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羅縣城在岳州湘陰縣東北六十里,春秋時羅子國,秦置長沙郡而爲縣也。按:縣北有汨水及屈原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自沉汨羅以死」《正義》。〉
常州
無錫縣
梅里在常州無錫縣東南六十里。〈《史記·呉太伯世家》「呉太伯」《正義》。〉
饒州
鄱陽縣
饒州鄱陽縣,春秋時爲楚東境,秦爲番縣屬九江郡,漢爲鄱陽縣。〈《史記·楚世家》「呉復伐楚取番」《正義》引。〉
英布塚在饒州鄱陽縣北百五十二里十五歩。〈《史記·黥布列傳》「遂滅黥布」《正義》。〉
虔州
虔化縣
梅嶺在虔州虔化縣東北百二十八里。〈《史記·東越列傳》「令諸校屯豫章梅嶺待命」《正義》引,又《通鑒·巻二十·漢武帝紀》「屯豫章梅嶺以待命」注引。按《通鑒》注引有「虔州」二字。〉
衡州
臨蒸縣
臨蒸縣東北一百四十里有茶山、茶溪。〈《太平御覽》巻八百六十七引《括地圖》,又《輿地紀勝》巻五十五引《括地志》。〉
湘潭縣
衡山一名峋嶁山,在衡州湘潭縣西四十一里。〈《史記·秦始皇本紀》「乃西渡淮水之衡山」《正義》引。又《史記·夏本紀》「汶山之陽至於衡山」《正義》引無「一名峋嶁山」五字。〉
道州
營道縣
鼻亭神在營道縣北六十里。故老傳云舜葬九嶷,象來至此,後人立祠,名爲鼻亭神。《輿地志》云零陵郡應陽縣東有山,山有象廟。王隱《晉書》云本泉陵縣北部,東五里有鼻墟,象所封也。〈《史記·五帝本紀》「封弟象爲諸侯」《正義》引。〉
唐興縣
九嶷山在道州唐興縣東南一百里。《皇覽塚墓記》云舜塚在零陵郡營浦縣九嶷山。〈《史記·秦始皇本紀》「望祀虞舜於九嶷山」《正義》引。又《通鑒·巻七·秦始皇紀》「望祀虞舜於九嶷山」注引無「皇覽」以下文,有「其山九峰相似故名」句。按「永」當作「道」,《太史公自序》「闚九嶷」《正義》云「九嶷山在道州」是。〉
越州
會稽縣
楫山在越州會稽縣西北三里,一名稷山。〈史記外戚世家「而薄父死山陰」《正義》引。〉
會稽山一名衡山,在越州會稽縣東南一十二里。〈《史記·封禪書》「禹封泰山禪會稽」《正義》引。〉
石箐山一名玉笥山,又名宛委山,卽會稽山一峰也,在會稽縣東南十八里。《呉越春秋》云:「禹案《黃帝中經》九山,東南天柱,號曰宛委,赤帝左闕之塡,承以文玉,覆以盤石,其書金簡靑玉爲字,編以白銀,皆球共文。禹乃東巡,登衡山,血白馬以祭。禹乃登山,仰天而笑,忽然而臥,夢見繡衣男子自稱玄夷倉水使者,卻倚覆釜之山,東顧謂禹曰:『欲得我山神書者,齊於黃帝之嶽,岩嶽之下,三月季庚,登山發石。』禹乃登宛委之山,發石,乃得金簡玉字,以水泉之脈。山中又有一穴,深不見底,謂之禹穴。史遷云『上會稽,探禹穴』,卽此穴也」,〈《史記·太史公自序》「上會稽探禹穴」《正義》引。〉
禹陵在越州會稽縣南十三里,廟在縣東南十一里。〈《史記·夏本紀》「計功而崩」《正義》引。〉
餘姚縣
越州餘姚縣有暦山舜井,濮州雷澤縣有暦山舜並,二所又有姚墟,云生舜處也。及嬌州暦山舜井,皆云舜所耕處,未詳也。〈《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暦山」《正義》引。〉
越州餘姚縣,顧野王云舜後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云餘姚。縣西七十里有漢七虞故縣。《會稽舊記》云舜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卽舜所生也。周處《風土記》云舜東夷之人,生姚丘。〈《史記·五帝本紀》「虞舜者」《正義》引。〉
鄒縣
徐城在越州鄒縣東南人海二百里。夏侯誌云翁洲上有徐偃王城。傳云昔周穆王巡狩,諸侯共尊偃王,穆王聞之,令造父禦,乘駿衷之馬,日行千里,自還討之。或云命楚王帥師伐之,偃王乃於此處立城以終。〈《史記·秦本紀》「徐偃王作亂」《正義》引。〉
杭州
錢塘縣
杭州,周顯王四十六年,楚伐越,大敗其王無強,盡取其地,至於浙江之北,故復人楚。〈《太平寰宇記》巻九十三杭州引。〉
湖州
烏程縣
銅山在烏程縣東三十里,呉采郭山之銅卽此也。〈《太平寰宇記》巻九十四湖州烏程縣引。〉
何口山在烏程縣南十里,山下當何山等路。昔曰何山,亦曰金蓋山,晉何楷居之修儒業,楷後爲呉興太守,改金蓋爲何山。山口有火山曰金口山,今曰何口山。〈《太平寰宇記》巻九十四湖州烏程縣引。〉
烏程東北有孫皓爲烏程侯時井一所,口圓徑一丈六尺。〈《太平寰宇記》巻九十四湖州烏程縣引。〉
黃浦亦名庚浦,蓋康浦也,以其左右有上康、下康邨,晉殷康爲太守,百姓避其名,因更康爲庚也。〈《太平寰宇記》巻九十四湖州烏程縣引。〉
長城縣
秦置鄣郡在湖州長城縣西南八十里,郭郡故城是也。漢改爲丹陽郡,徒郡宛陵,今宣州地也。〈《史記·貨殖列傳》「江南豫章長沙」《正義》。〉
秦兼天下以爲鄣郡,今湖州長城縣西南八十里故鄣城是也。〈《史記·呉王濞列傳》「呉有豫章郡銅山」《正義》引。按「章」誤,當作「鄣」,依《貨殖列傳正義》改。〉
長興縣
西顧山一名呉望山,在長興縣北四十九里,髙千丈。《山墟名》云西顧山,昔呉王闔廬登姑蘇,望五湖、顧見此山,因名之。〈《太平寰宇記》巻九十四湖州長興縣引。〉
湖陵山在縣北一十五里,髙四百五十丈。《山墟名》云藝香山,昔西施種香之所。〈《太平寰宇記》巻九十四湖州長興縣引。〉
夏駕山一名石鼓山,在長興縣南三十六里,髙九百丈。石鼓作金鼓嗚,亦爲零陵郡石鼓之類。〈《太平寰宇記》巻九十四湖州長興縣引。〉
安吉縣
五山有五峰。昔邨人姚嘗於此采樵,忽遇仙人。及還家,因入甕中隱身,謂家人云:「可七日勿開。」日限未至,家人開之,診變爲白鶴,飛向五山。《呉興記》云五山亦名奕山也。〈《太平寰宇記》巻九十四湖州安吉縣引。又《輿地紀勝》巻四引作「五峰山,仙人姚診所居。陳虞寄《報恩寺碑》云四鶴齊飛,五峰相映」。〉
南嶼山一名白水山,山上有湖,其水色白,因以名之。〈《太平寰宇記》巻九十四湖州安吉縣引。〉
蘇州
呉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