以此理由我悲痛 缘此我今无情爱
于是王再问彼:“究因如何原因,汝无瞋恚?”彼为说明其理由,唱如下之偈:
阿逻迦仙慈悲心 七年之间苦修行
生梵天界七劫间 是故我今无瞋恚
如是恰达帕尼语自己四德终了时,王对家臣等作既定之指示,尔时,廷臣等,婆罗门及居士等均行起立,彼等对伽拉迦:“汝今贿赂之恶汉!汝无贿赂收入,谗谤贤者,欲行杀害。”于是捉伽拉迦之手足,由王宫拉出,用石及棍棒手执之物,击碎其头,生命终了后,捉其足曳行,投弃于尘埃之堆中。尔时王正治其国,从其业报而终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加拉迦将军是提婆达多,洽达帕尼理发师是舍利弗,法幢即是我。”
第八章 袈裟品
二二一 袈裟本生谭
(菩萨=象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所作之谈话,然事件则起于王舍城。某时,法将舍利弗与五百比丘共住于竹林精舍。提婆达多亦与其自身相应之破戒随从者等围绕住于象头山。尔时王舍城之市民等,集合大量之食物,准备布施。然为商贾而来有一商人:“予出此外衣,亦欲参加布施行列。”彼付出非常高价之香袈裟。市民等整备莫大之布施物,集合大量迦利沙波拏(货币)唯有此一香袈裟为一单数。诸人集合思考:“此一香袈裟单数之物,布施何人?与舍利弗上座耶?或与提婆达多耶?”而一部之人欲与舍利弗;他之一部人,以舍利弗上座只有数日之滞留,随时出发而去,然而提婆达多上座常住于我城附近,无论吉凶,此人乃我近边之人,应布施与彼。而取决于多数,亦为主张布施与提婆达多者多,于是此袈裟与提婆达多。提婆达多截袈裟之缘,缝以补布,美丽光辉如黄金板样之色,以着用之。
时有三十比丘由王舍城至舍卫城礼佛,寒喧交谈后,向佛告白其始末:“世尊!提婆达多着用如此与其本身不相应之阿罗汉标帜。”佛云:“汝等比丘!提婆达多着用与彼自身不相应之阿罗汉标帜,非自今日始。彼于前生,即已着用。”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雪山地方之象族,及至年长,为八万象群围绕之象王,居于森林深处。时有一贫穷男人住于波罗奈城,偶尔于造象牙之街,见象牙腕环之制作,彼问:“是否买取来之象牙?”“唯然,取来则买。”于是彼持凶器,着袈裟身扮辟支佛之姿,上出假发,立于象之通路。以凶器杀象,取象牙归,于波罗奈卖之,以维生计。其后彼开始随菩萨之象群杀象群中最后之象。象数日见减少,诸象问菩萨:“何故象数减少?”菩萨熟虑思考:“有一男人为辟支佛相,立于象之通路路端,概彼杀象,予将调查。”某日,象等前行,菩萨自己落于最后。彼男见菩萨,取出凶器,向前追逐。菩萨转身停立,将彼打倒于地面,伸鼻将欲杀之,然见此男身着袈裟:“此为阿罗汉之标帜,予当施尊敬。”于是缩回所伸之鼻:“咄,汝男子!此阿罗汉之标帜,于汝甚不相应,何故着此?”菩萨唱如下之偈:
一
秽者衣袈裟 着用此法衣
无法远真理 着衣汝不值
二
而彼无秽者 持戒善专心
有德近真理 着衣实值得
如此,菩萨向此男使闻所言之理由:“今后不可再来,若再前来,则汝无生命。”于是将彼恐吓而逐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杀象之男是提婆达多,象王实即是我。”
二二二 小难提耶猿本生谭
(菩萨=猿)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所作之谈话。某日比丘等集于法堂,语如花放。“诸位法友!提婆达多性情强暴,粗野残忍。对等正觉者,使山贼投石,放那罗祇梨象,对如来毫无堪忍慈悲怜悯之情。”适佛来此处:“汝等比丘!今为何语,集于此处?”“如是如是。”比丘答佛之问。“汝等比丘!提婆达多非自今日始,前生即强暴粗野,无慈愍之心。”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住于雪山地方名难提耶猿,其弟曰小难提耶,彼等二人率八万之猿群,于雪山地方,扶养盲母而生活。彼等于寝床茂密的树中,置留母亲,入于森林,采择种种美味果实,归来孝养母亲,然代送之猿,多不交付其母,其母饥馈受苦,只余皮骨。菩萨归来见此:“母亲!予等送交美味果实,何故如此孱弱?”“汝未使我得汝任何之物。”菩萨自思:“我只注意于猿群,我母将死去,我将舍弃猿群,只作扶养母亲。”彼唤小难提耶曰:“汝可注意猿群,我将扶养母亲。”彼弟亦云:“兄长!予注意猿群,我可为何,予亦愿扶养母亲。”于是彼等二人同意,舍迷猿群,伴其母亲由雪山而下,于边境尼拘律树上,经营住居,扶养其母。
时住波罗奈一青年婆罗门,居于得叉尸罗世间闻名最高之阿阇梨处修习一切技艺后,向阿阇梨提出归国请求。阿阇梨以观相识知此男强暴粗野残忍,对之忠告:“汝性强暴,粗野残忍,如是之人,任何时处,皆不得荣;蒙大破灭,招大苦痛。汝性不可强暴,后悔之业,断不可为。”彼与阿阇梨道别,归波罗奈,经营自家,然其依何技艺,均不能维持生计,于是充当猎师,度弓尖之生活。彼去波罗奈,住于边境之村,彼身配带弓与箭囊,入森林中,杀种种野兽,卖肉为生。
某日,彼于森林中,未得任何获物而归。途中于无树空地之端,见生有尼拘律树,彼思:“此中或有获物,亦未可知。”彼向尼拘律树而行。时值彼猿兄弟二人,奉母食果物后,坐于其母背后之枝中。菩萨见彼男来:“彼发现我等之母,将欲何为?”于是隐匿枝中。彼残忍之男,行至树下,见彼等之母亲年老力弱目盲,自己不堪空手而归,自思:“我须射下此老猿而回。”于是执弓欲射。菩萨见此谓其弟曰:“小难提耶,此男将欲射杀我等之母,我将以身代之。我死之后,汝可扶养母亲。”于是由枝间出现曰:“汝人勿射我母,我母目盲年老体弱,我以身代,汝可杀我,请勿杀我母。”菩萨坐于当箭之处,待彼之承诺。此男毫无怜愍之心,于射落菩萨后,又欲搭弓杀此母猿。小难提耶见此:“此男欲射吾母,我母纵然生存一日,我亦愿以身代。”小难提耶由枝间出现曰:“汝人!勿射我母,我愿以身代之,汝取我二人生命,愿救我母之生命。”彼亦坐于当箭之处,待彼男与以承诺。于是此男将此猿亦射杀后云:“可与我家儿童。”于是又将彼等之母亲射落,然后将三只死猿,放入挑筐之中,转回家路。然此恶人之家遭遇落雷,妻与二子皆于家中,被雷火烧死,房栋仅余竹柱。彼归来至村之入口处,一男识彼,告以始末。彼对妻子悲惨之打击,投出肉筐及弓箭,舍脱衣着为裸体,展腕号泣,回至家中,梁柱脱落,击中头部,地面裂开,由阿鼻地狱喷出火焰,当彼将被吞入地中时,思起阿阇梨之忠告。彼悲痛言曰:“曾豫见此事之波罗奢那婆罗门,曾对予忠告。”于是唱如下之二偈:
一
波罗奢那阿阇梨 对我忠告善言语
实则尔今勿为恶 为恶尔后招后悔
二
人之所为者 必自见其果
善业得善果 恶业得恶果
如是种莳者 必赍如是果
如是彼于悲叹下落入地中,生于阿鼻地狱。
结分
佛云:“汝等比丘!提婆达多强暴粗野,非自今日始,前生即已如是。”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残酷之人是提婆达多,世间闻名最高之阿阇梨是舍利弗,小难提耶是阿难,母猿是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大难提耶实即是我。”
二二三 囊食本生谭
(菩萨=大臣)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家主所作之谈话。住于舍卫城之一家主与住于地方之一家主,二人因有词讼之事,彼伴其妻往欠债者之处,但欠债者云:“予无力偿还。”彼一无所得,彼怒不食而出,途中空腹饥饿,路中行人云:“与汝夫妻请共食用。”与彼一食物之囊。彼受囊后,思不与妻食:“此处贼所居处,汝宜先行。”彼遣其妻,食尽囊中食物,然后以空囊相示:“得一未入食物之空囊。”其妻知夫一人自食,心感不释。二人于祇园后方通过精舍,欲求饮水,入祇园精舍之中。佛见二人前来,如猎夫警守于路,坐于香室之荫。二人见佛,近前礼拜而坐,佛以和颜相迎,佛问曰:“优婆夷!汝夫思汝利益及爱念汝否?”“世尊!予对彼颇有爱情,彼则对我无有爱情。他日之事不言,今日即今日之事,彼于途中,得一饭囊,彼自食之,而不与我。”“优婆夷!汝何时皆思彼之利益,爱念于彼,然后无有爱情。然汝托贤人之荫,知汝之德,让汝一切之权威。”佛应彼女之请求,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大臣之家,成年后,为王俗事圣事之顾问。时王疑自己之子:“此儿对予谋行叛逆。”处以放逐之罪。王子由己妻相伴退出都城,定居于迦尸之某村,其后闻父王已死,彼云:“我将得属于我家之王位。”于是还来波罗奈国。途中有谓:“请汝夫妇共用。”赠与装入食物之饭囊,而王子自食,不与其妻。其妻甚不愉快:“此人实太不近人情。”彼于波罗奈继承王位,彼女据于第一之妃位,王云:“即此彼已足矣。”对妃别无款待尊敬之意,至彼女如何生活,亦不闻问。菩萨自思:“我等之王妃,甚能助王,亦有爱情,然王对妃之事,丝毫不思,我须使其款待尊敬。”菩萨来王妃之所,示亲密敬意,退于一面而立。妃云:“汝有何事?”菩萨曰:“王妃!予有申言,特来晋见。予父年迈,衣食不足,乞能赐与衣服碎片,食物少许。”“予自身未得任何之物,又何能与汝,予有所得时,当然赠与。只今国王无一物与予,不云余外之施。彼欲得王位来时,途中得食物之囊,彼自食之,尚不与我。”菩萨曰:“王妃!汝于大王之侧,能言此事否?”“当然能言。”“如此,今日予立于王侧,我问此语,请妃如此回答,今日予将使王知汝之德。”如是语毕,菩萨先行,立于王侧,妃亦行近王所而立。菩萨向妃曰:“王妃!不近人情,对予为予父请求衣服碎片及食物少许,皆不赐与。”“予自身由王处未得一物,又何能与汝?”“然则妃已获得第一妃之位。”“我既不受尊敬,第一妃之位,又成何用。大王对我及汝等早已不作任何赐与,大王于途中得食物之囊,彼自食之,未尝与我其中少许。”菩萨曰:“大王!果如是乎?”国王当即承认。菩萨知王承认此事,乃曰:“王妃既已生厌,何故仍住于此处?世间与可厌者同居,实为痛苦。所谓人者与自己相亲者亲,与不相亲者不亲,妃应去至他所,世间之栖所甚大有之。”菩萨为唱以下之偈:
一
敬他人者敬之 亲他人者亲之
为报事者行事 思不利者勿利
与人不相睦者 亦勿与之相睦
二
弃弃己者 不起欲爱
散乱心人 不与相睦
有鸟之树 知无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