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下车,打算上前询问一番,忽见一群孩童从房子后方跑出,欢声笑语如银铃般清脆。
他们见到老朱和马车,便围拢了过来,齐声喊道:“贵客到,福禄至!祝客官金玉满堂,长寿安康!”
童声稚嫩却抑扬顿挫,吉祥话儿如珠落玉盘,孩子们灵动的笑脸更添几分可爱,令人心生欢喜。
老朱唇角微扬,只觉心头暖意融融。
却不料下一瞬,孩子们齐齐伸出小手,手心向上,异口同声道:“贵客,赏个红包吧!”
那期盼的目光中带着天真的狡黠,声音清亮而直白。
老朱脸上的笑意霎时凝固,一时语塞,堂堂无上皇,竟在这乡野小路上被一群孩童“讨要红包”的阵仗弄得措手不及。
蒋瓛与吉垣正欲上前护驾,却被一群活泼的孩童团团围住,动弹不得。
情急之下,吉垣只得从怀中掏出一叠崭新的大明宝钞。
孩子们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芒,霎时抛下老朱,蜂拥涌向吉垣。
蒋瓛见状,长舒一口气。
作为锦衣卫指挥使,他肩负护卫无上皇的重任,片刻不敢松懈。
这群孩子是否受人指使,故意缠住老朱,为歹人图谋不轨创造可乘之机?
在这乡野之地,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暗藏危机。
吉垣逐一为孩子们分发宝钞,每人一张,面值百文。
孩子们接过钱钞,欢天喜地,纷纷作揖致谢,嘴里不住地念着“贵人福泽绵长”“财源广进如江河”的吉祥话。
得偿所愿后,他们如一群雀跃的小鸟,一哄而散,眨眼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门前闲坐的几位老头见此情景,皆忍不住抚掌大笑。
一名老头眯着眼,笑呵呵地说道:“贵客出手真是豪爽!给娃儿们的,竟是百文一张的宝钞!平日里,那些路过的商贾,顶多掏个一文钱的红包,哪见过这等气派!”
另一老者接口道:“一看便知贵客是做大买卖的豪商,哪里会在意这点小钱!”
他半开玩笑地拱手道:“瞧得小老儿心痒难耐,贵客不如也赏老朽一张,权当讨个彩头!小老儿先祝贵客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说罢,他竟真的起身,向老朱恭敬地作揖,动作虽略显夸张,透着乡下人的狡黠。
老翁早已看出老朱气度非凡,定是这行人的主心骨,而发钱的吉垣,不过是管家一类的随从,自是向老朱行礼讨要赏钱。
其余几位老者见状,纷纷效仿,笑着起身,争相讨要“红包”,嘴里说着“贵人长命百岁”“家业兴旺”的溢美之词。
吉垣只得又取出几张百文宝钞,逐一分发给老者们。
拿到钱的老人个个喜笑颜开。
其中一位老者高声唤来家中老伴,叮嘱她速速奉上热茶,好生款待这几位出手阔绰的贵客,以尽地主之谊。
朱元璋面带笑意,好奇问道:“咱年轻时也曾走南闯北,阅尽天下风俗,却从未见过向过路商贾讨要红包的习惯。”
“你们这地方,倒是别具一格,与别处大不相同。”
几位老者听罢,齐声大笑。
一名白发老翁捋着胡须,解释道:“哈哈,贵客有所不知,往年间哪有这等讨红包的风俗?”
“那时候,山高路远,唯有强人匪盗才敢拦路索财。”
“嘴里嚷着‘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欲从此路过,留下买路财’的泼皮话!”
“如今可不同啦!大明盛世,国泰民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官府的差役日夜巡逻,国道上秩序井然,哪还有人敢干那拦路劫财的勾当?”
“再说,劫道那是土匪的营生,咱们这些安分守己的庄稼人,怎会去做那伤天害理的事?”
他年龄大了,有些中气不足,说了一会儿,便停下来歇气,过了一会儿,方继续道:“若遇上路过的商旅,乡亲们还会让其借宿家中,端上一碗热饭,送上一壶清茶。”
“出门在外,谁没个难处?能帮一把,总得伸把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