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支书一脸茫然,那些专业术语对他来说,就像天书一般难以理解:“王专家,您刚刚说那个啥碳啥比的,是咋回事儿哇?”
李辰溪在一旁赶忙解释道:“老支书,是碳氮比。”
王专家点了点头,进一步补充道:“辰溪说得没错,碳氮比大致按照三十比一的比例来添加秸秆就行。
湿度方面呢,您可以用手抓一把鸡粪,用力攥紧,如果手指缝间有水渍但不滴水,松开后鸡粪能成团,落地能散开,这样的湿度就是比较合适的,大概保持在50到60左右。”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王专家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划着,尽量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说明。
老支书这才恍然大悟,脸上露出了感激的笑容:“多亏了您啊,王专家,让我明白了这么多门道。
咱这就按您说的改进。”
解决完鸡粪肥料的问题后,王专家深知土壤质量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来说,就如同根基之于大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于是,他决定对李家庄的地质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检验。
他先是在实验田的不同区域,小心翼翼地选取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点位。
只见他手持专业的土壤采样器,眼神专注地将其用力插入土中,随后缓缓旋转采样器,如同在挖掘着大地的宝藏。
不一会儿,他便缓缓拔出采样器,取出了一管完整的土壤样本。
他的动作轻柔而谨慎,仿佛手中捧着的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接着,他将样本轻轻地放入特制的样本袋中,并仔细地做好标记,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严谨与专注。
回到临时搭建的简易实验室,王专家开始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工作。
他先用筛子对土壤进行筛分,将不同粒径的颗粒仔细地分离出来,通过观察这些颗粒,来判断土壤的质地。
然后,他取了部分土壤放入试管中,加入特定的化学试剂,眼睛紧紧盯着试管中的颜色变化,以此来准确检测土壤的酸碱度。
与此同时,他还利用精密仪器测量土壤的养分含量,如氮、磷、钾等元素的比例,每一个数据都被他认真地记录下来。
经过一系列严谨的操作和分析,王专家对李家庄的土壤状况有了清晰而全面的了解,这也为后续制定精准的种植和改良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专家拿着检测结果,神情严肃地向众人解释道:“咱们李家庄的土壤偏酸性,所以啊,在肥料中要适当增加一些碱性成分,这样才能达到酸碱平衡,给农作物创造出更适宜的生长环境。”
说着,他拿起地上的一根树枝,在地上画起了示意图,一边画一边生动形象地向李辰溪等人解释各种肥料的作用和比例关系。
李志明则在一旁全神贯注地听着,手里拿着本子,不停地记录着王专家所说的每一句话,生怕遗漏了任何重要的信息。
王专家看着眼前这些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却充满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村民,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他想起了之前去过的那些村落,那里的村民们在困境中渐渐失去了希望,只是麻木地等待着命运的安排,眼神中透露出的是无尽的绝望与迷茫。
而李家庄的村民们,却截然不同,他们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期待,这种精神是多么的可贵啊。
时间在忙碌中悄然流逝,不知不觉,天色渐晚。
王专家沉思片刻后说道:“辰溪啊,能不能麻烦你在这里帮我搭建一张床?我想随时观察实验田的情况。”
李辰溪连忙摆了摆手,说道:“王专家,哪能让您睡在这里啊,来我家吧!我家还有空余的房间。”老支书也在一旁极力劝说着。
在大家的热情邀请下,王专家只好无奈地点了点头,同意了他们的提议。
李辰溪看了看天色,笑着说道:“王专家,时候不早了,咱们先吃饭,这事儿急不得。”
王专家也明白大家的好意,便跟着众人前往李辰溪家。
在李辰溪家吃过晚饭后,王专家独自来到村子里散步。
月光如轻纱般洒在村子里,给整个村庄披上了一层朦胧的银纱,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偶尔,从村民家中传出阵阵谈笑声,那声音温馨而祥和,仿佛是乡村夜晚最美的旋律。
王专家沿着小路慢慢走着,脚步轻盈而舒缓,他尽情地享受着这宁静美好的乡村夜晚,心中思绪万千,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白天所看到的一切,以及对未来实验的种种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