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出于种种原因,并不擅长追击战、遭遇战,仅仅擅长守城作战,也不能磨灭其实力强劲的本质。”
这一波,大明稳赢!
问题在于,花了这么多银子,给了这么多装备,最后大明究竟是大获全胜,还是小胜,或者是惨胜。
说得再明白点:
花了这么多资源,最后要是还没办法得到一场大获全胜,本身就是一种失败。
好在,宣府总兵官杨洪,必然不会令人失望。
作为和英国公张辅并驾齐驱的顶尖武将,至少在打仗这方面,杨洪还从未让人失望过!
从先前他第一个率军支援京城,就能看出其实力雄厚,能力超群。
只要给够物资,杨洪必能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只是……
这物资是不是给的有点太多了?
奉天殿内,随着成敬朗读皇帝旨意,底下的文武百官,忍不住窃窃私语起来。
“这又是给钱又是给粮,又是给盔甲和火器,还配了大炮和战马。”
“宣府边军的实力,必将迎来极大的膨胀。”
“这难道不会养虎为患吗?”
“杨洪会不会趁机抬价,从此掌控朝廷的经济命脉,不断索要各种物资?”
“甚至于,杨洪会不会与瓦剌内外勾结,狼狈为奸,借此来养寇自重?”
类似的事情,历史上并非没有先例。
回望过去,一些原本强盛的王朝,就是因为边军不断勒索、疯狂吸血,最终从巅峰迅速坠落,一蹶不振,直至灭亡。
这些都是一次次血的教训,是摆在眼前的前车之鉴。
文武百官,又怎能不心生忌惮?
朱钰没等他们开口,成敬刚宣读完,便说道:“此事,朕已决断。”
“无需再议,诸位爱卿,与其把精力放在这上面,不如多想想如何克敌制胜。”
看待同一件事,人与人之间,往往大相径庭。
在大臣们看来,皇帝如此慷慨,容易养虎为患;但在朱钰眼中,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杨洪的为人。朱钰观察他的言行举止,并与于谦多次交谈,都认为此人值得信赖,至少在他活着的时候,宣府不会成为朝廷的隐患。
朱钰觉得,杨洪是值得信任的。
第二,所谓养虎为患,也是要看皇帝是谁。
一个强势的皇帝,就算养出一条大老虎又如何?
京营二十万大军,日夜操练不息,各种新型军械,也在源源不断地生产。
随着时间推移,皇帝手中的武力将飞速增长。
就算边军强大起来,又有什么好担心的?
哪怕他们集体反叛,朱钰也有把握用绝对的力量将其镇压!
有了这个前提,朱钰心中自然有了底气,自然不怕什么“养虎为患”!
对宣府的安排,在皇帝坚定意志的推动下,最终敲定下来了。
军饷、粮草、装备、兵力,均由朝廷提供,全部按超额标准发放,确保战争结束后仍能剩下大量物资。
至于其他方面的支援,却一点都没有了。
大同,只能靠自己,会把所有精力放在自身防务上。除非情况万分紧急,否则绝不会出兵支援。
二十万京营士兵,实在太过年轻,远征过去不过是去送菜,同样不会提供任何支援。
能不能守住,能不能赢得一场漂亮的胜利,全看杨洪的个人能力。
朝廷已经提供了充足的物资和基础,同时皇帝本人亲自放权,给了他足够广阔的舞台,让他能够自由发挥。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杨洪还做不好,那朝廷也无能为力,只能让京营去支援大同,放弃一部分山外九州,咬着牙把这亏吃下去。
好在,情况发展到这种恶劣程度的可能性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杨洪一向表现稳定,只要不被别人掣肘,按理说这次战争肯定能稳扎稳打地拿下。
早朝至此,基本上也就结束了。
在结束之前,于谦站了出来,又提出了一条策略。
“暴元崩溃之后,树倒猢狲散,余孽四散逃亡,逃到草原上的,总共有三支。”
“一支是元朝后裔,一支是兀良哈,还有一支是瓦剌。”
“其中,瓦剌世代为我大明的养马奴,与我大明关系最差,对汉文化极为排斥,也是上一次草原蛮夷大规模南下的主要推动者。”
“国师也先,是这一股势力的首领,他和他的家族,从上到下统治整个瓦剌,已有百年之久,根深蒂固。”
“可以说,草原蛮夷大规模南下的最大推手,就是这个人!”
于谦咳嗽了两声,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此人野心勃勃,一直企图恢复暴元,是我大明的死敌。”
“相比之下,元裔和兀良哈差距甚远。”
元裔长期居住在高原平原,与大明的关系若即若离,统治阶级也就是贵族,长期受到汉学影响,以此为荣。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脱脱不花最有出息的那个儿子——脱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