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應豸舊《通志》:茂堅孫,由恩貢任安寧同知,升尋甸通判,兼攝邑事,萬口稱喻。母卒於官,行李蕭條,不愧清白。
祀鄉賢。
喻應台舊《通志》:榮昌人,由舉人令漢陽,有恥效鷹鸇,居然鸞鳳之譽。性謙讓,雖童孺必禮貌之。平居愛民好士,歷任黎平知府,華夷悅服。卒祀鄉賢。
汪言臣舊《通志》:巴縣人,萬曆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改監察禦史,巡按順天。時馮璫用事,以子民來謁,言臣絕
不與通,上疏白禦史劉台之冤,朝議稱快。發倉粟賑平山邑,饑民全活甚眾。巡廣東,治珠池盜萬人,擒其渠魁,餘釋弗治,民用欣服。再入京,多所論列,一時偉之。劉 綡舊《通志》:巴縣人,累代通顯。綡舉省元,雅負文學,尤有至行,閭里稱述之。
劉 紃《巴縣誌》:天啟選貢為鳳縣令。值秦豫多事,軍書旁午,調度有方,不以累民。曆權沔、洋二邑,多惠政。
塗有祐《陝西通志》:字受伯,銅梁人。天啟乙丑進士,任三原令。清慎勤敏,嚴城守、除寇盜、修學宮,善政多可稱者。
周禮山《江津縣誌》:字敬亭,天啟中明經。由新貢令升石阡知府。所至有令譽。明末歸隱五脈里,後吳逆屢征不就。
程大猷《江津縣誌》:字允軒,由明經歷官山東濱州知州。興利除弊,嚴卻苞苴,人立祠祀之。明季寇亂,孫源過其地,有大俠某知為大猷後人,脫之於難,其遺愛可想也。
周茹荼《劉君碩、周彝山傳》:字自飴,號彝山,別號丹井,涪州人,孝子
升六世孫也。父勤王討賊,因讒被議,茹荼奔走建白,事乃雪,著捷略。乙酉二月,遇健俠數十,擁廬跪請從戎,乃儒服出。報聞閣帥,令同川鎮賈登聯恢復省城。不一月永榮七城屢以捷聞,諭以孤軍不可深入,班師暫駐江津,兵馬委旗鼓。楊道成代茹荼,只騎赴桐梓省親,會病重,兵殺道成而散。病癒,複請命閣帥而重鎮。曾彥侯全師喪,亡兄建芳報沒江津,不避賊鋒,往收喪。入江津城,見兵將絕食,謁王鎮號瑞吾者,曰:“今日之利在食,宜移鎮真安山界,乘麥熟,因糧以徐規進取。”王善其議。八月,師進遵義,戊子複成都。拜湖南路正總兵,祖父俱晉榮祿大夫。因親病致仕。
龔三級舊《通志》:江津人,崇禎間歲薦,操履清正,任綏陽教諭,日與諸生講論,多所成就。升安順府推官,辭不赴任。
李芳曾《蜀人物志》:秀春曾孫,崇禎庚午舉人。初任湖廣崇陽縣,曆官清廉,士民愛戴。行取兵部員外,升吏部郎中。時苞苴盛行,公獨不與私交。入朝下車帷,不欲各官知其面。劉狀元同升之子三謁,不得入,謂同列曰:“李公真人中龍也。”致仕還里,潔風高節,以終天年。
劉 潛字用潛,時俊長子,天啟甲子舉人、崇禎辛未進士。歷任婺源、上海知縣,明久果斷,潔己愛民,壯年掛冠,時高論之。采《劉氏家傳》。
劉 泌字晉仲,時俊次子。七歲能詩,崇禎丙子省元。性至孝,事繼母喻氏敬,恪中愉婉備至。丁母憂,讀禮成都。戊寅李自成率賊十余萬來攻,泌分守西角門,繪《全蜀山川險易遠近圖說》,上于德陽王,懸之四門,聲言四方援兵克日進剿,自成解圍去。泌精天文太乙之學,知國將變,每泣下沾衣,遂歸。甲申亂後,全川已陷,大學士王應熊開府,督師川東。泌與共事,謂宜和戢諸將,沿江防守,應熊不納。閩都唐王授泌為黔都清監司,境內皆悍夷,掠劫不常。泌至,招勇士、示威信,治兵清道,夷人鎮服。丁亥,流賊破重慶,長驅夜郎,黔省失守。值藍逆變起,圍平越、都勻,諸夷乘亂聚掠。泌調選諸土司精銳數千設伏,斬首四百餘級,生獲其酋長,乘勝恢復貴陽,出偏師以救平越,黔事稍稍安輯。粵都桂王加泌太僕寺卿。百粵江楚已入本朝版圖,勻之達粵要地,泌乃疏通道路千里,內外調度,夷漢各置鎮守兵。己醜授泌巡撫,都鎮平黎,經理五省軍務,然每有奏議,阻於濫羊庸人,黔事益不可為。庚寅春,南安侯郝永忠以師壓勻境,縱使大掠,約泌往會,眾皆危之,泌單騎往,推誠曉以大義,兵始遲。未幾,滇襲平越,泌乃挈家赴粵,秦逆以精騎追之不及。是冬,兩粵又變,粵西僅存數郡。泌與督師程金一共事,日夜籌畫,國賊孫可望短泌,壬辰春,遂解任回黔。未幾,可望複以兵劫之,野服往見,可望知不可屈,聽其歸隱。丙申,滇雲有反正之舉,泌乃與程錢諸人密謀匡服,聞可望大敗,喜甚,繼聞其宵遁,蹙眉曰:“黔禍甚速,憂方大耳。”建議黔楚門戶空疏,瓦裂不遠,深為國家流涕,人多笑其迂。戊戌冬,會城告警,滇王走緬,文武狼蹌散失。泌追隨至永昌,病困不能前,歡曰:“臣隱忍至此者,本欲匡維社稷,今複何面目于草間求生?”遂不食不藥,南向衣冠,卒於彌勒寺,年六十。時長子泣侍于側,卒無一語及家事。康熙二年,始扶櫬歸葬榮昌縣故里魚池壩。在吳下時著有《長庵文集》《旅嘯集》,晚年著有《易解》,兵火之餘皆散失無存。附泌子善複挽歌:“天心鼎革,莫非數烈士;昧天不復顧忠魂,縹緲跨箕尾。孤子徒知風木慕,木欲靜時風尚拂。父喪子存惟慟哭,九京飲恨莫可言,今日陳詞應代讟。憶昔治平忽變亂,四海生靈受塗炭。中原久矣歎陸沉,僅余東南山一半。大廈既傾木怎支?滇黔分據自乖違。犯闕偽秦昧大計,至教覆敗奔燕畿。燕畿久操田父略,勝奕了了侍時著。貔貅百萬盡南侵,悍將猶器封賞薄。置酒高歌疏外閫,長驅如入無人境。羽書疊雪自黔來,大帥昏迷終不憬。千里黔疆已他屬,癡愚更欲煉奇術。四方鐵騎薄滇雲,滇雲始見征旗出。對壘安龍兵乍交,棄鼓拋旗解戰袍。平日自許裹革士,此日陣前風鶴逃。臣主倉皇難守禦,蒙塵外國作退避。吾父策蹇矢從龍,道染沉屙願莫遂。攀髯不及伏深山,望南不禁淚湧泉。背城有約知難踐,丹忱獨戴漢家天。瓢笠蕭蕭跋涉多,郵亭處處動悲歌。回首山川難指示,為道曾隨翠輦過。途中計日近昆明,氈帷在在聚紅纓。極目平原景漸惡,耳畔時聞笳鼓聲。父聞笳鼓益悲憤,漢宮今已歸異姓,許身殉國恥猶生。五內分崩病益甚,疾在膏肓徒瞑眩。起死回生父不羨,舁疾滇池誰氏依?孤臣僑寓彌勒殿,經略曾與王父交。
耳目偏知僧舍蕭,殷勤醫藥為調治,五倫獨將友誼昭。父巳堅心幸速亡,食不饗兮藥不嘗。臨終語不及家事,南向衣冠返帝鄉。天愁慘兮月光昧,云云愛雲逮兮書欲晦。風栗冽兮水波橫,鳥散亂兮聲難礙。造化固將烈士憐,孤子身如萬仞懸。豈惜相從泉壤下,獨遺靈櫬賴誰還?黔南有母幼有弟,父子繼亡愈憔悴。歸靈教弟責匪輕,視息苟存誠可愧。終天抱恨血繼泣,天外白虹應貫日。此際蕭寺倍悽愴,來宵知傍誰家室?罪哉子身當寸磔,慘哉國亡父當厄。萬里關山將起行,謹向先靈酹醴液。”
張複普《廣東通志》:字龍田,銅梁人,崇禎四年以鄉魁宰茂名。劭農造士,疑獄立剖,築南橋、塞新塘以備水患,以內艱去,士民追送百里。李芳聯《蜀人物志》:長壽人,之應孫,登崇禎辛未進士。曆山西提學副使,有才識,善於知人。調陝西鞏昌道參政。解組歸,閉戶著書。年四十五卒。李廷梁《湖南通志》合州貢生,崇禎五年知東安縣,切于愛民,貧不能婚嫁者資助之,以報勖升,民皆焚香錢送生祠祀之。王吉士《銅梁縣誌》:字鳳翥,安居人,崇禎丙子科舉人。授貴州湄潭教諭,升思南府推官,遷知南寧府。力陳時政之
失,忤權倖意,遂拂衣歸。廖維義《江南通志》:長壽人,崇禎時司訓徐州,以禦寇功遷穎上令。仁愛得眾心,屢卻巨寇,鄰邑避難者從之。尋擢禦史,百姓遮留號泣。龔懋熙舊《通志》:江津人,生而穎異,能識 “泰山石敢當 ”五字。七歲能文。崇禎己卯舉于鄉,時年十八,旋登進士,任太常博士。後以終養歸里,奉二人居山中,怡情邛壑,屢征不起。有《曆圖四書》講語梧竹居草。李庚齊《蜀人物志》:長庚弟,崇禎庚辰恩賜進士。初授陝西涇州知州,升江西瑞州府同知,兼管知府事,補戶部員外郎。掛冠歸隱,篤學不倦,得力于程朱,所著格言甚多。曹立卿舊《通志》:江津人,郡庠生。性端方,潛心經史以躬行實踐,為學言動不苟,為鄉里所矜式。獻賊據川,懸偽職逼勒士紳,立卿誓死不汙,尋卒於家。曹 恢舊《通志》:江津人,崇禎壬午舉人,任行人司。博極群書,究心濂洛之學。後罷官里居,以學行教子弟,年八十有三猶披覽不輟,與同里龔懋熙俱稱典型,學者宗之。程 源《江津縣誌》:崇禎癸未進士,才氣膽略不可一世。釋褐後,以闖賊窺潼關,上書陳剿寇十策,不報。甲申聞變,舉義天津,出入寇穴,攜毒藥,以死自矢。唐王聿鍵立於閩,召官太常卿,使粵。聞唐王敗死,乃擁立永明王,授都禦史,晉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經理滇黔蜀楚,督戰克捷,有功。偏橋之役,為王祥所執,七日不食,卒以大義服祥,解黔蜀諸鎮爭之難。明祚既終,悲憤,疽發於背,卒。張 翺巴縣人,隱居樂道,多善行。壽百歲,後生請見者,猶能講說先正格言。子四,教官、教諭壽八十有九。孫孝,萬曆甲戌進士,曆官按察使。李之華巴縣人,字元白,崇禎丁醜進士,任宣大屯田推官。為人磊砢,負才氣,工詩詞。甲申之變,潔身高蹈匿深山,齎志以終。
國朝
巴縣
劉道開《通志》:字非眼,號了庵,母夢蓮花繞屋而生。道開幼即穎異,博涉經史,天啟辛酉科初觀場于成都,歸而樊賊之變作,道開偕妻袁氏、兩弟三妹侍祖母陳氏,陷圍中。凡七閱月,餓幾死。巳而曰:“同死無益也。”乃設計跳城先出。城外懸厓三十餘丈,若有物承之者,略無損。於是結軍營壯士之有義勇者,於城破日率所部救陳氏於烈焰中,而妻與弟妹咸獲全。事平後,雖屢躓場屋,而益肆力于古。癸酉,以經義獲雋。甲申,獻賊犯蜀,道開挈妻子避深山中,兵不能及。會國朝初定,蜀川東北先入版圖。時巡撫李國英與道開一見即相推重,在幕多所贊畫,五年乃去。而適秦設館於洋川,勤於課讀,成就甚多。順治甲午,子如漢舉於鄉,己亥成進士、入翰林,迎道開就養入都,逾年卒,時七十一歲。道開為人質直好古,著作甚富,有《楞嚴說通》十卷,自謂精神所在。又有《自怡軒詩文集》《擬寒山詩》《巴令王子美死節傳》數種。
劉如漢《通志》:字倬章,號雙山,道開子。順治己亥進士,改庶吉士,授職檢討,後擢兵科給事中。章數上,皆報可。累遷副都禦史,巡撫江西。未抵任,丁父憂,哀毀骨立,尋以疾卒。賜祭葬,祀鄉賢。
周廷鳳《永州府志》:重慶人,知永州府。時湖南新定,猾蠧乘勢為奸,掾吏張國薦羅織紳士,廷鳳詣獄親訊之,悉得其冤,狀請于分司,置國薦法。不聽,廷鳳乃具揭憲府,力鋤其奸,每見諸生,即引見政事庭,娓娓誘掖。人問之,曰:“國家新有,南服正賴我輩振起耳。”去之日,鬻袍馬治裝,永人為泣下,有私祀於家者。
賈 銓《通志》:字公簡,康熙癸醜歲貢。吳逆迫以偽職,銓百計逃免。後居家授徒,多所成就。付良辰《通志》:字慎全,號潛齋,先世漢陽人。少游周至李二曲之門,複受業射洪楊愧庵,得聞道,尤邃于易,邑人馮鼎心異之。同郡蔣馝、鄧應宿,瀘州林中麟,峨眉張天衢群相講學,推辰為祭酒。出,所著《困學錄》與諸子相切。劘壽八十四,無疾而逝。簡 上《通志》:字謙居,號石潭,巴縣人。性至孝,歲饑,孤身千里外負米養親。天姿絕人,凡有記覽,過目不忘。順治辛卯舉於鄉,知山西钜鹿縣事,以廉能擢吏部郎中。康熙己酉督學江南,以廉介自矢,試卷躬自批閱,所取拔皆知名士,其黜落之卷,亦加評定,士心靡不傾服。旋補廣西右江道。北地崔維雅者,傾險人也,向與上同僚有幹,請上,卻之,崔因銜之。崔升粵藩,獲巡撫事,誣奏上與故巡撫郝某有交結,事系於獄。上無以自明,吞金而歿。翌日,崔方視事,忽狂呼曰:“簡公來矣。”俯伏謝罪,即氣絕。上居官所入廉俸,輒周給族黨之貧乏者,家無所儲。著有《四書匯解》行世。吳伯裔《通志》:號超庵,巴縣人,康熙中貴州武舉。吳三桂叛,蹂躪巴蜀,裔從事戎行,平定重、夔、保、順,有軍功,曆浙江提標遊擊,調福建海澄。致仕歸,陶情詩酒,足不入城,時人高之。趙 璐《通志》:康熙庚午舉人,任城步縣知縣。質實廉謹,留心撫字。每讞一獄,必虛衷體訪,務期無枉無縱而後
已。平時無疾言遽色,馭眾以寬。然性頗憨直幹,以非禮必正容而郤之,雖上官不計也。以最行取主事。劉 慈《通志》:字康成,號鷺溪,康熙壬午舉人,授福建將樂縣知縣。好古力學,著有《鷺溪集》。李以寧《通志》:字朗仙,號雪樵,康熙壬子舉人。從王士正、施閏章遊,並受詩學。後官廣東西寧縣知縣,公餘,進諸
生講授詩、古文法,士人愛之。歸里,以衰病杜門。所與游者,好古之士五六人而已。著有《綏山草堂集》。周國彥《通志》:字容庵,以明經授湖南道州州同,尋升道州知州。已得請適,遘疾未任,辭職,家于武昌。康熙丁卯回籍,壽八十卒。國彥性剛直,多面斥人過,鄉里敬憚之。而憐才樂善,誨人不倦,在職勤慎,解官後食貧,未嘗以私幹人。其篤學敦品,為邑典型雲。周開基《通志》:字堯農,號邵村,國彥子,康熙辛卯舉人。性孝友,撫其季弟豐,克有成立。篤志好學,工詩文。官中江教諭。致仕歸,兩舉鄉飲大賓,卒年九十有四。周開豐《通志》:字駿聲,號楳厓,康熙庚子舉人,官福建龍岩州州判。致仕歸,與龍為霖、何鉽等結為詩社,於東川嘯歌自樂,舉鄉飲大賓。主講東川書院,邑令王爾鑒纂修縣誌,豐校訂之力為多。覃為穀《通志》:字罄宜,號穎長,康熙癸巳舉人,官廣西修仁縣知縣。少負文名,謂舉子業不足,為肆力于古。有《見山堂詩文集》。高繼光巴縣人,字熙載,雍正壬子舉於鄉,乾隆丁巳進士。入翰林,大考屢試第一,文章品行冠絕一時。周文恭公海山更推服,篤摯其訓。後輩為文啟鑰於考亭,傳注折衷於性理。《近思錄》:以《五經》為根抵,以史漢擴識見,蓋實有道之言也。著有《離騷經注》《森玉堂文集》行世。羅醇仁字濟英,號嶽峰,乾隆乙丑進士。性孝友,弟守仁卒於官,拮据。歸其喪,撫孤姪如己子。妹孝姑殉母,醇仁表揚之。少讀書高嶽山,足不出戶,文名噪巴蜀。兩掌東川書院,多所成就。著有《嶽峰集》並《中巴紀聞》。邑令王爾鑒修邑乘,多取裁焉。冉廣燏《通志》:字綗庵,號櫟溪,乾隆壬辰科進士,任山東屯留縣知縣。屯留風俗樸陋寡學,為設麟山書院,延師訓課,文風一變。在任一年,政簡刑清,民愛戴之。年六十余解組歸里,家徒四壁而胸懷淡泊,樂於訓誨,四方從遊者,計數百人,登甲科者累累。所著有《寓庸堂文稿》《二柳山房雜著》行世。張 錦《通志》:字春江,幼孤,家赤貧,奮志詩書,潛心理學,弱冠補弟子員,食餼於庠。巡道張九鎰、邑令王爾鑒鹹器重之。乾隆甲午科舉於鄉,甲辰成進士。年五十二卒,人鹹悼歎焉。雒 昂巴縣人,本姓蕭。嘉慶四年,教匪滋擾川楚,昂上書陳剿撫四策,隨帶鄉勇從征,以軍功授漢陰別駕。嗣因生擒首逆張士雲,擢邠州牧,賞戴花翎。遷湖北荊州知府,升任甘肅西寧道,均有善政。罷歸,購書數十百種,分貯錦江、東川、涪、合、江津各書院,啟迪後學。複捐資生息,助鄉、會試公車旅費。又設義學、建茶亭、施藥餌棺櫬。子本源,戶部郎中;承
源,雲南路南知州。曹 坤《通志》:字簡能,號寧一,歲貢生。博學淹貫,穎悟過人,通性命之源,達程朱之蘊。學使羅典目為國士,屢困
場屋。壽八十二而終。
何仕昌《通志》:字天一,歲貢生。抗志希古,篤學勵行,忱情泉石,不樂仕進。授徒縉雲山,多所成就。
朱 稑巴縣貢生,字稼軒。幼聰慧,年十八補弟子員。棘圍十六戰,不獲一第。天性孝友,伯仲兩兄拙于謀生,屢破其產,稑輒割己產濟之。又以先人祠墓在涇縣,跋涉萬里,葺祠墓、置祭田,奉父母木主入祠而享祀之,往復者六,蓋其天性至周至慎也。又創設德餘堂、義塚,重修育嬰堂。晚年著作尤富,有《歷代統系》《紀元考》《經義廣錄》《易解備忘抄》《昏喪禮直指》《經史須知》《循良軌范》《詩韻紀名》等集行世。子澧,嘉慶庚申舉人,山東館陶縣知縣;孫栻,道光壬辰舉人。
孫 玨巴縣舉人,任貴州修文知縣。潔己愛民,告歸,囊無餘積。子熺光,嘉慶庚申舉人,官山西太谷知縣。三年報最,以循良卓異保薦。不樂仕進,解組歸田,不入城市,達官罕識其面。兄灼光,嘉慶戊辰舉人,文章品行尤為世所推重,未仕先卒。
馬建紀巴縣人,乾隆三十二年以行伍從征緬甸,三十六年從征金川,以戰功曆升綏甯營千總。六十年,擊遁秀山、黔、楚逆苗,補本營中軍守備。嘉慶元年,隨督臣孫士毅攻克湖北來鳳縣賊寨,賞戴花翎。旋從觀成剿首逆覃加耀於巴東,焚其巢穴,擢襄陽營遊擊,剿川楚教匪。五年,升山東萊州營參將。十八年,山東教匪滋事,偕運司劉清進剿,克復定陶,擒獲教首趙文祿、偽號二大王蕭保,火焚曹縣賊寨,賞副將銜並四喜玉牒。又生獲滑縣賊目曹光輝,殲斃偽元帥袁興邦及偽周將軍,山東肅清。十九年,由臨清協副將升登州鎮總兵,調廣東陽江鎮,又調福建漳州鎮。二十四年,以病乞休,支食全俸。長子承德,由行伍任湖北提標、左營把總;次子承舉,任甯越都司;次孫垂,榮蔭主事。
李東山巴縣人,以戰功歷任天津鎮總兵,恩賞頭等侍衛,在大門上行走。子暹科,恩蔭六品主事。
段 琨巴縣人,乾隆癸醜會試揀選侍衛,歷任江南水陸提督。時有柳占魁由行伍任江南都司,周致榮武舉揀選衛千總。
江津縣
王命來《通志》:字綸如,崇禎壬午舉人,任貴州石阡府推官。國初轉蒙化同知,多惠政,尋遷黔西府知府。黔西,即土司安宣慰地,改土新設撫,綏有方,苗民悅服。
周伯久《通志》:順治庚子舉人,官嘉定州教授。喜讀書,工小楷,手錄秦漢古文、諸子、唐詩及所訂岐黃等書各尺許。甲寅滇藩叛,迫以偽職,不受,幾被禍。年七十三猶手錄《史記》《文選》成帙。
夏 珙《通志》:生五歲而孤。甲申之變,年方舞勺,雖顛沛流離,於學無不所窺,為文援筆立就。康熙壬子舉人,著有《書空錄》。
劉 鍹《通志》:字屏山,康熙甲戌進士,任浙江桐鄉縣知縣,曆署海鹽、石門、德清,多惠政。己卯南巡,駐蹕皁林,賜禦書墨等物。在任勤於課士,後卒,崇祀名宦。
袁州鎏《通志》:康熙甲子舉人。性穎悟,目可數行。任河南光山縣知縣,潔己愛民,歷任五載,以憂歸,光邑士民建祠祀之。抵家,囊橐蕭然。卒年七十,著有《質可詩集》。
李伯順《通志》:康熙辛酉舉人,任簡州學正。生平操潔行方,人不敢幹以非禮。鄉里有過者,懼為所知,擬之王彥方雲。學問淵洽,喜獎後學,訓課多所造就。
王名符《通志》:字輯瑞,命來少子,康熙辛酉舉人。任蓬州訓導,陶鎔士類,多所成就。三年,辭職歸,送者數百人。生平淡情榮利,肆意林泉,種竹栽花以自娛樂。太守陳邦器書 “仙池花史 ”以贈,因號 “花史”,作《花史傳》。尤工書善畫,著有《淡墨齋詩集》。
王書升《通志》:字秀庵,幼失怙,事母以孝聞。中康熙癸巳科舉人,任直隸河間府吳橋縣知縣。值邑大旱,禱雨立應。設立義學,有廉能稱。時臨邑東光、甯津、景州被水災,奉委查辦,賑恤有方。會上官欲于境開河分殺水勢,士民泣請,以為未便。即自繕文力陳其害,曰:“吾官可去,河不可開也。”後開河之議雖寢,究以此獲咎,三載被議,宦橐蕭然。卒於保定,各邑醵金助之。
程于夏《通志》:康熙舉人,授桐梓縣訓導,因母老,辭不赴任。博涉經史,著有《歷代典故》。素性憐貧好施,一日途遇舊傭者衣甚褸,即解衣衣之。年八十卒。
程於衡《通志》:字公權,操履端方。幼值世變,絕意功名。力學不倦,文章超逸。子航,康熙癸酉舉人,官直隸鹽山知縣,迎養不就,年八十二卒。曹文龍《通志》:號石航,康熙乙酉舉人。性孝友,好賓客,不問家人生產。博聞強記,每為文,操筆立就。富於圖籍,手一編,無間寒暑。仕廣西北流縣知縣,調興業,未赴任,尋卒。周佲祚《通志》:康熙己酉舉人。博學,工詩、古文、詞,下筆敏疾,有倚馬才。書法尤精妙,時人稱之,有“胸藏二酉、筆妙生花 ”之語。壽七十終。李 專字知山,號白雲,貢生。記問淵博,善蜀文。雍正間與修《四川通志》,後移家遵義,終老黔中。
潘 治《通志》:字子政,雍正癸卯舉人,任陝西咸陽縣知縣。會審白蓮教案,無辜被捕者,鹹與省釋,頗多全活。被議後,複委辦甘肅柳林湖水利,著有勞績。歸里,奉母盡孝養。究心理學,著有《四書體認錄》《五經輯要》《菜羹記》《一得錄》《婚喪禮說》等書。課子廷颺成進士,勉以居官當潔己愛民。壽七十二卒。治素性剛方,飭行過峻,不宜於俗,識者悼之。
周章煥《通志》:字堯文,雍正丙午舉人,任直隸南和縣知縣。多惠政,開澧河,建書院,興學校,後升山西永寧州知州。年六十余卒于任。王名必《通志》:字時可,入太學。博學高才,瀟灑絕俗,與游皆一時名流。年七十餘卒,著有《亦蘭居詩集》。羅其參《通志》:字敬輿,雍正己酉拔貢。歷任安徽霍邛、懷甯、祁門知縣,以賢能著。生平言行不苟,婚祭一準家禮,力排異端,其崇正黜邪,有足嘉雲。程 昇《通志》:字明高,雍正己酉科舉人,任陝西西河縣知縣。潔己愛民,聽斷明允,士民感戴。三年解組歸,年七十卒。
王家駒《通志》:字子升,性聰慧,少有神童之目。年十一補弟子員,中雍正壬子副榜,乾隆庚午領鄉薦,庚辰成進士。生平恬淡無所好,博覽《十三經》《廿一史》及諸子百家之書。酷嗜《文選》,嘗手錄三過,記誦無遺。所作詩文為時傳誦,蜀中文獻首推之。
長壽縣
李瑞鶴《長壽縣誌》:字雪卿,崇禎己卯舉人。蜀亂,避居貴築,孫可望聞其名,欲官以督學,遂逃去,薙發為僧。楊茂勳撫黔時,以禮致之幕下。雪卿以方外服見楊延,為子師。歲時贈遺,一無所受。後病卒,楊使人獲喪歸。生平喜為詩,著有《燹餘詩集》若干卷。
李開先《長壽縣誌》:號傳一,崇禎己卯舉人。滄桑後,隱居不仕。總制李公國英聞其名,檄郁山鎮總兵秦篤明以禮致之。開先著黃冠以行,李不之強,特旌其門曰 “東川文獻”。年九十三歲卒,預作《自祭文》《訓戒文》並《居喪禮儀》以示子孫。著有《天臺山房集》行世。
王長德《長壽縣誌》:字清常,崇禎壬午舉人。性聰穎,自幼恥為章句學。國變後,教授生徒自給,年九十猶讀書不輟。兵火後舊稿存者無幾,如《西陵風土記》《廣信道中作》,二首已足雄視百代矣。喻守先《長壽縣誌》:字瑞寰,崇禎間由庠入監,任貴州貴陽糧捕府。解組歸,樂志山林,自號 “覺燾真子”。年七十餘,沐浴整冠,端坐而逝。著有《孝弟文行》巳篇。李先值《長壽縣誌》:字大常,明貢生,曆廣西灌陽、貴州新貴知縣,升雲南安南州知州。解組歸田,家無餘物,教子課孫,一榻翛然。與兄慶五、傳一、龐眉白首,講朱程之學,日以詩酒自娛。識者比 “商山四皓 ”雲。黃之玖《通志》:字貽我,雍正乙未進士。學問淵博,經史百家,靡不研究。任河南登封縣知縣。後歸,教授生徒,本邑及巴、涪、梁、墊、定遠各邑負笈來學甚多,有以文行名世者。卒年七十三,著有《五經文字》《恒言家訓》等書。
李汝堂《通志》:字光南,號寧一。父鹽梅,雍正壬子副榜,官安徽懷遠縣知縣。初任西充學博,以經義教授諸生。汝堂幼承庭訓,性穎悟,讀書強記,中乾隆己卯舉人。丙戌大挑,以知縣用,分發山東,補邛縣知縣。蒞任三月,值王倫作亂,旁邑戒嚴,邛縣、密、臨清人情恟懼,汝堂設方略為捍禦之具,邏察四門,嚴其啟閉而身以靜鎮之。未幾賊平,井里宴然,僚采服其有識。丁父憂,複起補臨邑縣知縣。在任六年,為政不尚苛察而明於決獄,應機立斷,興起學校,惠愛閭
,循聲卓著。丁母憂,遂不復出。時子坦官浙江,就養子舍。卒於合州。
呂正音《通志》:字彌節,號鹹五,乾隆庚午舉人,充咸安宮官學教習。曆官湖南臨湘、化善、湘潭、湘鄉等縣知縣,升柳州知州,擢南籠府知府。所至俱有政聲,興學校、修縣乘,在楚功績尤著,載《湖南通志》。卒年六十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