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心里顿时松了口气。
而朱钰听完这番话后,陷入沉思。
“于少保说得没错,对大明来说,以静制动,才是目前最稳妥的策略。”
“传令宣府总兵官杨洪,命他死守宣府,人在城在,城破人亡,不得后退一步!”
“至于大同,大同总兵官郭登是个能人,守城应该没问题,石亨则肩负重任,还需操练京营,此次守城,就交由郭登一人负责。”
底下一直盯着的石亨听到这话,心里难免有些失落。
作为一名武将,往上爬最好的方式就是打胜仗。
只要能不断打胜仗,武将的地位就能迅速提升,快得让人难以置信。
石亨本就是一个实力出众的将领,靠着自己的能力一步步爬上高位,自然对战争充满渴望。
不过,皇帝的安排合情合理,他也很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关系到整个大明的未来,因此对这个决定也没什么异议。
安排好人事之后,接下来便是围绕这条主线,进行一系列保障大明最终胜利的部署。
朱钰早有准备,挥手示意,成敬立刻抱着一叠玉旨走上前,开始宣读皇帝的诏令。
“大敌当前,我大明当万众一心,方能无往不胜……”
要想马儿跑,就得先让马儿吃饱,朱钰深知这个道理。
此刻成敬念诵的,正是他以皇帝身份定下的,对边关将士的支援命令。
主要支持的是宣府,其他地方得到的资源则少得多。毕竟这次要承担压力的,是宣府。
首先是金钱方面的援助,朱钰直接把这段时间查抄非法煤窑所得,包括罚金在内,总共一百万两白银,全部给了宣府!
保证在军饷方面,让他们满意得说不出话来!
其次就是粮食、军械、战马、弓箭……
一句话能流传千年,说明它一定有它的道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几乎是每一位将领都懂得的八个大字。
这充分说明了在行军打仗中,粮食有多么重要,重要到足以影响整场战局的胜负。
自古以来,但凡有点本事的将领,都会想尽一切办法,确保自己军队的粮草充足。
那些能够被后人传颂的名将,大多都是精通粮草调度的高手。
朱钰前世身为兵王,对此更是深有体会,在这方面吃过不少亏,对粮食极为重视。
为了保证宣府的士兵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出征,抵御外敌,他在粮食方面也相当大方。
之前为了京城保卫战,于谦强行打通了通惠河,运进来几百万石粮食。
结果战争以出人意料的速度结束了。
靠着多次出奇制胜,瓦剌转眼间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后来在清风店更是全军溃败,损失惨重。
囤积在京城的粮食,才用了不到八十万石,大部分还存放在粮仓里,最近主要用于京营训练的日常消耗。
朱钰从中抽调了足足三百万石粮食,调动三十万民夫,送往边关!
有了这笔粮食,宣府可以在完全没有外界支援的情况下,坚持数月之久,完全不用担心粮食耗尽!
充分保障前线将士吃饱喝足上战场,不用饿着肚子拼命。
除此之外,朱钰在军械、战马、弓箭等方面的支援,也同样到位。
军械方面,从京城调派了一百八十门各种类型的火炮,其中包括八十门大将军炮,全部送往边军。
各种功能的炮弹数不胜数,至少有八万枚以上,能运多少就运多少。反正到了前线的炮弹数量,绝不会低于这个数字。
京城全面开火,近期新生产的改进型火铳以及配套的定装弹药,全部重新调配,全部送往边军。
仓库里积压的、在京师保卫战中根本没有用上的弓箭,也取出数万支,一起送往宣府。
其他的刀枪棍棒,多得数不清,也都一并带上,支援宣府。
保证每一位将士都能用上最好的武器迎敌。
而为了降低伤亡率,提高胜率,朱钰还将近期新生产的盔甲、铠甲,连同脱脱不花经过谈判后近日送来数千匹战马,一同送往宣府。
这真可谓是用白花花的银子,把每一个边军将士,都武装到了牙齿。
给他们换上威力最猛的大炮,钢铁打造的刀剑,雨天都能激发的火器,牢不可破的盔甲!
给他们配备最优质的战马,最充足的粮食!
皇帝的意志,随着红袍大太监宣读圣旨,体现得淋漓尽致。
“瓦剌不是很凶狠吗?瓦剌军队不是很精锐吗?”
“朕便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就欺负瓦剌地处草原,地广人稀,无比贫穷,连盔甲都配不齐!”
“用金钱攻势,用百万白银,用最新最好的装备,最凶猛的火力,碾压他们!”
“有了这么豪华的支援,就算边军是几万头两脚行走的猪,天时地利人和之下,也不可能输给瓦剌!”
“更何况我大明边军,常年与外敌作战,本身便是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