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隆泰合州武生。乾隆三十六年從定西將軍阿桂出征大小金川,大小二百八十五戰。奏凱,引見純皇帝,命袒臂錄重傷八處,賞賜福字。阿相國贈以詩雲:“萬里金川奏凱還,聯趨丹陛覲天顏。承恩裸體論功日,驗得刀翎八處斑。”授江甯副將,曆升壽春、狼山、崇明各鎮總兵,封武威將軍。嘉慶十年告休,給俸終身。年八十尚能騎射,制府鐵冶亭贈以聯雲:“帝許成功歸畝畝,天予老健蔭兒孫。”
陳玉堂《合州志》:嘉慶乙卯武進士,任廣西撫標左營守備。
張衡猷《通志》:字莘逸,號方崖。生而穎異,博極群書,事繼母以孝稱。乾隆辛巳成進士,選授江蘇新陽縣知縣。廉潔自持,政尚仁恕。甲午分校江南文闈,所取皆知名士。會以失察書役被議罷官,貧不能歸,同官為佽助之。抵家逾歲卒,年五十有八。
林生華《通志》:字燦東,生而沈靜簡默,弱不好弄。喜讀書,長益肆力于古,為諸生試輒冠軍,游張衡猷門,所養愈深。衣冠瞻視趨步先,民望而知為有道之士。家貧,以課徒為業,讀經之暇,惟正襟危坐,終日無倦容。弟子如楊鑅、彭世儀、劉士銘輩,皆先後掇巍科,而生華屢躓場屋,遂絕意仕進,卒年六十。
苟 恒字邵武,乾隆辛卯舉人。初任永寧教諭,以諸生趙秉橚等冤獄忤縣官意,掛冠歸。丁內艱,起複署璧山、忠州學篆。時嘉慶戊午賊氛正熾,桓均能設法團練,協力防堵,邑賴以安。旋署劍州學正。其誨人悉本於誠,士林化之。性最孝友,三四兩兄先以家計故廢讀,母夫人劉氏歿時,囑桓必教其子成名,目乃瞑。涕泣受命,訓諸猶子,蜚聲庠序者十餘人。歲入修脯,從無私用。又篤于師友之誼,每春秋釋奠,訖必設位祭其業師蕭先生,歷久不倦。江陽葛良傑與同譜,偕之京師,葛成進士,歸,中途病危,眾皆舍去,桓為調護湯藥四十餘日,送至家,越三日乃卒。家居時鄰人有謀侵其產者,先伐其木,昆季往告之,桓曰:“同井有親睦之誼,草木值幾何?即讓地數弓,無傷也。”鄰人愧謝而去。甲子選雲南羅次縣令,甫抵任而卒。馮鎮巒,其甥也。少從受業,類次其事,為立家乘。惜其學問經濟未見之政治雲。
傅思任家合州,城南人,稱臨溪先生,登乾隆丁酉賢書。先官興文理番教職,嘉慶辛未選山西沁水知縣。愛民若子,教養兼施,訟獄以息。又修城隄,設養濟院,措辦兵餉,無不以靜鎮處之,與民相忘無事。戊寅解組歸田,每集賓朋,把酒論文,英氣勃勃。道光丁酉以九十四齡重赴鹿鳴宴,棃眉鶴髮,神明不衰。前制軍蘇廷玉贈以詩雲:“羽衣重到大羅天,舊事依稀六十年。一榜青雲新貢舉,三朝白髮老神仙。文章原敵公卿貴,科第難兼福壽全。極羨鹿鳴三拜裹,桂花新馥豔華顛。”兼儷以金花束帛,一時儒林傳為盛事。又二年乃卒,署州牧強望泰為銘其墓。
張乃孚衡猷子,字西村。乾隆癸卯領鄉薦,三赴禮闈,後以母咼孺人老病,決意不求仕進。嘉慶元年丙辰舉孝廉方正,例授六品職銜,不仕。戊午,部檄銓次縣令,以親老改教職,授蓬州學正,旋告歸,終養權然,有至樂焉,可謂篤於天親矣。禮部侍郎王炳瀛為紀傳略。其文章行於世者,有《間濱餘草》十六卷。
馮鎮巒字遠村,乾隆壬子舉於鄉。學問淹博,尤善為詩、古文、詞,與張乃孚、劉泰三諸人為文字交。後司鐸清溪,地
益僻,日以詩酒自娛。道光丁亥,西躔王太尊夢庚分守打箭爐,耳其名,急造訪焉,於是彼此唱和,無虛旬日。庚寅,遠村卒,
惟著有詩文集十八卷遺其塚。孫西躔題 “藏之名山 ”四字誄之。
劉泰三號硯農,學有本原而數奇,屢躓棘闈,以明經主講雲峰鄉校二十餘年。雄於詩而有至性,奉母甘旨,務得其歡心,凡來學者,飲食教誨,支費不貲,緣此稍窘,泰三處之怡如也。一夕見梅花,呼家人具卮酒題句雲:“吾生甘寂寞,孤館又風煙。老病山中臥,梅花何燦然。”擲筆而逝。馮遠村為立傳。著有《硯農詩草》六卷。
劉 繕世居合州,父燦藜,官內江訓導,自其祖潮州至繕凡七世,皆貢於鄉。繕事親養志,遭喪盡禮,撫弟妹忘勞,孝友聞于閭里。又代其故人渠縣鄉宦張直方完逋債醵金,經紀同里舉人彭柏里、董賜叟喪事。業師王建元歿後無嗣,親視含殮,厝盤龍山,歲時祭掃如先塋,皆有足多者,其餘倡養心文。會置學田,增築單公司空二堤。歲饑,率先捐賑,皆以實行孚
於州之人。不求聞達,喜陶靖節,“吾亦愛吾廬 ”之句取以顏其齋,因以為號。其友馮鎮巒為之記,意蓋讬諸羲皇以上也。卒年六十六。子駿,弱冠入庠,能世其家學。
文輝宇號中衡,合州諸生。父湛,生五子,輝宇行三,湛弟漢無子,乃以輝宇繼之。析著時田產,僅取十之一,為承嗣本業,餘仍五分之,輝宇毫無間言。漢歿後,奉其母夫人李氏終身,承順無違,可謂善為人後矣。教匪之亂,白骨遍野,出粟丏人收瘞之。年五十五卒。
吳宗泰其先江西崇仁人,父有華貿遷於合,遂家焉,娶周氏,生泰兄弟三人。泰幼精書算,及長,以利物濟人。為心親歿後,家因是中落,乃複出為商。不恒厥居所至,見義必為,而家亦漸振。乃購《書》《史》自隨,且讀且賈。於是更塵土阿堵物,捐三千金平治三峽險路。複募至萬金,九年而峽路平。又捐修臨江寺數十里崎嶇之路,行者便之。其他設醫館、施方藥、置義塚、建棲流所、造白骨塔、修放生池,歲蓄水,災不求人知人,亦竟無知之者。道光壬辰,行經定遠石硐灘,病涉,仍捐二千金造橋,六閱月落成,竟以積勞歿於工所,年五十。前半載為書訣,其友之宦于粵者,累千餘言述其生平行徑,無酸惻語。蓬州牧洪運開耳其名,不獲見其人,引以為恨。因南充茂才林春元請為立傳,以為近於知道。又雲宗泰有子洪熹、洪筠尚幼,皆能讀書,見頭角必昌其宗。
涪州
何 鉽《通志》:字元升,號厚溪,康熙己卯舉人,官浙江鄞縣知縣。著有《芝田詩稿》。
劉衍均《通志》:康熙辛酉領鄉薦,官浙江德清知縣。吏治廉明,政先惠愛。會因公罷職,貧不能歸,士民醵錢以助。後壽八十餘卒。
何 鎧《通志》:康熙乙酉舉人。年甫弱冠,博通經史筮,仕河南,官夏津縣知縣,有惠政。解組歸,課子弟,俱登賢書。著有《永言隨筆》一書,藏於家塾。
何行先《通志》:康熙辛卯領鄉薦第一。嗜古好學,不履城市,結廬橫山,潛心典籍,時手一編,學問文章,邑人至今
稱之。
陳 峙《通志》:與弟貸同領康熙甲午鄉薦。有異才,嗜學不倦。性友愛,兄弟同居四十餘年,一門雍睦,里人慕之。
周 煌《通志》:字景垣,號海山,涪州人。乾隆丁巳進士、庶吉士,授編修,轉中允侍講。二十年,詔偕侍講全魁,冊封琉球中山王尚穆,賜正一品麒麟服,渡海未至姑米山,颶風作三晝夜不息。夜四鼓,大雷雨,碇索十餘皆斷,舟觸礁碎,水湧入,忽熒然若一燈來者,眾呼曰:“天妃救至矣!”舟隨趨岸不動,舟中二百餘人得無恙。成禮而還,奏加天妃封號,別頒諭祭文與海神並祀,下部議行,複選進《琉球國志》十六卷。遷左庶子,命在尚書房行走。累遷試講學士、內閣學士、刑部侍郎,調兵部。三十八年,命偕刑部侍郎永德馳傳至四川會訊璧山縣民徐亮采控武生鄧貴榜勒派侵冐案。是年冬,復會勘蓬溪縣生員黃定獻控知縣借軍需勒派案。四十一年,會訊大足縣民黃玉芳控紳約侵蝕案。皆審虛諭如律,凡奉使還鄉者三,人豔之,為書錦雲。旋擢工部尚書,調兵部。四十六年,因帶領武職赴熱河引見,時川省查辦啯嚕,上召煌詢之,煌以實對,且條陳二事,敕下督臣辦理並諭新任總督福康安防護。煌原籍村莊,俾匪徒不得肆忿,蓋異數也。四十七年十二月,命紫禁城內騎馬,旋調左都禦史,以病乞休。詔以兵部尚書致仕,加太子少傅銜,尋卒,年七十有二。上聞軫惜,晉贈太子太傅,賜祭葬如例,諡文恭。煌豐度端凝,立朝正色,居清要者數十年,屢司文枋,嘗三典鄉試,一主會試,兩視江西、浙江學政,蓋以老成端謹受知於上,其始終恩遇,泃有由也。子七,宗岐:乙未進士、編修;興岱:別有傳;興嶧、興岷、興岳、宗華皆舉人;宗峹:監生。
何浩如號海門,乾隆中由舉人,官湖南安化縣。愛民如子,戒勉交至,民無敢健訟者。充兩次同考官,所得皆知名士。歸田後,琴鶴風清,仍數畝自守,邑人賢之。
周 銑《通志》:號緒廬,乾隆戊午舉人。任甘肅伏羌縣知縣,為政廉平,尤喜栽培士類,修建朱圉書院,進邑中高材生,親為講授,文風丕振。後卒于任,士民至今頌之。
陳朝詩《通志》:字正雅,少有勇力。乾隆己卯舉人,任湖南安福縣知縣。強幹有為,誅暴懲奸,邑稱大治。有盜魁廖天則者,居澧州東村,徒眾數百人,沿江劫掠,巨案累累,上官稔知其惡,莫能制。督府知朝詩能檄,調至省,問曰:“能捕此巨盜乎?”朝詩曰:“能。”歸,選健役五十人,改裝潛行至天則家,舍宇壯麗,垣牆高厚,門盡閉。朝詩躍身越垣數重至後樓,諸賊在樓飲博,朝詩一躍而上,一賊械而拒捕,朝詩手格之,立僕,群賊俱惕伏不敢動。朝詩開門呼役齊入,械賊十一人,訊之俱伏,論如律,一時有神勇之稱。旋丁憂回籍。
陳朝書《通志》:字右文,朝詩弟,乾隆丙子舉人。任山西襄陵縣知縣,修學宮,捐建臨汾書院,興利除弊,襄人德之。丁憂歸,聞兄朝詩以官捕羈安福,傾數千金完項不吝。甲午補雲南通海縣知縣,減錢糧之半以蘇民困,設海屯公田以供差徭,一時廉能之名遂與兄埒。
陳朝易《通志》:字象圖,朝書弟,乾隆庚午舉人。官福建建陽縣知縣,亦多循績,著作甚富,時稱 “陳氏三傑”。
陳鵬飛《通志》:字之南,乾隆己卯舉人,癸未進士,任山東萊蕪縣知縣。廉明公正,民畏而愛之。幼孤,事母以孝聞。母文以節請旌,歿後,鵬飛廬墓三年,盡哀盡禮。文章品行,士林仰之。
潘元會《通志》:字克齋,涪州人,乾隆庚辰科舉人,官湖北竹溪縣知縣,有廉能稱。竹溪故產藕,歲充貢,正供外,吏胥多浮侵,耕者十不得一,民甚苦之。元會抵任後,捐廉俸千金,又出官錢數千緡,為置公塘以應,至今民懷其德。後升岐亭同知,晉江西瑞州府知府。
周興岱《通志》:字冠三,號東屏,煌次子。乾隆辛卯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曆贊善、洗馬、庶子侍講學士。五十六年,擢內閣學士,晉禮部右侍郎。六十年,在南書房行走。嘉慶四年,調吏部,奉命祭告川陝獄瀆。明年再調戶部。時三省教匪未靖,因諭興岱,令所過川陝地方察視宣諭,凡脅從者,諭其自新,地方官善為安撫。興岱自陝入棧,奉命惟謹,所見情形,輒據實陳奏,一路居民,亦賴其慰撫,相安無恐。抵成都,複奉旨會同總督勒保審擬前督魁倫貽誤潼河一案。事畢,請假至涪省墳墓,鄉之人謂與其父煌前後承恩德還鄉里,尤為異數雲。七年,以事降,補侍讀學士,再降編修。十年,擢侍講。明年,複擢內閣學士。明年,授兵部侍郎,晉左都禦史,卒。興岱屢典文衡,生平直諒無城府,然頗持節,概不輕假借。子廷授六品蔭生,曆升通政司參議。
陳廷璠字六齋,乾隆庚子舉人。兄朝龍、弟惇五均無嗣,以子煦、昉過繼,皆入翰林。五子韶舉戊寅恩科孝廉,現為山旰同知。次孫光載,中道光庚子科鄉試。一門相繼而起,科第之盛,甲於涪州。廷璠任廣西藤縣知縣,歸田後八十,夫婦齊眉。
陳永圖字固庵,嘉慶壬戌進士,入翰林。官湖南永興宜章令。嘗以經術造士,充兩次同考官,所得士皆負重名、登高科,永宜文風大振。
周廷拭字瑩齋,父魯望為廉臣。公子家清貧,嘗遨遊在外,瑩齋居家獨力支持,生平種(重)德樂善,六世科甲,籫纓極盛雲。
蔣 菼號葦夫,素以孝著。知貴州龍泉縣,歷任遵義縣、貞豐州。隨地建績,士民頌之,為建生祠。
劉邦柄字握亭,號寅穀,少有至性,年十齡,值母病劇,焚香告天、刲股和藥,疾果愈。嘉慶辛酉舉人,戊辰進士,知廣東東海縣。海疆民瀕海而居者,田廬向漂沒,柄為募工役,相地築堤以障之,自是無潮汐患。尤喜獎進士類,校課劇勤。捐俸設義學,文風丕振。曆署化州、石城、吳川等邑,所至多惠政,士民頌之。旋丁外艱,哀毀骨立,未幾病卒。著有《海上吟詩集》。
劉藜照字祿閣,少潁異。弱冠入泮,食廩膳,旋登鄉薦。教授生徒,諄諄於讀書立品。每以孝弟務本章,訓子孫,居家善事父母,雖菽水奉養,常得歡心,與伯兄最友愛。嘉慶三年,教匪滋擾,照奉母奔馳,兄為賊所虜去,一慟而昏,少復蘇,遂成氣疾,時發時止。道光十四年,北上謁選,氣疾忽劇,卒於江陵舟次。
大足縣
劉天成《通志》:乾隆癸酉舉人,甲戌聯捷進士,授翰林院檢討,曆官福建江南道監察禦史,吏科掌印給事中。條奏便宜,議論剴切,升順天府府丞,通政司參議,大理寺少卿。德望政績,卓然稱異,年六十四卒於官。
李楹、李高翊《大足縣誌》:楹,邑貢生,究心理學,晚年以著述為業,有《性理輯要》四卷、《大易精粹》一卷藏於家。
子高翊,乾隆辛卯舉人,官湖南常德同知,有能聲。
王德勝、邱鐘玉德勝,大足人。倜儻有大節,乾隆癸卯武舉,入伍補千總。廓爾喀之役從征,冰山雪嶺,奮不顧難,以勞疾歸養,不履公庭。嘉慶癸酉大水,城垣圮,適陝匪滋事,蜀郡戒嚴,德勝偕貢生邱鐘玉倡捐補築,民賴安堵。鐘玉有學行,前令徐景東重其人。德勝歸林下,二十年不見邑宰,人皆敬憚之。采趙時撰德勝墓表。
定遠縣
王清遠《通志》:字宇曙,號蜨園。年十七補弟子員,名藉甚。乾隆丁卯舉於鄉,戊辰成進士,任湖南臨湘縣知縣,調城步,再調長樂。邑故苗地,未設學校,清遠蒞任後,進民之俊秀者親與講習,文風始振。因請設學,尋調繁監利,獲臨省巨盜,同僚皆賀,清遠曰:“除盜安民,守土責也,豈可以此邀功?”卒不求保薦。旋以同官被累,鐫級歸。扁舟西上,行李蕭然。抵家後,閉戶著書,淡如也。當道聘主東川書院講席,汲引後進,多所成就。著有《修竹堂集》。
何廷楷《通志》:字端伯,歲貢生。任龍安府訓導,作育人才,督課盡職,郡守器其品學。會金酋跳樑,屢委攝松潘、江油、彰明縣事,制府以才堪民社,列入薦剡。奉旨召見,回任候升。卒於官。
江北廳
龍為霖《通志》:字雨蒼,號鶴坪。少有才名,康熙丙戌成進士,聲噪藝林。壬寅謁選,得雲南太和縣知縣。縣為大理府首邑,民夷雜處,宿號難治。為霖鞫訟不尚刑威,案無留牘,民無冤抑。後值西藏軍興,羽檄旁午,應付措置,悉合機宜。初,太和舊例,丁糧分納,有田已迭賣而丁名不除者,追呼杖比,冤苦備至。為霖廉得其故,為之請命,願以官任其罰,上官鑒其誠,遂為題免。旋擢石屏州知州,築修城垣,增設戍守。時州有土目立勳父子,以狡黠雄夷中,嘗隨軍營效力,得給千總劄。為霖知其將來必為患,密請斥革,以剪其翼。未幾,立勳等果有陰誘,魯魁之變,功劫他邑多殘破,而石屏城堅,有兵不可動,士民咸賴得全,以是服其先機之哲。逾年,調潮州府丞,俄遷潮州府知府,剔弊厘奸,興道設教,複葺韓山書院,進諸生而為之講貫,人文蔚起,一時稱盛。越二年,為霖以母老乞終養。著有《松蔭堂詩集》《讀易管見》《本韻一得》諸書。
忠節宋
郝仲連《宋史》本傳:昌元人。建炎元年,金人犯河中,守臣席益遁去,仲連時為貴州防禦使,宣撫範致虛遣節度河東,軍馬屯河中,就權府事。金將羅索以重兵壓城,仲連率眾力戰,外援不至,度不能守,先自殺其家人,城陷不屈,及其子皆遇害。後贈侍中大夫、明州觀察使。
趙昂發《宋史 ·忠義》本傳:字漢卿,昌元人。淳祐十年以上舍登第,為遂甯州司戶、潼川簽判、宣城宰,素以節行稱。中被論罷,鹹淳七年起為彭澤令。十年,權通判池州。大兵渡江,池守王起宗棄官去,昂發攝州事,繕壁聚糧為守禦計。夏貴兵敗歸,所過縱掠,昂發捕斬十餘人,兵乃戟。明年正月,大兵至李王河,都統張林屢諷之降,昂發忿氣填膺,瞠目視林不能言。有問以禔身之道者,昂發曰:“忠義所以禔身也,此外非臣子所得言。”林以兵出巡江陰,降歸,而陽助昂發為守,守兵五百餘,柄皆歸林。昂發知不可守,乃置酒會親友與飲訣,謂其妻雍氏曰:“城將破,吾守城不當去,汝先出走。”雍氏曰:“吾請先君死。”昂發笑止之。明日,乃散其家資與其弟侄,僕婢悉遣之。二月,兵薄池。昂發晨起書幾上曰:“君不可叛,城不可降。夫妻同死,節義成雙。”又為詩別其兄弟,與雍盛服同縊,從容堂死。昂發始為此堂名,可以從容及兵,遽領客堂中,指所題扁曰:“吾必死於是。”客問其故,曰:“古人謂慷慨殺身易,從容就義難,此殆其兆也。”昂發死,林開門降。大元丞相巴延入問太守何在,左右以死對。即入堂中觀之,皆歎息,為具棺衾,合葬于池上,祭其墓而去。事聞贈華文閣,待制諡文節錄,二子為京官。《宋詩紀事 ·昭忠逸詠》載:昂發裂衣書詩寄弟雲:“城池不高深,無財又無兵。惟有死報國,來生做弟兄。”按《齊山志》:文節公,諱昂發。《通志》作卯發,或又作昴發,查《說文》並無昴字,蓋
字之偽也。
音留,後人誤作昴。《史記》:留,言陽氣之羈留也,本西方宿。楊慎曰:“作昴則陽氣羈,卯殆不成文,經典中凡
畢之
,今皆誤作昴。音卯而以留為葉音,大謬。昴,《說文》:舉也。《類篇》:日升也,明也。文節之諱當取此義,卯發、昴發作何解釋?
趙 立《宋史 ·忠義 ·張玨傳》:字德修,重慶人,第進士,以上書迕賈似道被謫。德祐初,起為大社令、湖北提刑使蜀,趣諸將入衛,至重慶,昝萬壽已降張玨,方城守為後圖,立無以覆命,還至涪,沉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