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蛤蚧屬陰,能補水之上源,則肺腎皆得所養,故定喘止渴,功同人參;益氣養陰,助精扶羸,功同羊肉,近世治勞損皆用之,取其滋補也。
白花蛇
味甘、咸,氣溫。有毒。湖、蜀、黔皆有,惟蘄擅名。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脅有二十四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拂指甲,雖乾枯而眼光不陷。凡使,去頭尾,各去三五寸,酒浸三日,火炙,去皮骨,取肉用。
主一切風證,中風喎斜,暴風瘙癢,大風,小兒急慢驚風,癮疹,白癜風。
按:白花蛇,能透骨搜風,內臟腑,外皮膚,無處不到。蓋蛇性善竄,能引藥至於有風疾處,故也。
烏梢蛇
味甘,氣平。有小毒。生商洛山,惟蘄州者勝。劍脊細尾,腹下有白帶一條,長一寸者雄也,宜入藥用。凡使,去頭尾,及皮鱗帶子,銼斷,苦酒浸一宿,柳木炭火炙乾,用。
主與白花蛇同。
蚺蛇膽
味甘、苦,氣寒。有小毒。氣薄味厚,陰也,降也。形狹長,通黑,皮膜極薄,舐之甜苦,取粟許著淨水中,浮游水面,迴旋行走極速者為真,人以豬膽、虎膽偽充,雖水中走,但遲耳。入心、肝、胃經。
主明目去翳,療大風,心腹痛,下部瘡,殺五疳。水化灌鼻中,除小兒腦熱疳;同麝,傅齒疳宣露。
按:蚺蛇,稟己土之氣,膽受甲乙風木之化,故其味苦中有甘,所主皆厥陰、太陰之病。
蛇蛻
味鹹、甘,氣平。凡使,只用白色如銀者,燒存性用。
主病見論。
按:蛇蛻,入藥有四義:一能辟惡,取其變化,性靈也,故治鬼魅、蠱、瘧諸疾;二能去風,取其屬巽,性竄也,故治驚癇、癜駁、喉舌諸疾;三能殺蟲,故治惡瘡、痔漏、疥癬諸疾,用其毒也;四有蛻義,故治翳膜、胎產、皮膚諸疾,從其類也。
鼉甲
味酸,氣微溫。有毒。凡使,酥炙,或酒炙用。
主心腹癥瘕積聚,崩中下血,瘰癧,風頑瘙疥惡瘡,燒酒浸服之,功同鱉甲。
按:鼉甲,所主諸症,多屬厥陰,其功只在平肝木,治血、殺蟲也。
烏賊魚骨
一名海螵蛸,味鹹,氣微溫。生近海州郡。形若草囊,口在腹下,八足,聚生於口旁,背上只有一骨,厚三四分,形輕虛而白,又有兩須如帶,甚長,血及膽如墨,書字逾年則減,骨取上文順者是真,橫者是沙魚骨,勿用。惡白及、白斂、附子,能淡鹽,伏硇砂。凡使,以血滷作水浸並煮,漉入燒紅土坑,經宿取出入藥,效自加倍。
主見論。
按:螵蛸,肝經血分藥也,味鹹而走血。故血枯、血瘕、經閉、崩帶、下痢、疳疾,肝之本病也;寒熱瘧疾、聾、癭、少腹痛、陰痛,肝之經病也;目翳流淚,肝之竅病也,皆肝傷血閉不足之症。烏賊骨性溫,通血脈,祛寒濕,而諸症自除也。《經》云血病無多食鹹,此則能淡鹽,則又當別論矣。
青魚
(附:膽)
味甘,氣平。狀似草魚,而背正青色,頭中枕骨,蒸令氣通,狀如琥珀,可作酒器、梳篦。服術人忌之。
主同韭白煮,治腳氣濕痹。
附:膽,味苦,酸。氣寒。主消赤目腫痛,吐喉痹痰涎,及魚骨鯁,傅惡瘡。
按:東方青色,入通肝膽,故治目疾;其治喉痹、骨鯁,則取湧泄,系乎酸苦之義。
鯉魚
味甘,氣平。鯉脊上兩筋及黑血有毒,溪澗中者毒在腦,俱不可食。天行病後下痢,及宿癥、風疾,俱不可食;服天門冬、硃砂人,不可食;不可合犬肉及葵菜食。炙鯉煙入目,損目光。
主見論。
按:鯉魚,乃陰中之陽,鱗數三十六;陰極則陽復也。其功長於利小便,故能治腫脹、黃疸、腳氣、喘嗽、濕熱;作膾則性溫,故能去痃結冷氣;燒之則從火化,故能發散風寒,平肺,通乳,解腸胃及腫毒之邪。《素問》言魚熱中,《脈訣》言熱則生風。蓋魚之在水,無一息之停,能動風動火,不獨鯉也。
鱅魚
味甘,氣溫。頭最大,目旁有骨名乙,狀似鰱而色黑,味亞於鰱,然鰱美在腹,鱅美在頭也。
主暖胃,已疣。
赤眼魚
味甘,氣溫。有赤脈貫瞳,身圓而長,細鱗,青質赤章。
主暖胃和中。
白魚
味甘,氣平。形窄,腹扁,鱗細,頭尾俱向上,肉中多細刺。
主開胃,下氣,去水氣。
草魚
味甘,氣溫。形長,身圓,肉厚而鬆,狀類青魚,有青白二色,白者味勝。
主暖胃和中,能發諸瘡。
石首魚
乾者名鯗,味甘,氣平。形如白魚,身弱骨細,鱗黃色如金,首有白石兩枚,瑩潔如玉,四月來自海洋,綿亙數里,其聲如雷,海人取之,潑以淡水,皆圉圉無力,初水來而白者,甚佳。
主開胃,益氣。
鯗:主炙食,能消瓜果成水,又治暴下痢,及卒腹脹不消。
鱤魚
味甘,氣平。
主食之已嘔,暖胃和平。
鯽魚
味甘,氣溫。喜偎泥,不食雜物,故為佳品。同蒜食,生熱;同沙糖食,生疳蟲;同芥菜食,成腫疾;同豬肝、雞、雉、鹿肉食,生癰疽;同麥門冬食,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