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在众人的揣测之中,今年科举的试题,大概率会与新学新政紧密相连。
听一听方孝孺这位新学开创者的讲学,说不定对自己的科举之路大有帮助。
就连蓝玉、朱能、张辅等一众原本与科举毫无瓜葛的领兵大将,也时常有读书人前去登门拜访,虚心请教他们在女真三部推行新政的详细情形,满心期待着能在科举考场上派上用场。
不过,这也仅限于刚开始他们自己都有点搞不清原因的时候。
如今,早已接到朱允熥的明确指示,紧闭大门,谢绝访客。
平日里,他们除了每日前往军务处,处理军务,履行军务大臣的职责,便是奔赴大明军事学院,或是登台授课,或是虚心听讲。
对于那些为科举而来的读书人,以及朝廷中的一众文官,一概不予理会,绝不与之有任何往来。
朱允熥自从下达免除历年积欠田税的诏令,又将大臣们呈递的关于新政新学的奏章,一股脑儿全部驳回,令朝臣们公开评议后,他便极少再过多涉足繁杂的政事。
相反,他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到了治军之上。
频繁出入大明军事学院,以天子之尊,亲自为前来学院研习的将领们授课讲学。
与此同时,朱允熥先后巡察应天府周边的军队,检阅三军。
不仅如此,他还针对全国各地的军队,展开了新一轮缜密的调动与部署。
由于当下军政分治,加之军队的训练、移防以及将领的调动等事宜,均不会刊载于《大明日报》之上,所以,民间对此全然不知,未引发丝毫议论。
一切行动,皆在悄无声息中稳步推进。
唯有由军务处主办、面向军队校尉以上将领发行的内部报刊,接连不断地刊登着皇帝陛下亲自视察驻军的消息。
旧军的裁撤工作已基本接近尾声。
数百万旧军将士,大多从军队中退伍,转业,走上了新的岗位。
取而代之的,是数十万大明新军。
人数更少,但装备更精良,训练更有素。
由原来半农民半士兵的军队,转变成了全职业化军队。
大明各省至少有一到两旅新军驻扎,守卫当地。
一些重要的省份会更多。
应天府周遭,更是驻扎着十几旅新军,牢牢扼守着所有紧要关卡,守护着京城的安危。
表面上看来,这些似乎都与百姓毫无关联。
毕竟新军仅仅驻扎在关卡周边,并未设卡盘查过往行人。
新军将士们皆在军营内驻守,连营门都甚少迈出,自然不会对百姓的日常生活造成任何干扰。
于朝局而言,亦是如此。
陛下曾再三郑重强调,大明施行军政分治,军人不得干政。
军务大臣们对于朝廷的任何政务,均三缄其口,不作表态,只是一心按照陛下的旨意,全心全力地治军,大力整肃军中贪腐、扰民,占功等不良现象。
经过一番又一番的整肃,原本大明第一批由朱允熥亲自教导的军事学院学员,在短短数年间,已然成长为整个新军基层的中坚力量。
尤其是在校尉这一级别,新军当中,几乎清一色都是军事学院的学员,而且又是朱允熥所带的第一届占据多数。
在更高一层的都尉职位上,他们也占据了相当可观的名额。
这一方面是因为新军乃是一支装备着火枪、火炮以及各种先进器械的新式军队,与以往的旧军截然不同,将领自然也不同。
首批军事学院的学员率先研习了相关知识,也拥有相应的战争经验,而后再将所学传授给其他士兵和将领,他们的职位也自然而然地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他们身为朱允熥悉心培养出来的兵,乃是天子门生,受到重用,提拔迅速,亦在情理之中。
但反过来说,这批人对朱允熥绝对忠诚,随着他们逐步掌控大明军队的基层,原来勋贵将领的影响力开始急剧消退,朱允熥对军队的掌控力则大大增强。
不过,并没有太多人留意到这些变化。
众人的目光,全都聚焦在新学新政的争论之上,聚焦在即将来临的科举考试之上。
二月初九,科举正式开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