鸕鷀肉
(附:頭骨、翠鳥)
味酸、咸,氣冷。
主大腹鼓脹,利水(注:原作「小」,改)道。
附:頭骨,主下魚骨鯁。翠鳥同。
鵜鶘脂
味鹹,氣溫,滑。水鳥也,大如蒼鵝,灰色,喙長尺余,直而且廣,口中正赤,頷下有皮袋,容二升,沉水食魚,一名青莊。凡使,剝取其脂,熬化掠取,就以其嗉盛之,則不滲漏,他物則透走。
主塗癰腫,治風痹,透經絡,通耳聾。
按:鵜鶘油,性走,能引諸藥透入病所,拔毒通竅,故治諸病。
鷓鴣肉
味甘,氣溫。微毒。同竹筍食,令人腹脹;自死者不可食。
主解野葛、菌子、生金毒,及蠱氣欲死。
按:鷓鴣,喜食烏頭、半夏苗,中其毒者,甘草、生薑解之。
鸜鵒肉
味甘,氣平。
主炙食,療五痔,及吃噫下氣。
練鵲
味甘,氣溫、平。
主風疾,浸酒日飲。
啄木烏
味甘、酸,氣平。
主勞蟲,風癇。燒灰納孔中,治痔瘻,牙疳。
慈鳥
味鹹、酸,氣平。北土極多,似烏鴉而小,群飛作鴉鴉聲,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不羶臭,可食。
主勞瘦,骨蒸,咳嗽。
鴟頭
味鹹,氣平。凡使,取雄者,微炙用。
主頭風目眩,癲癇。
鷺肉
味鹹、腥,氣平。
主炙食之,益脾補氣。
烏鴉
味酸、澀,氣平。羶臭不可食,止可治病。
主瘦病咳嗽,骨蒸勞病,以瓦瓶泥固,燒存性為末,每飲服一錢。
喜鵲
味甘,氣寒。
主石淋,消結熱,燒灰服。
鱗部
龍骨
(附:齒)
味甘,氣平。生晉地川穀,及太山水岸、土穴中死龍處。採無時。骨細文廣者是雌,骨粗文狹者是雄。五色具者上,白色、黃色者中,黑色者下,舐之著舌者良。入心、肝、包絡、腎經。得人參、牛黃良,畏石膏。凡使,煅赤,為粉用。
主精滑遺泄,小便不禁,腸風下血,泄痢膿血,夜夢紛紜,鎮驚安神,止陰瘧,及恚怒氣伏在心下,不得喘息,鬼疰,精魅,女人胎漏崩漏,腸癰,內疽陰蝕,久不斂口生肌,小兒臍瘡,末傅之。
按:龍骨,能收斂浮越之正氣,固大腸而鎮驚,《經》曰,澀可去脫,此之謂矣。
附:齒,味澀,氣涼。得人參、牛黃良。主大人驚癇,諸痙癲疾,小兒五驚、十二癇。
紫梢花
味甘,氣溫。系龍之遺瀝,值流槎則枯著木枝,如蒲槌狀,色微青黃。
主真元虛憊,陰痿,遺精,白濁如脂,小便不禁,囊下濕癢,女人陰寒冷帶。
鯪鯉甲
味鹹,氣微寒。有毒。狀如鼉而小,背如鯉而闊,首如鼠而無牙,腹無鱗而有毛,長舌尖喙,尾與身等,常吐舌誘蟻食之。凡使,或炮,或燒,或酥炙、醋炙、童便炙,土炒、蛤粉炒,以尾甲力勝。
主山嵐瘴瘧,痰瘧,風濕冷痹,通經脈,下乳汁,婦人鬼魅悲泣,小兒驚邪,一切癰腫排膿,殺蟲。
按:鯪鯉甲,穴山而居,寓水而食,出陰入陽,能竄經絡,達於病所,用之引藥,不宜多服。
蛤蚧
(注:原作蚧蛤,改)
味鹹,氣平。有小毒。首如蟾蜍,背綠色,上有黃斑點,如古錦紋,長尺許,尾短,其聲最大,多居木竅間,牝牡上下相呼,累日情洽乃交,兩相抱負,自墮於地,人往捕之,亦不知覺。凡使,其毒在眼,須去眼及甲上、尾上、腹上肉毛並頭足,勿傷尾,酥炙,蜜炙令黃色,熟搗,口含奔走不喘息者始真,宜丸散中用。
主虛勞久嗽不愈,肺間積虛熱,久而成瘡,嗽出膿血,闢傳屍鬼物,壯元陽,通月水,利水道,下石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