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卷上
第(5/8)页

“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如是长者维摩诘为诸问病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注释

1游戏神通:神通指佛菩萨所具有的一种超人间的、不可思议的功能和力量,如天眼通、天耳通等“六神通”,此处是指维摩诘居士能借种种神通在世间幻化度人。

2大乘:相对于声闻、缘觉等小乘之菩萨乘、佛乘,其特点是不以自度为目的,而把慈悲普度、成就佛道作为最终目标。

3白衣:指在家众、俗人。通常称出家之佛教徒为缁衣,在家之俗人为白衣。

4沙门:又作桑门、丧门,息心、净志之意,通常指出家修道之人。

5梵行:“梵”为清净义,“梵行”即清净行。

6禅悦为味:即以禅定寂乐养诸身心。

7世典:佛典之外的世俗的典籍。

8四衢:即街市巷里。

9刹利:全称刹帝利,为古印度四种姓之一(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是印度古代之王族。

10婆罗门:古印度四种姓之一,位居四姓之首,是信奉婆罗门教一族。

11梵天:即色界之初禅天。此天已离欲界之淫欲,寂然清净,故名。

12帝释:欲界“忉利天”(即三十三天)的主神,统领三十二天,是天界之领袖,亦称释提桓因。

13无常:指一切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都处在不断的生灭变化之中。

14护世:即护世四天王,亦作护国天王,它们分别为护持东方之持国天王,护持南方的增长天王,护持西方的广目天王,护持北方的多闻天王。据载此四天王居于须弥山之半腹,护持佛法和四天下,令诸恶魔恶鬼神不敢破坏佛法、侵扰众生。

15不怙:怙为依持义,不怙即不去依持。

16业缘:意为一切众生都是由一定的业力所缘起,善果为善业所缘起,恶果为恶业所缘起。

17四大:古代印度哲学认为构成宇宙万物有四个最基本的因素,即地、水、风、火。

18我、我所:我即自身;我所,即身外之事物,执之为我所有。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是五蕴和合的产物,并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实体或主宰者,故倡“人无我”;同样,自身之外的其他事物,也都是因缘巧合而成的,并不是恒常不变的,故倡“法无我”。

19阴界诸入:阴即五阴,或称五蕴:色、受、想、行、识。佛教认为众生的身体都是此五蕴和合而成的;界即十八界,包括六识(能依之识)、六根(所依之根)、六境(所缘之境)。“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境”即色、声、香、味、触、法。

20法身:佛有法、化、报三身,此法身指以佛法成身或身具一切佛法,在佛教(特别在大乘佛教)学说中,此法身具有本体的意义。

(21)三昧:又作三摩地、三摩提,意译为定、正定,是一种把心定于一处,不令散乱的修行方法。

(22)波罗蜜:梵文音译,意译为度、到彼岸,指把众生从生死此岸度到涅槃彼岸的方法或途径。

(23)六通:即佛菩萨所具有的六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24)三明:即宿命明(指明了我及一切众生过去世之境遇及相状的智慧)、天眼明(指明了我及一切众生未来世生死归趣之种种相状的智慧)、漏尽明(指明了我及一切众生现在世种种苦难并证悟佛法断除一切烦恼的智慧)。

(25)止观:止即禅定,观即智慧,佛教两种最基本的修行方法。

(26)放逸:指放纵欲望而不能勤修善法。

译文

当时,毗耶离城中有一长者名叫维摩诘,曾经供养过无量诸佛,培植了深厚坚固的善根,获得了洞见诸法不生不灭的智慧;而且辩才无碍,以种种神通游戏人间、济度世人;掌握一切修持法门,获得了佛菩萨才具有的四无所畏;能够降伏魔怨惑障,深谙佛法真谛;善于用智慧度化众生,又善于用种种方便法门,随机摄化,明了众生因果趣向,善于分别众生的根机利钝,成就了教化、济度众生的大悲弘愿。很早以来,就深入佛道,心智已极灵明纯净,坚定不移地遵循和弘扬大乘精神,言行十分严谨,威仪十分庄严,心胸宽阔如海,深受一切诸佛的印可和赞叹,也深受佛陀弟子、帝释、梵天及世间君王的崇敬。为了济度世人,维摩诘才以居士的身份权宜客居于毗耶离城中,他资财极是富足,常常资助当地穷人,自己的持戒严谨清净,借此以影响示教那些犯戒之人;他具有极深的忍辱修养,并借此以摄化那些动辄嗔恚之众生;他勤于修行,借此以警策摄化那些懈怠懒散之人;他具有极深的禅定功夫,借此以摄化那些心浮意躁的众生;他常以无上智慧,摄化那些愚痴迷妄之世人。

他虽然身为居士,但持戒严谨清净;虽然在家,但不执着于尘俗世事;虽然有家小妻子,但常修清净行;虽然也有六亲眷属,但不为世俗烦恼所牵制;虽然身着华贵服饰,但更以相好庄严见称;虽然也像常人一样饮食吃饭,但更以禅悦为食;虽然也常至赌场戏院,但以劝诫世人为目的;虽然也常涉足外道异端,但从来不会影响其对佛法之纯正信仰;虽然旁通世典外书,但对佛法最是精通和爱好。正因为这样,维摩诘居士深受一切众生的崇敬和爱戴,是一切供养中最为殊胜的。

维摩诘居士常以长者的身份评判处理世俗的事务,其恩惠泽及毗耶离城的男女老幼;他虽然也像世俗之人那样从事谋生事业,且常常获得十分可观的利润,但从来不会因此而沾沾自喜;他也经常走街串巷,但所到之处都以佛法饶益世人;他也经常参与管理世俗的事务,但都能秉公执法,扶持正义,利济群生;每至讲经说论的地方,总以大乘法教化众生;每至学校讲堂,总以真知正见开导学童;他有时也出入于青楼妓院,那是为了警示世人淫欲之过;偶尔也走进闹市酒馆,那是为了教化那些醉生梦死之徒;在长者贤达群中,他深受崇敬,并为这些长者贤达宣说殊胜法门;在居士群中,他也深受崇敬,并教示居士们如何断除贪欲和执着;在贵族和武士阶层中,他同样深受崇敬,并教导这些贵族和武士应该如何培养忍辱精神;在古印度最为尊贵的婆罗门种姓中,他仍然深受崇敬,并教会这些婆罗门应该怎样弃除自大和傲慢;在王公大臣中,他照样极受崇敬,并教育这些王公大臣应该怎样遵守正法;在诸王子中,他依然深受崇敬,并教示这些王子应该怎样做到忠孝两全;在帝王的内宫中,他更是深受崇敬,并教化众宫女应该如何恪守本分;在平民百姓中,他也深受崇敬,并教育这些平民百姓如何培植福德善根;在诸梵天中,他同样备受崇敬,并为诸梵天开启殊胜智慧;在帝释天中,他也深受崇敬,并向帝释天示现三界无常的幻境及义理;在护法诸天神中,他同样深受崇敬,并教导诸护法如何护持佛法及众生。

维摩诘居士就是以上面说及的种种方便利益群生、济度天人。现在,维摩诘居士又假借身患疾病来教化众生。因为患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及诸王子、百官臣僚等,数以千计人士都前去探视他,维摩诘居士则借此机会向众多前去探视的人广说大乘不可思议法门:

“诸位大德,我们这身血肉之躯,是不足依赖的,因为它是五蕴和合而成的,因而是无自性的,变幻无常的,而且因为这身血肉之躯,导致了众多的疾病和苦恼,所以一切明智之士,都不注重这血肉之身。此血肉之身有如泡沫,不可搓摩,不会长久存在;此血肉之身,有如阳焰,是沙漠中渴极欲饮者所产生的幻觉;此血肉之身,有如芭蕉之干,是没有坚固的实体的;此血肉之身,有如幻影,因为无明颠倒才产生的幻相;此血肉之身,有如梦中境象,是虚妄意识的产物;此血肉之身,有如影像,是过去业缘所感之果;此血肉之身,有如空中回荡的音响,是各种条件凑合在一起的产物;此血肉之身,有如浮云,瞬间即随风飘逝;此血肉之身,有如闪电,一闪即逝;此血肉之身,既无主宰,也无自性,既无寿命,也无定体,是地、水、风、火四大临时寄居之所,并无固定的实体;此血肉之身是空无自性的,并没有一个真我,其所属的一切也不复存在;此血肉之身是不具知觉灵性的,有如草木瓦砾;此血肉之身是不具有自主性的,只会像落叶一样随风飘转;此血肉之身是污秽不净的,有如一个臭皮囊,充满恶臭;此血肉之身,是虚假不实的,虽然每天都给它饮食沐浴,但终归是要死灭的;此血肉之身是诸多灾祸的根源,病痛苦恼都是由它产生;此血肉之身如丘之将颓、井之将枯,总有一天会衰老的;此血肉之身是毫无定性的,终有一天是要走向死亡的;此血肉之身有如毒蛇,有如怨贼,有如空荡荡的聚落,并没有自己恒常不变的实体,而是由‘五蕴’‘六入’‘十八界’共同组合而成的假象幻影。

“各位大德,此血肉之身,着实令人厌恶,确实应该抛弃,只有那佛身,才是大家所应该追求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所谓佛身,也就是法身。此法身是从无量功德智慧产生的,是从戒、定、慧三学产生的,是从断除烦恼、解脱知见产生的,是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产生的,是由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等修行方法中产生的,是从种种方便法门中产生的,是从‘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产生的,是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产生的,是从‘三十七道品’产生的,是从止观并重的修持中产生的,是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产生的,是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产生的,是从真如实际产生的,是从精进修持而不放逸产生的,如来法身是从这一切无量清净法产生的。

“诸位大德,如果想要修得佛身,断除一切病患苦恼,应该发无上道心。”

维摩诘居士就这样为前去探视他的各色人等开示大乘不可思议法门,令数以千计聆听者顿时都发无上道心。

弟子品第三

原典

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1:“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2树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3。’时我,世尊!闻说是语,默然而止,不能加报,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大目犍连4:“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目连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毗耶离大城,于里巷中,为诸居士说法,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目连!为白衣居士说法,不当如仁者所说。夫说法者,当如法说。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法无有说,离觉观故;法无形相,如虚空故;法无戏论5,毕竟空6故;法无我所,离我所故;法无分别,离诸识故;法无有比,无相待故;法不属因,不在缘故;法同法性7,入诸法故;法随于如8,无所随故;法住实际9,诸边不动故;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法无去来,常不住故;法顺空,随无相10,应无作11。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法过眼耳鼻舌身心;法无高下,法常住不动,法离一切观行。唯,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当建是意,而为说法;当了众生根有利钝,善于知见无所挂碍,以大悲心赞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

“维摩诘说是法时,八百居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无此辩,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大迦叶12:“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贫里而行乞,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为不食故,应行乞食;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抟食13;为不受故,应受彼食;以空聚想,入于聚落。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别。受诸触,如智证;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迦叶,若能不舍八邪14,入八解脱15,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间,非住涅槃。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迦叶!若如是食,为不空食人之施也。’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得未曾有,即于一切菩萨,深起敬心,复作是念:斯有家名,辩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从是来,不复劝人以声闻、辟支佛16行。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注释

1舍利弗: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因聪慧出众,在佛弟子中被誉为“智慧第一”。

2宴坐:安心正坐之意,即坐禅。

3印可:即印证认可,指弟子修道成就时,其师对其道行、境界予以承认或肯定。

4大目犍连:又作目连,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有“神足第一”之誉。

第(5/8)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伴仙记快穿:绿茶她专业拆cp瞎混在民国她不回来,我成了没人敢惹的混混心声暴露后:真千金只想躺平吃瓜小娇娇不当妾室,把太子勾成翘嘴觉醒词条,我要当顶级神探!苏糖轩辕谨我成了气运女主后,被全员宠上天通商两界,我包养了第一女战神本尊杀穿三界,你亲我什么意思穿越七零,我带着养子跑路了团宠农家小糖宝苏糖轩辕谨沉舟自救重燃九零年代万古第一废材陆仁云青瑶玄幻:史上最强废材逆袭陆仁云青瑶陆仁云青瑶青云门陆仁云青瑶把我当狗送闺蜜,我崛起你哭什么踹男人,领战功,满朝文武求她回京我,无法收容下山后,先灭未婚妻全家禁止悔婚:京圈大佬低声诱哄!龙帅归国:婚是你退的,你委屈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