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这样的人众法王又有谁不欢欣雀跃呢!
显现于各人眼前的佛陀的庄严身相也许各不相同,
这是佛陀之神力与人、天乃至二乘不同之处。
佛陀以同样的音声、语言演说同一种佛法,
各类众生都能从中得益乃至获得解脱,
更有甚者,各类众生所听到的都是本族类的语言,
这也是佛陀的神力高出于人、天乃至二乘的地方。
佛陀以同样的音声、语言演说同样的佛法,
各类众生都能从中得益乃至获得解脱,
不管他们的根机悟性如何不同也同样能获得利益,
这也是佛陀的神力高出于人、天乃至二乘的地方。
佛陀以同样的音声、语言演说同样的佛法,
但听后却有的忧怖恐惧,有的快乐欢喜,
有的厌离生死,有的决惑断疑,
这也是佛陀的神力高出人、天乃至二乘的地方。
让我们虔诚顶礼,这位精进度生济世的佛陀。
让我们虔诚顶礼,这位已得四无所畏的佛陀。
让我们虔诚顶礼,这位已住于十八不共法的佛陀。
让我们虔诚顶礼,这位作为天人大导师的佛陀。
让我们虔诚顶礼,这位能断除众生烦恼业障的佛陀。
让我们虔诚顶礼,这位已证涅槃、登彼岸的佛陀。
让我们虔诚顶礼,这位能度世间一切众生的佛陀。
让我们虔诚顶礼,这位永出苦海、远离生死道的佛陀。
这位伟大的佛陀,悉知众生三世流转,往来诸相,
于法自在,善于随顺诸法而得解脱,
虽然示现于娑婆世界,但不为尘世垢浊所染,如水中之莲花。
虽然常在空寂定中,但又不为空所缚,善于在寂光定中度人。
伟大的佛陀,已于一切法自在无挂碍,
让我们虔诚顶礼,这位法身如虚空、遍法界的伟大的佛陀。
当长者子宝积唱完这首偈颂后,接着又对佛陀说:“世尊,这五百位长者子,都已发无上的道心,因此很希望世尊能为他们讲讲佛国的净土以及应该如何修习菩萨净土法门。”
佛说:“真是太好了,宝积!你能为众菩萨请求开示净土法门。请你们专心地听着,认真地思考,好好地记住,我现在就为你们解说何谓菩萨净土法门。”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都欢欣雀跃,恭敬地聆听佛陀的开示。
佛说:“宝积,一切众生界,即是菩萨净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菩萨随所要化度的众生取菩萨净土,随所要调伏的众生取菩萨净土,根据各类众生将在什么样的国度才能进入佛智慧而取菩萨净土,根据各类众生将在什么样的国度才能萌生菩萨道根而取菩萨净土。菩萨之所以这么做,是因菩萨之取净土,都是为了饶益、济度众生,如果离开了众生,菩萨又如何去饶益、济度他们呢?这有如人们若想在半空中建楼阁,肯定是徒劳无功;而如果在平地上,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顺利地把宫殿楼阁建成。菩萨想得佛国,必须成就众生,成就了众生,佛国土自能完成实现;若不成就众生就想取得佛土肯定是不可能的。
“宝积啊!你们应当知道,一颗质朴诚实之心,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正直诚实的众生来生其佛国;一颗深信坚固之心,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具足种种功德的众生来生其佛国;无上道心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信仰大乘的众生来生其佛国;布施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乐施好善的众生来生其佛国;持戒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戒行清净、普行十善的众生来生其佛国;忍辱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相好庄严的众生来生其佛国;精进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勤修净行、功德具足的众生来生其佛国;禅定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定力高深的众生来生其佛国;智慧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已悟大法、已得正定的众生来生其佛国;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修习实践此‘四无量心’的众生来生其佛国;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被此‘四摄法’所摄化的众生来生其佛国;方便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修习方便法门、于一切法通达无碍的众生来生其佛国;‘三十七道品’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一定会有许多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八正道’的众生来生其佛国;回向心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其国土一定一切功德具足;说除五苦八难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其国土没有三恶道及生老病死等种种苦难;自己戒行清净严谨且不讥讽他人犯戒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其国土将不会有犯戒之人乃至没有犯戒之说;十善行即是菩萨净土,菩萨将来成佛时,其国土之人将都长寿富有、行为清净、为人诚实、话语柔和、合家和睦、亲朋友善、言多益人、不嫉不恚,举凡具有正见众生都争相来生其佛国。
“正如上面所说的,宝积,菩萨因其心地质直,则能发愿实行;随其愿行,则得深厚坚固的道心;随其有深厚坚固的道心,则能调伏其意念;随着意念的调伏,则能如佛法所说而行;既能如佛法所说而行,则能萌发回向之心;随其回向心的产生,则会有种种方便法门;随其种种方便法门,则能济度成就无量众生;随着无量众生的得度,则佛土自然清净;随着佛土的清净,则所说法自然是清净;随着所说法的清净,则清净智慧自然产生;随着清净智慧的产生,则其心境自然清净;随着心境的清净,则一切功德自然清净。所以,宝积,如果菩萨想要得到净土,首先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自然清净。”
其时,舍利弗听了佛陀的这一番话后,心里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如果菩萨心净则佛土净,那么我佛世尊当初为菩萨时,难道其心境意念也有不净吗?要不然为什么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会如此的污浊不堪?
佛陀凭借其神力,当即知道了舍利弗心中的疑问,便对舍利弗说:“舍利弗,你认为怎么样呢?日月难道不明净吗?但是对于瞎子来说,一切都看不见。”
舍利弗回答说:“不是的,世尊,日月并非不明净,只是瞎子看不见罢了。”
佛陀接着便说:“说得对,舍利弗,所以看不到如来国土庄严清净,那完全是众生被烦恼业障所盖覆的缘故,并不是佛陀的国土自身不庄严清净。舍利弗,我的国土本是庄严清净的,但你却看不见,这就像瞎子看不见明净的日月一样。”
当时,螺髻梵王对舍利弗说:“舍利弗,不该产生佛所居住的世界是污浊不堪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我所看到的佛陀国土清澈明净得如自在天宫一般。”
舍利弗说:“不对啊!我明明看见这个世界上到处是荆棘沙砾、坑坑洼洼、污秽不堪。”
螺髻梵王说:“那是因为你自己尚不具有佛的智慧,心里还存有高下净染等种种分别的缘故,所以在你的眼里此国土是那样的高低不平、污秽不堪。舍利弗,菩萨对于一切众生,都怀着平等之心,无人我怨亲之区别,内心明净。如果能依佛的智慧去看世界,则能够看到这个世界是十分明净庄严的。”
螺髻梵王说完这些话后,佛陀即以足指按地,顿时由无以计数的奇珍异宝装饰起来的三千大千世界便显现在大家的眼前,极是富丽庄严,有如以无量的功德宝装饰起来的庄严佛土,当时,一切与会大众都赞叹不已,并发现自己都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
这时,佛陀便对舍利弗说:“舍利弗,你看看这佛国土是不是很庄严清净?”舍利弗回答说:“是的,世尊,这佛陀国土确实十分庄严清净,这样庄严清净的佛国土真是我前所未见、前所未闻的。”
佛陀又对舍利弗说:“我佛国土,从来都是这么庄严清净的,只是为了济度那些劣质钝根众生,才方便示现种种污秽不净的现象,这有如诸天人同在一宝器中饮食,但因各人的智慧功德的差别而所看到的饭色却各不相同。舍利弗,看国土的清净与否也是一样,如果人的心清净,他所看到的诸佛国土一定功德具足、庄严清净。”
当佛陀示现此庄严国土时,宝积所率领的五百长者子都同时获得证悟诸法不生不灭的智慧;同时,与会的八万四千人,也都萌发了无上道心。其时,佛陀又把刚才按地之神足缩了回来,一时间,方才显现的三千大千世界顿时消失,眼前又恢复了原貌。当时,与会的三万二千小乘众、诸天及人,了悟一切有生灭的都是变化无常的,并都当下断除了一切烦恼惑障,得清净法眼,证得圣果;另外,与会的八千比丘,也都舍去了一切执着,断除一切烦恼惑障而证得罗汉果。
方便品第二
原典
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游戏神通1;逮诸总持,获无所畏;降魔劳怨,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2;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
虽为白衣3,奉持沙门4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5;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6。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7,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
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8,饶益众生;入治正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着;若在刹利9,刹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罗门10,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若在梵天11,梵天中尊,诲以胜慧;若在帝释12,帝释中尊,示现无常13;若在护世14,护世中尊,护诸众生。
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其以方便,现身有疾。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
“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15。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焰,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16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是身无主,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是身无寿,为如风;是身无人,为如水;是身不实,四大17为家;是身为空,离我、我所18;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是身无作,风力所转;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是身为灾,百一病恼;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是身无定,为要当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19所共合成。
“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20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21)、多闻、智慧诸波罗蜜(22)生,从方便生,从六通(23)生,从三明(24)生,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25)生,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从真实生,从不放逸(26)生,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