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母亲是汉人,自小便受汉学熏陶,恐怕比大多数明人还要更热爱大明。
从小时候起,他就一直想要投靠大明。最近,脱脱不花希望与大明合作,以重掌权力。
脱古顺势而为,答应留在大明,以外国使者的身份做人质,帮助父亲与大明达成合作。
近来在大明生活得颇为惬意,乐不思蜀。
他穿着明人的服饰,发型也改成了明人的样式。若只看外表,甚至比一般的明人还要像明人。
他算是元裔贵族的一个典型缩影,像他这样的元裔贵族,并不罕见,而且个个地位都不低。
要知道,即便是在大明,读书识字也是一件花费颇大的事,普通百姓中十个里也不一定有一个识字。
元裔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广人稀,贫困潦倒,读书对他们而言更是奢侈之事。
能有资格读书识字、崇尚汉学的人,哪怕在贵族中,也是极为出色的人物!
有了这些人,元裔与大明之间的关系自然暧昧不清。
与瓦剌的死敌之势相比,他们更像是可以争取的合作对象。
在需要的时候,扶持他们进行代理人战争,牵制瓦剌,是个不错的选择。
而兀良哈在这方面则更为极端。
他们本来就是汉人的忠犬,因为各种原因,长期居住在草原上。
距离大明很近,常年受到大明的影响,对大明忠心耿耿……
从上到下,从首领到贵族,比起草原的蛮夷,更像明人。
只要给够好处,他们肯定不会拒绝大明的命令。
“臣的意思是,我大明富庶,不缺钱粮,与其把它们囤积在仓库里生霉,不如拿出一些来,扶持兀良哈,援助脱脱不花。”
“这样一来,草原上三足鼎立,彼此牵制,哪里还可能形成联盟,再次威胁我大明的疆土?”
这是一招阳谋。
即使三方势力中的聪明人,也能看出大明的意图,只要大明真的这么做了,他们出于各自的野心和利益需求,势必会相互争斗。
而一旦他们互相争斗,大明的目的就达到了,草原蛮夷再也无法成为大明的威胁,这笔钱就算花得值了。
于谦此时在朝堂上提出的这套“分而治之、以夷制夷”的策略,其实早在年前就已经向皇帝提过。
当时两人便详细讨论过其中的细节,还制定了更多相应的手段。
此时此刻,于谦提出这条计策,自然是打算将其付诸实施的。
他用商量和讨论的语气,通知文武百官,免得大家毫无准备,反而节外生枝,给朝廷添乱。
朱钰低头思索片刻,当众认可了这条计策。
同时,他也为这条计策设下了一条底线:
“我大明虽然富庶,但钱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是百姓的血汗钱!”
“用来对付敌人,当然可以,但绝不能挥霍无度。”
“每年二百万两白银,是朕的底线。”
“如果超过这个数额,朕还不如干脆不管他们。反正三五年后,朕终究要远征草原,雪恨!”
于谦恭敬地俯首道:“陛下多虑了,草原贫瘠,最多每年五十万两白银,就能起到显著作用。”
“微臣定会将每一两银子,都用在刀刃上,绝不浪费哪怕一文铜钱。”
若换作别人说出这番话,朱钰恐怕会不屑一顾,甚至怀疑对方是在为自己打掩护。
但于谦说这话,却让人不由自主地信服。
朱钰点点头,笑着说道:“于少保的保证,朕放心。”
这件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接下来的早朝,风平浪静。
文武百官提到的,都是些不大不小的琐事。
早朝顺利结束,廷议随即展开。
这一次,小会上的主角,不再是于谦,而是石亨!
要说如今的大明,有谁对瓦剌最了解,于谦算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人能与他比肩。
宣府的杨洪,被外界称为“杨王”,常年与草原蛮夷打交道,一生战功赫赫,不知多少次率军出征,击退草原匪寇。
论对瓦剌的了解,他绝对不逊于于谦。
与之相比的大同总兵郭登,则稍显逊色。但问题主要出在为人方面,若单论对瓦剌的了解,郭登也并不差。
石亨虽说是个像安禄山一样的人物,但他也是靠着自己的真本事,一步步爬到今天这个位置的。
他对瓦剌的了解同样深入,并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早朝结束后的廷议,一向是用来落实重大事务的。
新年刚过,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瓦剌即将再次大规模南侵。
这样的议题,无论是于谦还是石亨,都是合适的人选。
于谦刚刚在早朝上大放异彩,把存在感拉满。
这会儿,他还有些口干舌燥,也就让石亨捡了个便宜。
石亨站在舆图前,眉飞色舞,言之凿凿地说:
“以末将多年的经验来看,瓦剌大规模南下,需要满足几个条件:一是天气,二是粮食,三是大军集结需要时间。”
“如今草原上,冷得骨头都碎了,几千人几万人,面对要命的白毛雪,最后也都成了冰雕,没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