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听他一说,也个个争相开口。
“我家也用得起蜂窝煤,日子过得舒坦!”
“我家如今炉火昼夜不熄,暖和得很!”
“烧煤可比烧柴省心多了!将蜂窝煤搁进炉子里,足足两三个时辰都不用操心,哪像柴火,片刻离不开人,还得不停添柴,累得腰酸背痛。”
众人七嘴八舌,脸上都带着几分得意的神色。
仿佛家中能烧上蜂窝煤,是一件值得在乡邻面前炫耀的事,能让自家在外面扬眉吐气。
反之,若谁家还在烧柴禾,便会被人暗暗鄙夷,觉得这户人家太过寒酸,连蜂窝煤都用不起。
老朱不动声色地观察着众人,心思百转。他何等人也?
阅人无数,洞悉世情,早已将这群人的神态尽收眼底。
看来,蜂窝煤的顺利推广,不仅在于其实用,更重要是巧妙地利用了人性的微妙之处。
乡野之人虽不富裕,却最爱攀比。
东家添置了新衣,西家便不甘落后。
东家建了新宅,西家就算砸锅卖铁,也要盖一座更气派的。
世人皆如此。
争强好胜之心,根植于骨。
互相攀比之风,流行于世。
显然,朱允熥在推行蜂窝煤时,深谙此道。
他将使用蜂窝煤塑造成一种体面与尊荣的象征。
这便令村民们趋之若鹜,唯恐自家落于人后,不体面,会被人瞧不起。
如此一来,蜂窝煤的推广便如春风化雨,悄然融入了千家万户。
在众人兴致勃勃地“夸耀”自家炉火如何旺盛时,有一位老者插言道:“还有一桩,陛下体恤民情,深知百姓生计维艰,特意为购买蜂窝煤设了补贴。”
“买蜂窝煤的费用,百姓只须出一半,另一半由朝廷补齐。”
“那烧煤的炉子,更是陛下恩赐,分文不取。”
“如此天大的恩德,咱们岂能不领?”
“所以啊,除非是家里穷得叮当响,实在掏不出半个铜板,村里大多人家,如今都用上了蜂窝煤。”
“烧着暖和,心里也舒坦,谁不愿意过这样的好日子?”
老朱瞬间洞悉了其中的奥妙。
这也是朱允熥的手段。
寻常百姓往往难抵占便宜的诱惑。
在他们眼中,朝廷慷慨解囊,补贴一半的费用,自己只需支付另一半,若不买,岂不是白白吃亏?
因此,购买几乎成了必然的选择。
更何况,还有免费的煤炉相赠。
村里人怎会舍得拒绝这样唾手可得的好处?
事实上,煤炭的开采早已被朝廷的专营公司牢牢掌控。
凭借日益精进的采掘技术,辅以大量使用短途轨道车运输,开采成本已大幅下降。
然而,煤炭价格却由官方一手制定,市场被彻底垄断。
所谓的“朝廷补贴一半”,或许不过是空头支票,实际上多半是分文未出,还能赚不少钱,却换来了百姓的交口称赞,朝廷因此名利双收。
免费煤炉的背后,亦是同样的算计。
煤炉的批量生产成本极低,但发放到百姓手中后,百姓肯定是要使用的。
燃煤的需求随之激增,朝廷的煤炭公司借此大赚特赚。
蜂窝煤的普及,既为朝廷赢得了环保的美名,又带来了滚滚财源,可谓一石数鸟。
朱允熥的这番筹谋,算盘打得真好!
老朱暗自叹服,却也隐隐生出一丝忧虑。
百姓们在这种攀比风气下,相互竞逐炫耀,世道人心恐怕会愈发浮躁。
眼前老者,一边痛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一边却也难逃攀比与贪利的窠臼。
他们的言行矛盾,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无奈。
老朱心中五味杂陈,向身旁的老者们拱手作别,转身重新登上了马车。
坐在车厢内,他轻轻掀起窗帘,推开玻璃窗,目光投向远处的村庄和山头。
微风拂过,带来一丝凉意。
老朱的目光,望向身侧骑马随行的蒋瓛:“你说,这新政让百姓家家户户丰衣足食,日子越过越好,可若因此让世人内心腐朽不堪,迷失本真,那它究竟还是好是坏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