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尚书右仆射郎。
李格非:尚书右仆射,枢密院副使兼领太傅。
秦观:翰林院学士,太傅。
张昌年:枢密院使。
赵挺之:枢密院使,太傅。
黄广才:御史大夫,翰林院学士兼领尚书府执事
荣誉:御史中丞,翰林院学士领尚书府执事
狄少云:秘书省监执事。
广彪:秘书省监执事。
黄履:参知政事。
李禧:参知政事。
晁补之:太傅,中书舍人。
王苑之:朝奉郎(领官但不领事)
董荣:翰林院执事
张耒:翰林院执事
黄庭坚:吏部员外郎
……。
正当拟定完成,准备上报太后决议之时,突然下人报户部秘书郎晏秋不请自来。
这晏秋是户部的官,来到枢密院肯定有事,待是来讨个新官的吧,众人纷纷议论,目今户部之职不如从前,一应权利都皆被架空,尤其是新法执行期,各地府库钱财皆付新法税务司,户部简直就是一个虚无的存在。因此这晏秋一直处于无所事事状态,毕竟是晏门之后,怎么能甘愿做些虚职?家国天下还是在其心中的,若说起父祖辈,还是余有荣焉的,怎么也不能碌碌无为于这尘世。
晏秋到,众人纷纷寒暄问候,司马光知道前日晏秋在朝上多有为其说话,并且在关键时刻甚至还算是救了司马光一命,司马光遂用感激的语气说“晏秘书到枢密院有何指教啊?我等今日能安安稳稳在此议事都乃是晏公所赐!”
晏秋极为殷勤客套道“公当切莫谦辞,晏秋此来……,”晏秋见大家都直直盯着他,有意停顿了一下,“晏秋所求之事,莫过于各位所论之事,求个称心的职务,也好为大宋效力。不知可否……”
司马光见晏秋并未拐弯抹角,遂直言“今日所论之事,乃为谪官所立,并非为你我这等在职在京之人所议。”
晏秋闻此语知司马光没有为之谋,看来在朝上白白为之浪费了口舌,遂不悦。
秘书省监狄少云见晏秋变了颜色,遂安慰道“晏大人,汝官为户部执事,户部乃六部之首,掌管天下钱粮,可是不可多得的肥差,汝何必与这些失意之人一争短长呢?”
晏秋道“户部,户部职权早已成过往,我难道在乎钱粮俸禄,户部职权都是三司所剩下的。谁都知道不过是些虚职。吾立志报国,却久居庸职,实在是难过之极。”
话说晏秋之才确实也是庸庸碌碌,若非其祖上荫佑,恐怕在汴京也难立足,若论文字,更是差李格非一大截,巧言令色又输晁补之一大截,实在是各党所不需,入户部这种没有权柄的职位,各为不伤也!司马光实在不想纳为己用,只得推脱说“晏大人,你所之职,待我们好好商议之后再给你答复,定不负你望。待朝上即可分晓。”
晏秋拜谢,好似欣喜而归。
众人此时也没了主意,叽叽喳喳,“晏秋这么一闹,该如何是好?”,一人问“宰相,是否要纳晏秋为我党所用”。
司马光不屑的笑道“晏秋之人,倒是可以纳之,但是纳之无用,不如不纳,要保持我党人员纯粹,否则很容易出现新党的耳目。倒是可以令其为中书门下平章事。名虽为正,但职却疏远,各不所斥。”
众人纷纷说道“此计甚好,让晏秋与李格非的同僚,若晏秋有才,必然能使李格非势力壮大,轻而易举的成吾辈之前托(挡箭牌),若其无才,更为拖累,以后也不碍吾等行事。”
司马光答曰“就是这个目的,李格非一人不足以成为新党的攻击对象,这样势力有了,可很快转移我等被攻击的可能。”
众人及及称赞。
于是一份带有极其不正目的任命名单就这样出炉了。
待上朝时。
皇帝在中,太后居侧危坐。殿下两班文武。
司马光先说“官家,我等于近日拟定谪贬人员新官任免名单,还请过目。”
太后闻此言后语气生硬对内侍官何超道“何超,你且去拿上来。”
何超急忙跑下去将司马光手中卷案拿上来呈给太后,太后并不正眼相看,直接说道“念!”何超疑惑了一下,即反应过来,开始念司马光的案书。
“元佑元年,朝廷新人仕官名录:
司马光: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苏轼: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
李格非:尚书右仆射,枢密院副使兼领太傅。
……。
”
殿下众臣听着名录皆叽叽喳喳,有的唉声叹气,有的兴奋,有的惊叹,太后连看都不看一眼名录即让内侍官宣读,其实目的很显然,这些官员任免是司马光做的,与官家无关,有怨气找司马光。司马光做这事是自己利益所驱使,高太后不过是顺水推舟。
念罢此文,朝堂上是炸了锅一样议论,首先原秘书监黄道离认为此认命不妥,“臣以为,苏轼久居在外,不了解朝中形势,且其本人放浪形骸,有意江河山川,而无意理政。此为极大不妥,另,李格非仅凭一篇文章就身居高位,难见得此人处置国家大事的才干。”
晁补之见到有人拿苏翁说事,立马辩道“苏翁经天纬地之才,亘古未有。苏翁久居朝外,乃是因为不公的放逐,理应担当此位。”
黄道离又道“即便如此,苏翁也不在朝堂,若能立马上任,臣当无话可说。对于这份任免名单,臣以为不妥,目今天下新法已执行十几年,不可半途而废。”
又有人从中间站了出来,哭喊道“官家!官家!新法不可废。臣愿意为新法献出性命,说完疾步向司马光撞去,司马光倒地晕厥。那人亦倒地,但却无大碍。”那人是谁?正是目前新党领袖人物王放之。高太后见此情况,慌忙喊道,“不可造次,不可造次!”说时已有侍卫进殿将王放之拿下,并且命人将司马光扶于侧畔找太医医治。
一大批侍卫进殿分站两列维持秩序,众人稍稍安稳,但是讨论依然激烈。
此时李格非急忙拱手示意“大家稍安勿躁,稍安勿躁!”可是大殿依然未完全恢复平静,似此这样子大略是因为李格非地位还不够高,话不好使,其大声道“臣以为,凭借一文而得高官者,古今未有,臣才疏学浅,当以从小吏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