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際《通志》:字午天,乾隆庚辰進士。學博文醇,安貧樂道,教授生徒,多所成就。陳 昭《通志》:乾隆庚辰舉人。敦品篤行,嚬笑不苟,事事以古人自勵。處昆弟以友聞,鄉里咸敬愛之。李廷芳《通志》:字彤華,號鶴亭,乾隆丙戌進士。博通經史,邃于理學。官山西襄垣縣知縣,修《襄垣縣誌》。卒年
八十四。李希賢《通志》:字複庵,拔貢生,曆官山東臨淄、汶上、恩縣、館陶等縣知縣。尋升膠萊運判、曹州府同知、沂州府知府。濬引河,開墾七蜀荒地二千四百餘頃。會以廉能薦升雲南迤西道。乾隆三十年告歸,卒年七十六。餘 光字蓮峰,生平嗜學,貫通經史。乾隆丙子舉人,由教諭保舉合浦縣知縣。愛士民,崇學校,屏絕夤緣,公餘手執一編,吟誦不絕。致仕歸里,主講鳳山書院,造就多士。著有《周禮輯要》《樂意堂文稿》行世。韓 芳字若盛,乾隆庚午舉人,任甘肅碾伯縣知縣。巨盜馬麼久為邑害,捕置之法,民得安堵。年未五十,因母聶氏衰老,遂告歸。有《苾園集》行世。李仲白字月峰,乾隆戊申副貢,歷任河南沈邛、廬氏、西平等縣,所至皆有政聲。後補息縣知縣,息民習械鬥,仲白捕
獲數十,旋為奸民部控,裭職開複,補汝陽知縣。親老告養,家居十餘年,慷慨樂施,年七十六卒。韓鼎晉號樹屏,芳之子。乾隆乙卯進士,曆官工部侍郎。道光八年,以老病乞休,卒年七十二。鼎晉性純孝,居言路久,奏疏數十上,悉蒙俞。久典湖南鄉試、提督福建、陝甘學政,整飭士習,拔擢英俊,屢持使節,決獄直省,多所平反。在部任事不執己,亦不徇人,清風亮節,垂二十六年。崇祀鄉賢,國史有傳。子淳,以蔭補通政司經歷,改貴州印江知縣,升黃平州知州。戴宗麓字繁林,雍正庚戌武進士。曆官漢中副將,簡練士卒,嚴明步伍,緩帶輕裘,恂恂然有儒者氣。既告歸後,年逾古稀,猶能挽兩石弓,據鞍顧盼。性慷慨,童試購送試卷,鄉會無力者,輒贈以多金。卒年九十三。李 坦字平山,由浙江富陽知縣升東海防同知。蒞任,以兩塘工段,昔年柴石參半,即自老鹽倉西至奉家庵改建魚鱗石塘:四千二百餘丈;範公塘:建石塘二千一百餘丈;東塘:自談仙嶺曆尖山至翁汛百數十里,俱改砌石。以勞洊升知府,曆升杭嘉湖道。子蕃,嘉慶十八年署河間知府。牛亮臣之亂,賊目馮克善逃匿獻縣,蕃率獻縣令捕獲。補天津知府,潔己愛民,有政聲。胡 超字卓峰,長壽人。嘉慶初由行伍征川楚教匪,歷任重慶鎮右營都司,賞戴花翎。十八年九月,李文成、牛亮臣等作亂,據河南滑縣,超隨固原提督楊遇春攻剿之,累戰皆捷。十一月合圍,中統傷未愈,複挖隧道以地雷轟城。城圮,奮勇先登,生擒首逆牛亮臣、徐安幗,滑縣平,旋從楊提督剿陝西南山匪徒,直突賊巢,斬首二千余級,龔貴竄入深山,追獲之。進兵焦石峽,生擒杜偽總兵、首逆四人,斬首張占鼇等一千餘級,陝匪平,賜勁勇巴圖魯,補參將。道光三年,剿西寧、河北賊番。竣事,授甘肅永昌營副將。六年,調赴阿克蘇等處剿捕逆回,帶兵出卡,生獲首逆卓霍爾於塔克墩巴什瑪雜,並複喀、英、葉、和四城。七年十二月,授重慶鎮總兵。旋於二十九日追賊至噶爾鐵蓋山,逆回張格爾恃險負隅,超棄馬攀援,直上步戰殺賊,格爾見事,急欲自刎,超奪其刀,生擒之,進提督銜,世襲騎都尉,賜白玉翎、管搬指各一,大小荷包五對,凱旋。八年七月,召見,賞乾清門侍衛並緙絲蟒服。八月初七日與凱旋宴,繪像紫光閣。旋補甘肅提督。十一年,頒賜禦制文,初集平定回疆十四功臣像贊也。贊超曰:“雄勇超群,名實克稱,步戰柯坪,殲賊取勝,鐵蓋追馳,奉將軍令手縛逆酋,推恩功定。”十三年,調補固原提督。十六年,挑御前侍衛。二十一年,
逆滋事,調赴天津、山海關諸處,策應各處軍務並資訓練。超以武功顯而善吟詠,著有《訓兵要言》一卷,《軍余紀詠》一卷。嘉慶己未里居時,長壽大旱,偕邑鄉宦李平山、韓樹屏倡捐勸賑,民賴全活。其紀事詩雲:“蘧瑗君子願同為,轉濟尤難獨力支。豈僅市忘三倍利,須知哺待萬人饑。悲聲乍止歡聲動,絕命還逢造命期。事業因時根至性,何堪相頌指囷慈。”是秋,仍大疫,死亡相繼。超複捐棺二百具以瘞埋之。又詩雲:“亢旱驚聞癘疫傷,填溝委壑倍悽愴。憐他露骨迷東郭,為爾埋胔吊北邙。肯使幽魂悲冷月,豈教孤魄泣殘陽。故園任
風崇古,漫說桐棺七尺香。”蓋在重慶右營都司任內遭讒謫居時也。平生性慷慨,尤篤于孝友。胞兄朝謨早卒無子,以己子久柄繼之。季弟朝爵亦先逝,撫其二子如己出,長久植援例簽發直隸州牧,次久楙貢成均卓峰。三子:長子久林,現為部郎;次即久柄,
蔭主事,出繼;久杞,其幼子也。李介白以舉人任湖北黃安知縣。猾賊王崇富聚眾千餘為民害,介白設奇制變,擒獲無餘。後卒於差次,身後蕭然。李鬱然字晴圃,道光壬午進士,署廣東饒平知縣。邑有兩巨姓,各立祠堂,積數千金為械鬥費。鬱然至,適已約期,
即移會協鎮,帶兵往捕,策馬直前諭之。兩姓悔罪,棄械羅拜於地。鬱然立命毀其祠,散其積資,勉為良民。又有入官田數百畝為強梁者佔據,造作偽塚以致界址錯雜,歷任因循。鬱然奉憲檄,親堪其地,詰得其偽,諭以利害,眾皆讋服。於是變價
解司,亮無遺漏。大吏嘉其能,補陽山知縣,旋充乙酉鄉試房考,所拔多知名士。丁母艱歸,年四十四卒。
朱
字詢夫,長壽貢生,通判安徽太平府。值水災,首捐百金平糶,官民繼之,遂得六千兩有奇,粟為之減。丁艱歸,平修石路八百餘丈,捐入書院膏火一百八十兩,親友貧乏者,嘗佽助之,懿行為足多雲。
周 棨字載田,嘉慶癸酉舉人,歷任浙江長興、龍游知縣,調任烏程。剪除大猾十余人,刁風漸息。棨居官廉潔而勤,寢食少暇,卒以是成疾,卒於官。
永川縣
李天英《通志》:字星九,號約庵,乾隆丙子舉人。髫齡穎異,及長,酷嗜吟詠。再試,禮闈不第,簽發貴州,補開泰縣知縣,精于吏事,數平反疑獄,僚采稱服。戊子,分校黔闈,得士皆一時英俊。會以挽運被黜回籍,邑士民挈壺觴以送者不絕於道。罷官後,遊歷吳越,益以詩文自豪,雖短章零墨,爭為人所傳誦。同時名宿如袁枚、蔣士銓、王文治、翁方綱尤相推重。倦遊歸里,當道延主東川鶴山書院,一時登甲乙科者,多出其門。卒年七十有一,所著有《居易堂詩鈔》十卷行世。
黃 釣《通志》:字秉則,號坦齋,邑庠生。生平酷嗜圖史,博聞強記,見人有異書,必借錄之。邑乘殘缺,釣為厘定得失,旁搜考證,迄為完書。居家以孝聞,偶得鮮肥,不敢先于父母。與昆弟朋友處,怡愉無間言。年三十九卒。
魏亻效祖字字川,乾隆甲午省元,官貴州修文知縣。不事鞭樸而邑亦治,時有 “花落庭間 ”之頌。
劉國福家素貧,童時牧牛過村塾,輒聽任讀書,牛逸去不覺也,數受誚讓,卒不改。年十六始就傳晝耕夜讀,五年未嘗就枕。卒入庠食餼,應貢時卒。季子搢挺,乾隆丙午舉人,任福建龍岩州州同,以疾卒於官,宦橐蕭然。
榮昌縣
王 范榮昌人,康熙初生於瀘州,姿稟過人,髫齡入泮食餼。以明經任洪、雅教諭,在任十二年,致仕歸,闔學餞送一聯雲:“喬年歸去南山壽,教澤猶存雅水流。”後享年七十五,敦行猶不怠雲。
敖
慶榮昌庠生,雲南石屏州牧,敖惟詮之子,慷慨有大志。康熙初年自滇回籍時,宗族散失,故鄉田園俱被滇、蜀、楚民插占控。經川陝督撫斷還敖家壩舊業,
於是自居薄瘠,招徠族姓,割腴田分給之,重建宗祠,創立義塾,敖氏人文由此復興。年八十有九卒。
劉 臨字懋彰,沁之孫,父仲複。初為邑庠,才氣過人,嫻韜略,去文就武,更名斌中,康熙己酉武舉。生臨一歲而孤,母與兄攜遷川北。已入泮,念先人廬墓在榮昌,康熙五十四年,棄衿歸複,入庠食餼。乾隆十七年貢生,教授生徒,留心經史,怡然自樂。
敖馨祖乾隆乙酉,選拔廷試第二,簽發北河知縣,借補大名河工縣丞。問民疾苦,時病疫,捐廉賑救,全活至多。充科試提調官,有勢家子以三百金囑請連號,堅拒不納,其廉介類如此。後奉諱家居,邑令朱
重其人,延致署中,累月不問公事,亦無所私幹。生平以善書名,相國曹秀先曾贈有《吏隱風流》,敖器之,愛拈退筆,寫陶詩之句。
敖時忭乾隆丁酉選拔朝考一等,選郫縣教諭,升廣西修仁縣知縣。教養有方,民皆守法,囹圄空虛六年有餘。保升太平府養利州知州。
余文謨《通志》:字昭庵,號申之,乾隆辛卯舉人。初任湖南新田縣知縣,後選陝西韓城縣知縣。時教匪摽掠陝境,文謨隨營承辦軍務,頗著勞績。嗣因病故,陝撫題請,奉旨照陣亡例議恤。贈同知銜,蔭一子入監讀書。
王淑中字心傳,乾隆壬子舉人,嘉慶己巳補名山教諭。來學者每歲百餘人,癸卯孝廉羅聲宏、丙子副車周宗泗、辛巳舉人楊桂修皆其所裁成也。道光壬午卒於官,士民執紼送喪,舟既發,猶望江哭踴。生平以程朱為式,辟仙佛、崇儒術雲。
喻 芬湖北試用通判,曆署襄陽府清軍同知,才幹明敏,諸大憲皆器重之。嘉慶間,委判松滋、枝江淤田,厘清兩縣疆理界限,民為立生祠祀之。
綦江縣
張 藻《通志》:號好修,拔貢生,由宗人府教習官永寧縣教諭,升河南林縣知縣。時值歲饑,藻為發常平倉賑濟,民懷其德。
王 禮湖廣鄖陽房縣人,康熙間為陽平關千總。逆藩吳三桂之變,偽四川路將軍鄭某強給箚授以會川鎮遊擊,有傾誠向慕率眾來歸之語,使者洶洶至,禮大叱之。嗣聞提督鄭蛟麟等俱叛降,遂棄官入綦,隱于牟坪,絕口不言世事。禮有妻及四子相失,不知所在。亂定後,其三子曰洪祿,覓至綦,父子同居。祿又訪其兄洪遂之子銓來歸。卒年六十餘,遂家于綦。
陳 銘字書紳,綦江人,嘉慶壬戌進士,任浙江新昌知縣。修城郭、賑饑饉,清理賦役,一時有青天之目。癸酉調秀水,五年報,最列上考而急流勇退。戊寅解組歸田,詩酒終其身。
南川縣
周萬殊《通志》:字同川,乾隆辛酉拔貢生。性至孝,母年八十餘,病不起,萬殊中夜引錐刺血,書表告天,願減己壽以益母算。越夕,母得異夢醒,而病若失,後筮仕湖南,決疑獄出系囚數十人,一時推為廉能第一。
周士孝《通志》:字資敬,萬殊子,乾隆庚辰舉人,有父風,任山東禹城縣知縣。會邑大水,奉檄勘災,士孝單騎行積潦中,遍歷各村,核實戶口以賑濟之,貧民咸賴以活。後複官直隸文安、遷安等縣,亦多善政。弟士廉,己酉拔貢;士沄、士濤,均丙午舉人,士沄曾任中江教諭。子石蘭,乙卯舉人;立矩,丙午舉人,一門稱盛焉。
周士忠《通志》:字移作,號淡齋,歲貢生。父萬祥早卒,士忠少孤且貧,事母以孝稱。好讀書,尤喜治古文辭,雖厄於場屋,終老明經,淡如也。晚年以母善病,因旁及醫藥諸書。及母歿,乃寄情游泳,嘗嘯傲于喬松巨石間,旁觀者莫由窺其中所得也。卒年五十一。
傅立維南川人,乾隆四十八年武生,入營效力。嘉慶二年,從重慶總鎮袁征秀山,以戰功升任千總。
銅梁縣
李之韡《一統志》:順治十五年知績溪縣。發奸摘伏,胥吏畏若神明。海寇告警,百計撫輯,民咸安堵。去之日,止行囊三肩。
王 恕《通志》:字中安,號樓山,舊安居縣人。康熙辛醜進士,由庶吉士改吏部員外郎,曆郎中,授廣西道禦史、給事中。出為湖北督糧道,以失察船戶,免薦。起江安督糧道,盡除漕政之弊。乾隆元年,遷廣東按察使。治獄多平反,有歸善縣劫盜數人,獄已具,恕察其枉,悉縱之,眾皆驚。未幾,果得真盜,乃服。番禺民有商於外,其妻與人私,里中諸少年共掩之,淫者逸去。婦以群盜輸奸告于官,諸少年不勝楚掠,皆誣服。恕令人偵得其情,捕淫者與質,婦語塞,獄始解。轉布政使,巡撫福建。請豁崇安浮賦,貯谷南台以濟漳泉荒旱。檄修閩縣官浦、興化、木蘭陂水利,閩人鹹頌其德。以事左遷浙江布政使,尋卒。著有《樓山詩集》。子汝舟,乾隆甲辰舉人;汝嘉,乙酉解元、壬辰進士,官檢討;汝璧,別有傳。
施義爵《通志》:字方齋,雍正己酉舉人。官河南尉氏縣知縣,政尚嚴肅,吏胥憚之。
王汝璧《通志》:字鎮之,恕少子。甫晬而孤,恕雖曆官顯要而不為家人生產計,汝璧惟仰母十指以生。稍長,知讀書。弱冠,出贅于浙錢氏。其外舅尚書錢陳群奇其才,割宅以居,益肆於學。舉京兆試,乾隆丙戌成進士,授吏部主事。洊擢員外郎、郎中,居銓曹十餘年。性情孤介,寡交遊。出守直隸順德府,調保定府,罷,逾年起為宣化府同知,晉正定府知府、大名兵備道。嘉慶四年,授山東按察使,旋曆江蘇布政使、安徽巡撫,入為內閣學士。數月,仍出撫安徽,所至皆有廉聲。十年,遷刑部右侍郎。夏,奉使河南,觸暑乘軺往來,暴得目疾,乞休,逾年卒于京邸。詩宗韓、孟,有師法,無近時輕率之習。所著《銅梁山人集》,其婿錢塘吳鼎官渠縣合刻之。蜀中又撰《易林注》《漢書考證》《夏小正傳考》及《星象勾股數》十卷,《脂玉詞》《蓮果詞》二卷,皆藏於家。
王我師《銅梁縣誌》:字文若,喜談兵,乾隆初從岳威信公西征,多所贊畫,司鐸華陽。丁丙艱服闋,補彭山訓導,課士精詳,有“道南路豁 ”之譽。卒年七十九。
任其昌《銅梁縣誌》:字燕村,乾隆癸酉舉人,授湖南桑植縣知縣,升浙江玉環同知。歷任皆著治績。著《翠和堂詩集》一卷。
王 蕖安居人。《銅梁縣誌》:以拔貢任湖南澧州州判,署甯遠縣知縣,多惠政。暮年歸林下,一如寒素,年七十四卒。
劉賢舉安居貢生。《銅梁縣誌》:博洽能文,除清溪訓導,整飭文教,培植後進,以老病歸,尋卒。
合州
李如碧《通志》:字萃白,合州人。慷慨有勇略,崇禎壬午武舉。甲申浪遊江淮,會國朝定鼎,偽周再抗王師,陳兵楚之老鶻灘。如碧破家助軍,隨前隊指揮使王某,平定雲南有功,順治十八年授雲南前營驃騎將軍。康熙三年複平定水西、羅甸,升黔西總兵,晉秩太子少保,提督貴州。屢立戰功,年五十三卒於官。贈公安伯,祀鄉賢祠。
李芳述《通志》:字贊之,合州人。初以千總隸貴州大定總兵劉之複標下。吳三桂反,之複從逆,芳述以計留重慶。康熙十九年,勇略將軍趙良棟取成都,芳述率重慶、瀘、敘所屬州縣文武官歸順,良棟令招降永甯,偽總兵毛友貴來爭,斬之,
詔授隨征總兵官,移守敘州。賊攻犍為,拒破之,降其偽副將夏升、羅應申等,授西寧總兵官,乃由洪、雅、榮經出大象嶺之左攻越雟、冕山等衛,率師渡金沙江,會大軍取雲南。二十二年敘功加左都督,三十一年授貴州提督,四十二年詔移兵,平湖南鎮筸紅苗。四十五年,上以芳述自曆行間二十餘載,屢立戰功,蒞黔省,禦軍有法,威望蔚聞,加太子少保,授鎮遠將軍。逾年卒,年七十有七,贈太子少保,賜祭葬,諡“壯敏”。子亨,時官至廣西巡道。
韓 成《通志》:合州人,康熙四十二年任重慶鎮總兵。法令嚴明,諸蠻率服。遇亢旱,禱雨輒應。郡中人偶不戒于火,成具衣冠肅拜,忽返風,火尋滅,人稱為神。
韓良輔《通志》:字翼公,成子。勇力絕人,有膽氣,十五六時即隨父殺賊。棄巴庠,入甘州武學,中康熙庚午武解元,聯捷探花,授二等侍衛。隨征厄魯特,授延綏營遊擊,遷宜君參將。宜君多盜,良輔嚴坐窩主,邑大治。又以多虎患,造虎槍,教兵習殺虎技,獲百餘,虎患遂息。升神木副將,曆遷廣西提督,剿獞猺有功,改廣西巡撫,卒。長子勳別有傳。
韓良卿《通志》:字省月,良輔弟,康熙壬戌武進士,由侍衛曆官甘肅提督。岳鐘琪征准夷,良卿總統軍務機宜,悉協。卒於官,賜祭葬,諡勤毅。
韓 勳《通志》:字建侯,良輔長子。英勇多智略,年十九中康熙戊子陝西武舉,隨父出兵口外,授侍衛。曆鎮遠遊擊,鎮雄參將,安籠、古州總兵。以征逆苗屢立戰功,升貴州提督,卒于官。賜祭葬,贈右都督,諡果壯。大學士徐本著《平蠻紀略》表其功。
胡定遠《通志》:號石庵,合州人。老成端愨,遇難不苟避。初任貴州定廣營千總,分防平壩衛,曆升至副將。壽八十一卒,著有《紀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