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对峙许久,刘备设下埋伏,火烧营地撤走,夏侯惇等人要去追击。
裨将军巨鹿李典劝阻他,认为敌人无故撤退,恐怕会有埋伏,路上草木幽深,不可去追。
夏侯惇不听李典的意见,和于禁一起去追击敌人,让李典留守。
于禁虽然对李典的判断也有所疑虑,但作为下属,他还是选择听从夏侯惇的命令。
在追击过程中,于禁时刻保持警惕,小心谨慎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
然而,当他们深入追击后,还是中了刘备的埋伏。
刘备的伏兵从四面八方涌出,将夏侯惇和于禁的军队团团围住。
一时间,曹军陷入了绝境,士兵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
于禁临危不惧,他迅速组织士兵进行抵抗,试图突出重围。
但由于敌人兵力众多,且占据有利地形,曹军伤亡惨重。
就在这危急时刻,李典率领援军及时赶到,刘备见李典来了才退走。
虽然这次战役于禁遭遇了失败,但他也从这次经历中吸取了教训,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军事经验,认识到了在战场上不仅要勇猛,更要善于分析局势,不能盲目追击。
建安十一年(206年),东海郡守昌豨又反叛,于禁被派遣去征讨他。
于禁用急兵攻打昌豨,未能攻下,曹操又派遣大将夏侯渊和于禁合力攻打,攻下了昌豨十余座营地。
因为昌豨同于禁是旧友,所以找到于禁投降。
其他将领认为昌豨已经投降,应当送去让曹操处置,而于禁表示,曹操一贯的命令就是被围之后才投降的不可赦免,昌豨虽然是自己的旧友,不能为他违反法令。
于禁的内心十分痛苦,一边是多年的老友,一边是军法和对曹操的忠诚。
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坚守原则。
他亲自去和昌豨诀别,看着老友熟悉的面容,想起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日子,不禁流下了眼泪。
然而,为了维护军法的尊严,他还是狠下心斩杀了昌豨。
当时曹操驻扎在淳于县,听闻后感叹道:“昌豨投降不来见我,而是去找于禁,是他的命啊。”
后来于禁更得曹操看重。
东海被平定以后,他官拜虎威将军。
于禁此举虽然看似冷酷,但却体现了他对军法的严格遵守和对曹操的忠诚不二,在他心中,维护军法的尊严和曹操的权威高于一切,这一行为也让他在曹操军中树立了更高的威望。
建安十四年(209年),庐江人陈兰、梅成反叛,于禁和大将臧霸等前去讨伐梅成;大将张辽、张合等人讨伐陈兰。
于禁率兵抵达后,梅成带领三千余属下假装投降,等于禁离开后又掀起叛乱,他的部下都去投奔了陈兰,转入灊山。
灊山中有一座天柱山,山脉高峻有二十多里,山道狭窄危险,仅容一人通过,陈兰等人就在上面驻扎营垒。
张辽与陈兰的军队相持,因为缺乏军粮,于禁就运粮去接应。
在运粮过程中,于禁面临着诸多困难。
道路崎岖难行,又要时刻防备敌人的偷袭。
但他凭借着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坚定的意志,成功将粮食运送到张辽军中。
有了充足的军粮,张辽如虎添翼,顺利斩杀了梅成、陈兰。
此战于禁被加封食邑二百户,加上之前的共计一千二百户。
在这场战役中,于禁不仅在军事行动上积极配合,还通过出色的后勤保障工作,为张辽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持,展现了他全面的军事素养,证明了自己不仅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也能在后勤保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当时,于禁与张辽、乐进、张合、徐晃等都是名将,曹操每次出征,都轮换着让他们担任前锋、断后。
于禁治军严谨,缴获的财物不会入自己的私库,因此得曹操赏赐很重。
但是因为他以法御下,对待士兵要求严格,所以在军中不是很得人心。
后来曹操不待见曹军将领朱灵,想要夺下他的军营。
于禁因为威严甚重,就被派遣带数十骑兵拿着令书,去朱灵的营地解除他的兵权。
当于禁带领骑兵来到朱灵营地时,朱灵和他的部下见了于禁都不敢动,他们深知于禁的威严和实力。
最终,朱灵的军队被归属到于禁部下,众人都臣服畏惧于禁。
后来于禁升迁为左将军,加节钺,增加五百户食邑,他的一个儿子也被封为列侯。
此时的于禁,已经成为曹操麾下地位显赫的大将,他的军事成就和威望都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在曹操的军队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