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皇帝都要保持一份神秘感,才能维持威严。
和大臣说心里话的皇帝,不是完全没有,也是少之又少。
朱钰身为皇帝,平日里同样在朝臣面前保持神秘,以此来增强自身的威严,让人愿意服从于他。
此刻忽然真情流露,确实令人震惊、震撼。
一番话,更如晨钟暮鼓,振聋发聩。
文华殿内,一众文武百官,都被震慑住了。
有的文臣低头叹息,有的武将羞愧地低下了头,就连于谦,也神色变幻,意识到自己这次也犯了傲慢之罪。
都说聪明反被聪明误。
在座的这些人,都是聪明人。
正因如此,他们很清楚这次战役,大明想输都难。
从一开始,他们就不认为自己会输,他们站在必胜的高点上。
这种心态对百姓来说不算什么,甚至可以说是好事。
但对他们而言,却是个彻头彻尾的错误。
战术上要轻视敌人,战略上要重视敌人,这是每一位合格指挥官应有的基本素养!
作为国之栋梁,他们本应也做到这一点,却在“大明无敌”的幻觉中,渐渐迷失了自我。
傲慢已深入骨髓,潜移默化,悄无声息。
若非皇帝洞察一切,一番犀利言论直指要害,痛陈利弊,切中肯綮,唤醒了他们,也骂醒了他们。
以文武百官现在的状态,还真有可能出问题,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让原本稳赢的局势出现变数!
“陛下所言极是。”于谦深深俯首,“臣等定当三省吾身,脚踏实地。”
参与小会的文武官员顿时纷纷跪倒。
毕竟连大佬都跪了,他们这些同级的不跪,难道是不尊重皇帝吗?
朱钰挥手示意众人起身,继续商讨运送物资到宣府的相关事宜。
无论是数百万石粮食,还是数百万两白银,亦或是皇帝支援给宣府的各种武器装备,弓箭火炮。
将这些大宗物资运送到边境,本身就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
其中白银还好,大不了皇帝派遣锦衣卫亲自押运,应该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至于粮食和其他支援物资,就麻烦多了。
大明在远距离、大规模运输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从开国以来,大明一直有远征的传统,时间一长,自然积累了不少心得。
可自从朱祁镇一次性损失了百万人命后,大明原有的运输体系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把运输体系修复完善,至少满足接下来的运输需求,是这次小会的主要议题。
从修路铺道,到调用民夫运输物资,再到各级负责人的任免,以及安排春耕有序进行,尽量不让运输影响到百姓的春耕。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大有讲究。
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牵连几千上万条人命,甚至可能引发局部的人为灾难。
朱钰对这些事情没有经验,即便是前世的他,也主要是以单兵作战和小股部队行动为主,对后勤几乎从未涉足。
因此此刻他便闭口不言,静静听着面前的文武大臣商议,让他们拿出一套成熟稳健的方案来,再由自己做最终决定。
对自己能力有清晰的认识,不去插手那些超出认知范围的事情,不去搞毫无意义的微观操作,听起来合情合理,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很少。
朱祁镇就是其中的典型。
明明是个废物,却对自己的能力毫无认知,还以为自己身为大明皇帝,就该战无不胜。
他在战场上各种小动作不断,把最基本的常识性错误全都犯了一遍,硬生生带着二十万精锐,死在了土木堡。
这样的教训就在眼前,朱钰引以为戒,自然不会再犯。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作为皇帝,他只需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就够了。
这一轮讨论足足持续了将近半个时辰。
文武大臣们吵得不可开交,古色古香的文华殿,如今就像个菜市场。
就是在这种吵闹中,许多关键环节的细节被确定下来,各种人事调动也商量出了一份靠谱的名单。
最后,于谦亲自来到皇帝面前,神情略带一丝疲惫地说道:“陛下,关于运输方面的大致计划,臣等已经商议清楚了。”
“详细的方案,还需要后续进一步琢磨。”
“臣等会尽快将方案整理成册,呈报给陛下。”
朱钰点点头,设下了一条底线。
“计划需要尽可能完善,但没有必要过于追求完美。”
“朕给你们三天时间,三天内把方案交上来,有问题再改,没问题就立刻执行。于少保,你看怎么样?”
于谦笑着回答:“不用三天,最迟后天凌晨,方案就会呈现在陛下面前。”
“那再好不过。”朱钰脸上也露出了一丝笑容。
这件事越早定下来越好。
计划越早出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