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范进中举之前,他那市侩的老丈人对他读书一事极为反对,丝毫不给予支持?
就是因为科举这种择优录取的制度,从一开始,便注定了绝大多数人会铩羽而归。
倘若人人都能轻易成功,那民间百姓即便生活再困苦,哪怕拼着饿肚子、忍饥挨饿,也必定会想尽世间一切办法,送子女踏上读书科举之路。
可事实上,正是因为目睹了大多数书生最终的落魄与一无所获,才使得众多家境普通的百姓,对于送子女读书一事,兴致缺缺,仅仅满足于让孩子在私塾读上一两年,认几个字,略通文墨罢了。
读书科举,金榜题名这等事,对他们来说,就如同后世的买彩票中大奖一样,完全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但如今,风云变幻,局势已然截然不同。
朱允熥推行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恰似一场春风,吹进了读书人的世界,为他们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盛世。
如今的读书人,不再仅仅局限于入朝为官或是在私塾执教这两条狭窄的道路。
放眼望去,有大量的工作岗位,都如饥似渴地等待着能识文断字之人。
解缙主持编书,急需满腹经纶的才子助力。
京师大学广纳贤才,渴求有志学子前来深造,而教书育人的老师岗位更是求贤若渴。
《大明日报》招募编辑与记者,需要妙笔生花、思维敏锐的文人。
朝廷众多工程的推进,离不开懂技术、有学识的人才。
大量新兴的工厂,也急需识字之人来记录生产,管理运营……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正因如此,奔赴金陵的读书人如过江之鲫,越来越多。
那些不够资格参加科举的人,还能尝试应聘朝廷编书的工作,开启不一样的人生旅程。
若此路不通,总能去参加京师大学的入学考试,为自己争取一个提升学识的机会。
倘若连这也不行,还有众多工厂,只要能识字,便能谋得一份待遇颇为不错的工作,足以维持生计。
换而言之,在如今的金陵城,不同文化水平的读书人,都能在此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进,可凭借科举高中,踏入朝堂,施展心中抱负。
退,亦能寻得一份工作,养活全家,衣食无忧。
总而言之,再无后顾之忧。
他们自然都趋之若鹜,趁此机会,都赶来金陵了。
金陵城在这几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城古老的城墙依旧屹立不倒,只是如今仅进行日常维护,不再大兴土木予以新修,城门更是不分昼夜地敞开着。
毕竟,这座城市早已突破了往昔城墙所圈定的范围,向着四方延展了数十里之遥,规模较之前已然膨胀数倍。
城内与城外,宛如水乳交融,合为一体。
一幢幢崭新的新式建筑,以钢筋水泥为骨,拔地而起,气势非凡。
街道上,路灯整齐排列,在夜晚散发着柔和光芒。
公共马车往来穿梭,叮当作响。
远处,钟楼巍峨耸立,准时奏响悠扬钟声。
更有工厂里那高耸入云的烟囱,吞吐着云雾。
人流如织,昼夜不息,这般繁华盛景,让初临这座城市的读书人惊叹连连。
他们就如同初入大观园的刘姥姥,眼神中满是新奇与震撼,左顾右盼,怎么也看不够。
果然,人这一辈子,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千里路。
若非亲身来到金陵,又有谁能想象得到,世间竟存在如此繁华的人间胜境?
读书人向来热衷于对国家大事高谈阔论,总觉得能凭一支笔、一张嘴,指点江山,改变乾坤。
当下,新学与新政之争,已然成为朝野上下热议的焦点话题。
方孝孺自来到金陵之后,每次开坛讲学,慕名而来的听众动辄不下万人。
那些即将奔赴科举考场的仕子们,也纷纷放下手中书卷,赶赴现场聆听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