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戏论:指那种言不及义的妄说或与真理相去甚远的言论。
6毕竟空:即以空破除诸法,乃至于不执着于一物。
7法性:与真如、实相等同义,指诸法之体性或本体。
8如:亦即真如,指诸法之体性或本体。
9实际:指超越一切差别的真如理体。
10无相:指一切诸法本性皆空,无实际之形相可得,谓之无相。
11无作:指心无造作、执着于物。
12大迦叶: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以苦行著称,在佛弟子中被誉为“苦行第一”。
13抟食:亦作团食,即把食物搓成团而食之。
14八邪:是与八正道正好相反的八种谬误,指邪见、邪思维、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
15八解脱:又作八背舍,指依靠八种禅观之力舍弃对各种色与无色的贪欲和执着:一是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二是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是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是空无边处解脱,五是识无边处解脱,六是无所有处解脱,七是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是灭尽定解脱。
16辟支佛:作缘觉、独觉,指那些观悟“十二因缘”之理而自觉得道者,属小乘。
译文
其时,维摩诘居士私下思忖:我今示病在身,慈悲心切的世尊难道会不派人来探视我吗?正当维摩诘出现这一念头时,佛陀即知其意,就对素有“智慧第一”之称的舍利弗说:“你前去探视一下维摩诘居士吧。”
舍利弗一听这话,赶忙回答说:“世尊,去探视维摩诘居士之事我恐怕不能胜任。为什么呢?记得过去曾有一次,当时我在树林里打坐,正好维摩诘居士路过那里,他便对我说:‘喂,舍利弗!真正的坐禅不必像你这样,所谓禅坐,不必拘泥于形式上的静坐,甚至连打坐的念头也不应该有,这才是真正的禅坐;不必刻意追求静坐入定,真正的禅坐应该是心无挂碍、行住坐卧都在定境;禅坐也不必有别百姓日用,只要遵循佛法,运水搬柴都是禅坐;所谓禅坐,应该是内不着邪念、外不着境相,这才是真正的禅坐;在各种邪见干扰的情况下不动心起念而能专心致志于修行三十七道品,这才是真正的禅坐;不是企图断尽一切烦恼入于涅槃,而能了悟烦恼即是涅槃,这才是真正的禅坐。舍利弗,这样的禅坐才是佛陀所认可的。’世尊!我当时听了维摩诘居士的这些话后,目瞪口呆,哑然无对,我与维摩诘居士的境界确实相差太远了,所以,世尊,探视维摩诘居士的事,我恐怕不能胜任。”
佛听了舍利弗这番话后,转而对素有“神通第一”之称的目犍连说:“目犍连,你去探视一下维摩诘居士吧。”
目犍连赶忙回答说:“世尊,我恐怕也不能胜任去探视维摩诘居士。为什么呢?记得过去曾有一次,我来到毗耶离城,在一里巷内为一批白衣居士说法,当时维摩诘居士路过那里,他便对我说:‘喂,目犍连!对这些白衣居士说法,不能像你刚才那样说,为什么呢?演说佛法,应当与佛法的真谛相符合,佛法的本质,是不着众生相,因为它远离一切众生颠倒妄想;佛法的本质,是不着自我之相,因为它远离一切对于自我的虚妄执着;佛法的本质也没有寿命之相,因为它远离一切生死烦恼;佛法的本质也没有与自我相对的人相,因为它不存在自我的相对和前后的相续可言;佛法的本质是恒常寂静的,因为它是没有生灭之相的;佛法的本质所以是远离一切生灭之相,因为它并非因缘所生;佛法也没有名字可称呼,因为它是远离一切语言文字的;佛法所以是不可言说的,因为它是不可以心量思虑观察的;佛法的本质是无形无相的,因为它情同虚空;佛法也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妄加评论的,因为它是毕竟空寂的;佛法也非我之所属、我之所有,因为它远离属于我的一切客观存在;佛法是不可妄加分别的,因为它远离一切心识别;佛法的本质也不可以相互比对,因为它是无所相比的;佛法的本质是远离一切因果的,因为它不是缘起法的范围;佛法的本质与法性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因为它遍及一切诸法;佛法只随应不生不灭的真如,此外它无所随应;佛法住于湛然常寂的真如实际,因为它是不生不灭的;佛法不为一切现象所动摇,因为不依着于现象界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佛法是无来无去的,因为它既遍于诸法而又不住于具体的现象;佛法顺应虚空,既无形相,亦无造作;既无好丑,亦无增减;无生无灭,无所归趣;它超越了眼耳鼻舌身意诸根的感觉范围,无有高下,常住不动,超越一切感观和行为的局限。目犍连,佛法之性相就是这样,又怎么能讲说呢?所以,所谓说法,实乃无说无示;其听法者,亦无所听闻和所得。如果一定要有所说的话,就应把它看成如幻术师对所变化出来的幻人讲说一样;同时,应该了知众生根机之利钝,善于阐发自己的真知灼见,无所滞碍,要以同体大悲之心,赞颂宣扬大乘法门,本着报答佛陀的感恩之心,弘扬佛教,使三宝永不断绝,然后才谈得上宣说佛法。’
“当维摩诘居士说完这些话时,在场的八百名居士顿时萌发了无上道心。我不具备这样的辩才和见识,所以探视维摩诘的事,我恐怕不能胜任。”
佛陀又对有“苦行第一”之称的大迦叶说:“大迦叶,你去探视一下维摩诘居士吧。”
大迦叶赶忙回答说:“世尊,此事恐怕我不能胜任。为什么呢?记得我过去常往贫苦百姓家行乞,当时维摩诘居士就对我说:‘喂,大迦叶!行乞乃慈悲心的体现,但你却不能普施于众人,总是舍富就贫,这样做是很不妥当的。大迦叶,真正的佛法应该是平等一如的,所以行乞亦应该不分贫富贵贱、次第而乞。实际上,乞食并不是为了养活这身血肉之躯,而取抟食则是为了破坏和合之色身,接受布施是为了不受后有的生死之身;而入于村庄聚落更要作入无何有之乡的念头。不要以所见形色为实,它与盲人之一无所见并没有什么区别;所听到的种种声音,实际上都是一种空谷回音;也不要把所嗅到的种种香味与清风区别开来;对于所吃的食物也不要作甜酸苦辣等分别;对于身体五官所接触到的外在境物毫不动心。应知一切诸法都是一种假相幻影,都是既无自性,又无他性的,本来就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因而也无所谓死灭。迦叶,如果不能摒弃八邪而入于八种解脱,从而以邪相入于正法;能以一食遍施一切众生、供养十方诸佛及众圣贤,若能做到这样,你就可以进食了。如果能够以这样的心境乞食、进食,就能够做到既无烦恼,又不离充满烦恼的世间;既无入定之念,又无出定之意;既不像众生住于生死轮回,又不像二乘众住于涅槃。至于那些供养你的施主,既不会因为其供养丰厚而得到大的福报,也不因其供养的薄寡而福报变小;不应因供养之多寡厚薄而产生福报有增益或减损的想法。大迦叶!若能如此,才是证入佛法的大乘道而非声闻道。大迦叶,如果能这样乞食、进食,才不会辜负众施主的布施。’
“世尊!维摩诘居士的这些话,我真是前所未闻,听后真是大开眼界,对大乘道及一切大乘菩萨随即产生深深的敬意,同时私下在想:维摩诘虽然是一位在家居士,但却有这般出众之智慧和无碍之辩才,谁人听了他的说教之后,会不速发无上道心呢?我从那个时候以后,就再也不劝人修习声闻、缘觉小乘道了。世尊,像我这样的境界,怎能胜任去探视维摩诘的重任呢?”
原典
佛告须菩提1:“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其舍从乞食,时维摩诘取我钵,盛满饭,谓我言:‘唯,须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若须菩提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不坏于身,而随一相;不灭痴爱,起于解脱;以五逆2相,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缚。不见四谛,非不见谛;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彼外道六师3: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住于八难,不得无难;同于烦恼,离清净法;汝得无诤三昧4,一切众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5;供养汝者,堕三恶道;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6,等无有异;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时我,世尊!闻此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钵欲出其舍。维摩诘言:‘唯,须菩提!取钵勿惧,于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人7,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说,不离是相。至于智者,不着文字,故无所惧。何以故?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解脱相者,则诸法也。’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法眼净8。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9:“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大林中,在一树下,为诸新学比丘说法,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富楼那!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后说法。无以秽食置于宝器,当知是比丘心之所念;无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众生根源,无得发起以小乘10法。彼自无疮,勿伤之也!欲行大道,莫示小径!无以大海,内于牛迹,无以日光,等彼萤火。富楼那,此比丘久发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导之?我观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一切众生根之利钝。’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识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植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时豁然,还得本心。于是诸比丘,稽首礼维摩诘足。时维摩诘因为说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我念声闻不观人根,不应说法,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摩诃迦旃延11:“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者,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我即于后敷演其义,谓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寂灭义。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迦旃延!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迦旃延,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五受阴12通达空无所起,是苦义;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说是法时,彼诸比丘心得解脱,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阿那律13:“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一处经行,时有梵王,名曰严净,与万梵俱,放净光明,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几何阿那律天眼14所见。’我即答言:‘仁者,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没罗果。’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见,为作相耶?无作相耶?假使作相,则与外道五通15等;若无作相,即是无为16,不应有见。’世尊,我时默然,彼诸梵闻其言,得未曾有,即为作礼而问曰:‘世孰有真天眼者?’维摩诘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于是严净梵王,及其眷属五百梵天,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礼维摩诘足已,忽然不现。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优波离17:“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问我言:‘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说。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于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优波离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说。’我答言:‘自舍如来,未有声闻及菩萨,能制其乐说之辩。其智慧明达为若此也。’时二比丘,疑悔即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言:‘令一切众生,皆得是辩。’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罗睺罗18:“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罗睺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毗耶离诸长者子,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唯,罗睺罗,汝佛之子,舍转轮王19位,出家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罗睺罗!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有为法20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罗睺罗,夫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离六十二见(21),处于涅槃,智者所受,圣所行处,降伏众魔,度五道(22)、净五眼(23)、得五力(24),立五根(25),不恼于彼,离众杂恶,摧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无系着、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内怀喜,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阿难(26):“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我即持钵,诣大婆罗门家门下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难!何为晨朝持钵住此?’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故来至此。’维摩诘言:‘止,止,阿难!莫作是语。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默往,阿难!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粗言,无令大威德诸天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阿难,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外道、梵志(27)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可密速去,勿使人闻。当知,阿难!诸如来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28)。佛为世尊,过于三界;佛身无漏(29),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堕诸数(30)。如此之身,当有何疾?’时我,世尊!实怀惭愧,得无近佛而谬听耶?即闻空中声曰:‘阿难,如居士言,但为佛出五浊恶世(31),现行斯法,度脱众生。行矣,阿难!取乳勿惭。’世尊,维摩诘智慧、辩才为若此也,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注释
1须菩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善解般若空理,故有“解空第一”之誉。
2五逆:五种极逆于理之重罪,又作五无间业,一般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杀已证阿罗汉果之圣者)、出佛身血(指毁坏佛像等)、破和合僧(指破坏僧团)。
3外道六师:亦称“六师外道”,指佛陀时代中印度势力较大的六个反对婆罗门正统思想的派别及其代表人物,即倡怀疑论之删阇夜毗罗胝子,主张无因无缘论的富兰那迦叶,否认善恶果报的末伽梨拘赊梨子,主张人由四大构成、具有唯物论倾向的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主张无因论的感觉论者迦罗鸠驮迦旃延,主张罪福皆由前生决定、被认为是耆那教始祖的尼犍陀若提子。
4无诤三昧:既解空理,物我俱忘,达到与世无争境界的禅定。
5福田:指能生福德之善举,此如农人耕田,日后必有收获,故名。
6尘劳:烦恼之异名。尘指污染,劳谓恼累,即能恼乱身心之烦恼。
7化人:指由佛之神通变化显现之人。
8法眼净:又作“净法眼”,即能了了洞见真理之眼,此处指二百天子所得的一种智慧境界。
9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擅长义理,善于说法,故有“说法第一”之誉。
10小乘:相对于大乘而言,大、小乘的最主要区别是:大乘倡慈悲普度,小乘重自我解脱;大乘以成佛为最终目标,小乘追求阿罗汉果、辟支佛果。
11迦旃延: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擅长论议,称“论议第一”。
12五受阴:亦作“五蕴”,指色、受、想、行、识五蕴,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的身体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
13阿那律: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因曾在佛说法时睡觉,受佛呵斥,遂立誓不眠,而致眼睛失明,后精进修行,心眼渐开,能见天上地下六道众生,故有“天眼第一”之誉。
14天眼:五眼之一,为色界天人因修禅定而得能知远近粗细一切诸色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