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
“十三。”
“会认字吗?”
“会一些”
韩远抬头看了眼站在对面的瘦小少年,又看向他身后的妇人:“婶子,孩子身体可还好?”
“好着呢!”妇人连忙道,“虽然瘦些,但干活麻利得很。”
韩远点点头,在册子上记下刘小二的名字。这样的对话一直持续到日上三竿,他的手都有些发酸了。
“三郎。”三姐端着茶水走来,“歇会儿吧,喝口水。”
韩远接过茶碗,看着排成长龙的队伍,低声道:“没想到会来这么多人。”
三姐叹了口气:“这年头,能有个营生不容易。”
确实如此。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能有个稳定收入的营生,谁不想抓住?
到了午时,已经登记了近百人。韩远让大家先回去等消息,自己则开始整理名册。看着一个个稚嫩的名字,他心里的感觉极其复杂。
这些都是乡亲们的孩子,有的甚至还没到他的腰高。可在这个时代,十二三岁的孩子已经要开始为生计奔波了。
“唉”他轻轻叹了口气,继续低头整理名册。
傍晚时分,韩远召集几位总管开会。他将整理好的名册放在桌上:“这是今天登记的九十八人,都是本村和邻村的。明天估计还会有人来,但我们最多只能收二百人。”
“人手够用了吗?”薛马勇问道。
“够了。”韩远点头,“现在最重要的是建造作坊。村长,建设部那边准备得如何?”
村长捋着胡子道:“已经选好了地方,就在村东头那块荒地上。地基打好了,明天就可以动工。”
“好。”韩远又转向薛马勇,“物料采购得怎么样?”
“已经订好了。”薛马勇从怀里掏出一叠纸,“这是单据,您过目。”
韩远接过单据,仔细查看。上面记录着木料、铁器等物品的数量和价格,字迹工整,一目了然。
“做得不错。”他满意地点头,“以后就按这个格式来。”
夜深了,韩远还在灯下核算账目。门外传来脚步声,老爹端着一碗参汤走进来。
“还不休息?”
韩远揉揉酸胀的眼睛:“马上就好。”
老爹将参汤放在桌上:“别太累着自己。这些事慢慢来,不急于一时。”
韩远端起碗,喝了一口温热的参汤:“爹,您说我这么做对吗?给这么高的工钱,会不会”
“傻孩子。”老爹笑着摇头,“你有你的想法,爹都明白。只要心里问心无愧就好。”
韩远沉默片刻,轻声道:“我就是觉得,既然要用童工,总得给他们一个好点的待遇。”
“嗯。”老爹拍拍他的肩,“你做得对。不过接下来的路可不好走,你要有心理准备。”
韩远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