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国家还要推“以旧换新”呢。
能在酒肆豪饮,便莫要在家清汤寡水。
……
与节俭的美德,完全背道而驰。
老朱每念及此,胸中便似有团乱麻,理不清,剪不断,索性抛诸脑后,不愿多想。
他见几名老者停下了争论,当即扬声道:“咱这里还有一桩事,想请教诸位!”
众人齐刷刷地将目光投向他。
老朱清了清嗓子,道:“眼下寒冬将至,每年到了此时,家家户户总为柴火发愁。”
“往年这时候,村民们会四处搜寻柴禾囤积,村子周边的树木,若非私产,几乎被砍伐殆尽。”
“可我观这附近,新栽的树木不少,连国道两旁也种满了,竟没被人偷偷砍伐,这是何故?”
自朱允熥推行新政以来,全国道路按等级划分,分为国道、省道、府道、县道及其他乡间小路和城市巷道。
每级道路皆有严格规制。
如今,除应天府、申城等少数繁华之地外,各地能铺设水泥的,多为国道。
老朱此次北上,自然也是沿着国道而行。
故而才说“国道两旁”。
听他此问,众人先是一怔,随即爆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一位老者笑眯眯地打量老朱,揶揄道:“听你这话,哪像个走南闯北的行商?倒像个久居深山,未曾踏足外界的村夫!”
老朱闻言,脸上闪过一抹窘色,却未反驳,脸上流露出一丝自嘲的笑意。
好在老者并未再深究,转身走进了屋内。
不多时,便见他拿着一块黝黑的蜂窝煤走了出来,递到老朱面前,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瞧见了吧?这就是缘由!”
“这叫蜂窝煤,是陛下新政推行后,朝廷从矿山开采出来,专门卖给咱们百姓的宝贝。”
“有了这蜂窝煤,冬日里烧水取暖,再也不用犯愁。”
“煮饭炖菜也方便得很,火候均匀,省时省力。”
“虽说有些菜肴讲究柴火的烟熏味儿,需要火力更旺的柴火才能烧得好吃,但咱穷苦百姓,也没那么多的讲究,能有火烧一口吃,不挨冻就行了。”
“如此一来,柴禾用量大大减少,寻常人家哪还用得着满山遍野地砍树?”
“再说,朝廷早就严禁私自伐木,官府派了衙差巡逻,村子里也有人管这事,若被抓到,可是要游街示众的,谁愿意丢那份脸?”
老者顿了顿,感慨道:“我虽是个粗人,没读过几本书,大道理懂得不多,可‘竭泽而渔’的道理还是明白的。”
“树种下了,就该让它们茁壮成长,荫庇后人。”
“过去是没法子,没柴烧,总不能不做饭、不取暖,冻死在寒冬里吧?”
“人都死了,留着那树又有什么用呢?”
“如今不同了,有了蜂窝煤,日子好过了,树也能保住。”
“说到底,还是陛下的新政贴心,为咱们老百姓着想!”
老朱低头凝视地上那块黝黑的蜂窝煤,这物件他早在金陵城闲逛时便已见过,其独特的形貌与实用性让他印象深刻。
金陵城人烟稠密,城内外人口如织,总数超过百万,周边可供砍伐的柴禾早已捉襟见肘,柴价因此居高不下,寻常人家难以负担。
故而,蜂窝煤一经推出,便如燎原之火,迅速席卷全城,市民争相抢购。
此物的确是个好东西。
有了它,不仅能极大缓解金陵城百万居民烧火煮饭的燃眉之急,还能让那些因过度砍伐而变得光秃秃的山头,逐渐重新披上绿意,重焕生机。
只不过,老朱原以为,这新奇的物件不过是金陵城及其周边地区的专属,顶多在应天府的辖境内推广使用。
却不料,竟连这偏远的村野之地,也开始用上了蜂窝煤。
怔了片刻,旋即恍然。
这村子紧邻国道,运输便利,商贾往来频繁,煤炭自矿山运至此地,倒也不足为奇。
然而,一个更大的疑惑在他心头萦绕不去。
老朱皱眉沉吟片刻,抬头望向老者,道:“这蜂窝煤虽好,可总得花钱买吧?价格怕是不低,乡下百姓家境清贫,能负担得起吗?”
金陵乃大明国都,繁华鼎盛,市民大多比乡野之人富裕,腰包宽裕,自然有能力购置蜂窝煤。
况且,金陵人口稠密,柴禾供不应求,价格之高昂,令人咋舌。
相比之下,蜂窝煤虽需花钱购买,但价格反而远远低于柴禾。
且烧煤相对于烧柴,可省心省力多了。
因此,城中人家竞相购置,家家户户置办起专用的蜂窝煤炉。
可乡野之地则不同。
村民们大多手头大多没啥钱,平日里烧柴只需上山挥斧,费些力气便能自给自足。
他们又怎会舍得花钱,去买这城里人推崇的蜂窝煤呢?
老者听他这么一问,当即爽朗大笑,眼中闪过一抹得意的神采:“哈哈,买煤当然要花银子!”
“不过我家还算过得去,能买得起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