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臣还是有些不服气,嘟囔道:“话是这么说,可我们在新政策下办事,处处受限,实在是施展不开手脚啊。”
宿品韵无奈地叹了口气,“郑大人,这只是暂时的。新政策推行初期,难免会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我们要做的,是积极反馈问题,协助陛下完善政策,而不是消极抵触。”
“陛下对我们西楚的大臣向来信任有加,若是我们因为这点困难就退缩,以后还怎么在朝堂上立足?怎么对得起陛下的信任?”
大臣们听了宿品韵的话,虽还有些不情愿,但也不好再继续抱怨下去,只能无奈地表示会尽力配合。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楚容朝密切关注着燎东的赈灾情况,每日都会收到谢清砚派人送来的消息。
谢清砚到达燎东后,立刻投入到紧张的赈灾工作中。
抵达燎东以后,谢清砚便直接深入灾区,了解百姓的实际需求,组织发放物资,搭建临时住所,还安排了大夫为受伤和生病的百姓诊治。
在谢清砚的努力下,燎东的灾情逐渐得到控制,百姓的生活也慢慢恢复正常。
楚容朝得知这些消息后,心中的担忧总算减轻了几分。
与此同时,楚容朝也在积极筹备着朝堂改革的具体事宜。
她召集了几位心腹大臣,一起商讨新规则和约束措施的细节,力求做到公平合理,既能起到约束作用,又不会引起大臣们过多的反感。
然而,改革的阻力依旧很大。
一些大臣表面上不敢违抗楚容朝的命令,但私下里却小动作不断。
他们串联在一起,试图阻碍改革的推进,还在朝堂上故意提出一些刁钻的问题,试图让楚容朝难堪。
面对这些阻力,楚容朝没有退缩。
历朝以来,改革是新朝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坚持下去,才能让新朝真正强大起来。
这天,楚容朝正在御书房批阅奏折,宿羡之走了进来。
看着楚容朝疲惫的面容,宿羡之心中满是心疼。
“陛下,您该休息一下了,别累坏了身子。”宿羡之轻声说道。
楚容朝放下手中的笔,揉了揉太阳穴,“这改革之事,千头万绪,我实在是放心不下。那些大臣们,总是想方设法地阻碍,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宿羡之在楚容朝身边坐下,握住她的手,“陛下,改革本就艰难,遇到阻力是正常的。您不要着急,一步步来。”
“我们可以先从那些支持改革的大臣入手,让他们在朝堂上多发声,带动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改革。”
“对于那些顽固反对的大臣,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强硬,不妨找个机会,陛下去和他们好好谈一谈,了解他们的顾虑,再想办法化解。”
楚容朝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你说得有道理,是我太心急了。看来这改革之路,还真是任重而道远啊。”
就在这时,一名太监匆匆走进御书房,跪地禀报道:“陛下,谢清砚大人赈灾归来,正在宫外候旨。”
楚容朝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快,宣他进来。”
不一会儿,谢清砚走进御书房,向楚容朝行礼。
“臣谢清砚,参见陛下。此次赈灾,幸不辱命,已将燎东的灾情妥善处理,百姓生活也已恢复正常。”谢清砚朗声道。
楚容朝看着谢清砚,眼中满是欣慰,“清砚,你做得很好,辛苦了。此次赈灾,你功不可没,朕定要好好赏赐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