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问题没关系,计划永远跟不上变化,执行的时候再微调就行。
只要别出大问题,就等于没问题。
朱钰收拾好心情,骑上马,一路返回郕王府。
途中,他不忘拿出备忘录,把觉得重要的事情用简体字写在上面。
一边写,一边思考,随后将思考浓缩成几句话,记在这些事情后面,以免忘记。
成敬跟在后面,迎着冷风,同样是一脸沉思。
回到郕王府后,朱钰换上一身便服,洗去脸上的灰尘,来到书房。
红袍大太监紧随其后,说起今天的第一件事。
“陛下,军校那边派人送来了消息,说是在两天后要正式开课。”
“杨洪提前送来了贺信,他们还希望陛下能亲自去一趟,这正合我意。”
朱钰想了想,点头道:“可以,军校之事关系我大明的未来,朕是该亲自去一趟。”
“不只是朕该去,满朝文武百官,只要抽得出空的,也该去捧个场。”
“这样吧,成敬,你把这个消息传下去,让他们自己斟酌要不要去,有事就别去,专心办事,不要耽误正事。”
重要的事情有很多。
人不可能面面俱到。
作为皇帝,朱钰还算贴心,不至于逼迫那些在大年三十没法好好过年、天天加班的文武官员来参加军校开业典礼。
成敬心里琢磨着皇帝的意思,打算接下来传信的时候,尽可能让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总有人会放大理解皇帝的意思。
见到皇帝都亲自参与军校开业典礼,就以为军校开业典礼非去不可。
到时候耽搁了事情,反而会让皇帝不高兴。
作为皇帝身边的大太监,成敬有义务谨慎措辞,准确无误地传达皇帝的意志。随后,身穿红袍的大太监,说起了第二件事。
在说事之前,他从怀中掏出一封奏疏递给了皇帝。
“这是宣府总兵官,杨洪杨总兵送来的奏疏。”
“今早刚送到,正好在陛下上早朝的时候,刚才回来,底下的人给递上来了。”
朱钰挑了挑眉毛,好奇地打开奏疏,杨洪回去才没多久,就给自己送来奏疏,这是有什么很重要的事情需要自己批准?
打开来一看,皇帝的脸色严肃了不少。
于谦和朱钰商量出来的克敌制胜之策,在杨洪离开之前就已经安排下去了。
杨洪送来的这份奏疏,正是他关于此事的具体行动,需要皇帝批准。
边军的整体结构非常复杂,有骑兵、有弓兵、有步兵,更不缺战马,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集团。
出于削弱草原蛮夷的需求,以及对情报的渴望,曾经边军在深入草原三十里地的地方,组织过一支特殊的部队。
这些部队名叫夜不收,由最精锐的老兵组成,以小队形式行动,最大的编制单位不超过三千人。
他们在草原边缘修建堡垒、设置致命陷阱、挖壕沟等防御措施,日夜出击,侦查草原蛮夷的动向,进行敌后破坏。
每年开春,还会放火焚烧草原五十里地。这样一来,一旦草原蛮夷有所行动,他们就能立刻发现。
当草原蛮夷发动大规模进攻时,也必须从五十里外运来各种攻城器械攻打堡垒,无法就地取材制造大型工程兵器。
夜不收最鼎盛的时候,在编人数达到了三万人,每一个都是千锤百炼的老兵,战斗力极强。
他们所组成的防线绵延数百里,是草原蛮夷的噩梦。
后来夜不收逐渐衰落,到了正统年间,夜不收几乎被人遗忘,只剩下一个空架子,连堡垒都没有人维护。
“杨洪的意思是,如果朕想在几年内摸清草原的情况,搞清楚敌人的动向,重建夜不收,是最好的选择。”
朱钰眉头微皱,前世他就是一名兵王,很清楚一支真正的王牌部队、精锐部队,会有多大的消耗。
就算是比他等级低很多的普通兵王,平均每人培养成本都要达到惊人的百万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