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清砚连忙推辞,“陛下,这都是臣应该做的。能为百姓做些实事,是臣的荣幸,不敢居功。”
楚容朝笑着摆摆手,“这是你应得的。你此次赈灾,不仅解了百姓的燃眉之急,也让朕看到了你的能力和担当。朕决定,在朝堂上为你举行一场隆重的表彰仪式,以激励更多的大臣为新朝效力。”
谢清砚再次跪地谢恩。
楚容朝又和谢清砚详细询问了燎东的情况,以及赈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谢清砚一一作答,楚容朝听后,对赈灾工作的细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待谢清砚退下后,楚容朝对宿羡之道:“清砚此次赈灾表现出色,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大力宣扬他的功绩,为改革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宿羡之点头表示赞同,“陛下圣明,如此一来,既能激励大臣们积极做事,也能让百姓看到新朝对民生的重视,一举两得。”
楚容朝微微颔首,“不管改革的道路多么艰难,我都不能放弃。必须要让新朝成为一个真正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的国家。”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楚容朝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谢清砚的表彰仪式。
在谢清砚回来的第二天,楚容朝便命人准备了丰厚的赏赐,还亲自撰写了表彰诏书,对谢清砚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朝堂上,大臣们得知要为谢清砚举行表彰仪式,反应各不相同。
一些支持改革的大臣纷纷表示赞同,认为这是对有功之臣的肯定,也能激励更多人积极为新朝效力。
而那些反对改革的大臣,心中虽有不满,但也不敢公然反对。
他们心中也明白,楚容朝此次的举动,既是对谢清砚的表彰,也是在向他们传递一个信号:只要真心为新朝做事,就会得到认可和嘉奖;若是一味地阻碍改革,必将受到惩处。
终于,表彰仪式的日子到来了。
朝堂上,气氛庄重而热烈。楚容朝端坐在龙椅上,神色威严。
谢清砚身着崭新的朝服,站在朝堂中央,英姿飒爽。
楚容朝宣读了表彰诏书,随后,女侍将赏赐一一呈到谢清砚面前。
“谢大人,此次燎东赈灾,你不畏艰难,尽心尽力,解百姓于危难之中,实乃新朝之栋梁。”
“朕今日特赐你黄金百两,绸缎千匹,良田百亩,望你日后继续为新朝效力,不负朕的期望。”楚容朝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
谢清砚跪地谢恩,“臣定当竭尽全力,为陛下分忧,为新朝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台下的大臣们纷纷投来羡慕和敬佩的目光,一些原本对改革持观望态度的大臣,心中也开始动摇。
他们看到谢清砚因为出色的表现得到了如此丰厚的赏赐和荣耀,不禁开始思考,或许积极配合改革,为新朝做出贡献,才是正确的选择。
表彰仪式结束后,楚容朝趁热打铁,在朝堂上再次强调了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诸位大臣,如今新朝初立,百废待兴,改革是大势所趋。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消除地域隔阂,整合各方资源,让新朝真正强大起来。”楚容朝目光坚定地扫视着朝堂上的每一个人。
“像谢大人这样的良臣,就是朕所需要的。他不顾个人安危,深入灾区,为百姓谋福祉。朕希望,在座的各位都能以他为楷模,放下成见,齐心协力,共同为新朝的发展努力。”
大臣们纷纷跪地,表示愿意听从陛下的旨意。
虽然仍有一些人心中不太情愿,但在楚容朝的威严和谢清砚的榜样作用下,也不敢再有异议。
然而,楚容朝心里清楚,改革之路依旧漫长。
一场表彰仪式,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要彻底消除大臣们心中的地域之分和旧有观念,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时间。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楚容朝继续推行改革措施。
着重加强了对官员的考核和监督,对于那些在改革中表现积极、政绩突出的官员,给予提拔和奖励;对于那些消极怠工、阻碍改革的官员,则进行严厉的惩处。
同时,楚容朝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南曜和西楚等地的文化融合。
通过文化的交流,增进各地百姓之间的了解和认同,进一步消除地域隔阂。
在楚容朝的努力下,新朝的改革逐渐步入正轨。
虽然过程中仍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力,但总体趋势是向好的。
朝堂上的氛围也逐渐变得和谐,大臣们开始更加积极地为新朝的发展出谋划策,各地百姓的生活也在慢慢改善。
楚容朝看着新朝一点点地发生着变化,心中感到无比欣慰。
然而,还不等楚容朝放下心来,边境那边便传出了躁动。
看到从边境上奏过来的文书,楚容朝紧握着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