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卷四
第(9/9)页

大伯塚在呉縣北五十里無錫縣界西梅裏鴻山上,去太伯所居城十里。〈《史記·呉太伯世家》「太伯卒」補《正義》引,又《呉郡志》巻三十九引。〉

太伯奔呉所居城,在蘇州北五十里常州無錫縣界梅里邨,其城及塚見存。〈《史記·周本紀》「二人乃亡如荊蠻」《正義》。〉

笠澤江松江之別名,在蘇州南三十五里。又云笠釋卽太湖。〈《史記·呉太伯世家》「伐敗呉師於笠澤」補《正義》引。〉

幹隧在蘇州呉縣西北四十餘里萬安山西南一里太湖。〈《史記·蘇秦列傳》「禽夫差於幹隧」《正義》。按依《史》文補出「幹隧」二字〉

辰州

沅陵縣

黔中故城在辰州沅陵縣西二十里。〈《史記·秦本紀》「取巫郡及江南爲黔中郡」《正義》引,又《〈通鑒〉地理通釋/卷十·黔中》引,又《通鑒·巻四·周赧王紀》「初置黔中郡」注引。〉

盧溪縣

辰州盧溪縣西南三百五十里有包茅山。《武陵記》云山際出包茅,有刺而三脊,因名包茅山。〈《史記·夏本紀》「包匭菁茅」《正義》引,又《史記·封禪書》「一茅三脊」補《正義》引。按「陽」當作「陵」,《封禪書補正義》引不誤,《太平寰宇記》亦引《武陵記》説。〉

激浦縣

辰州激浦縣西北三百五十里無時山,彼蠻俗當吉慶之時,親族會集歌舞於此山。山多茶樹。〈《輿地紀勝》巻七十五引《坤元録》。〉

建州

建安縣

閩中越地卽古東甌,今建州亦其地。皆蛇種,有五姓,謂林、黃等是其裔。〈《太平御覽》巻一百七十引《坤元録》。〉

邵武縣

邵武有庸嶺,一名烏頭嶺,北隰中有大蛇長七八丈,爲患,都尉長吏多致死者。巫言啖童女,其都尉令長遂估賃人家婢子養之,八月祭送蛇穴,已九女矣。將樂縣李誕有六女無男,小女名奇,及受雇,應之,責買好劍,仍作數石米飧,用蜜灌之,以置穴口。蛇夜出,目如三尺鏡。奇放犬咋蛇,奇從後以劍斫之,蛇踴出,至庭而死。〈《太平寰宇記》巻一百一邵武軍邵武引《坤元録》。又《太平御覽》巻四十七引《坤元録》作「邵武北有庸嶺,一名烏嶺,北隰中有大蛇,爲將樂令李誕女所殺者。」〉

建陽縣

建陽縣上百餘里有仙人葬山,亦神仙所居之地。〈《太平御覽》巻四十七引《坤元録》。《太平寰宇記》巻一百一建州建陽縣引此修云出《神異録》。〉

武夷山在建陽縣北一百二十八里。蕭子開《建安記》云「武夷山在其髙悉紅紫二色,望之若朝霞。有石壁峭拔數百仞於煙嵐之中,其間有木碓、磨、簸箕、籮、箸什器等物,靡不有之,顧野王謂之地仙之宅。半岩有懸棺數千。傳云昔有神人武夷君居此,故得名。〈《太平寰宇記》巻一百一建州建安縣引《坤元録》。〉

武夷山澗東一岩上有鷄妻。〈《太平御覽》巻四十七引《坤元録》。〉

蠻夷

西域

率都沙那國亦名蘇對沙那國,本漢大宛國。〈《史記·大宛列傳》「大宛之跡」《正義》引。〉

康居國在京西一萬六百里,其西北可二千里有奄蔡國也。〈《史記·大宛列傳》「爲發導繹抵康居」《正義》引。按《漢書·西域傳》云「康居西北可二千里有奄蔡國」,卽《括地志》所奉,「酒」字衍,今據刪。〉

安息國在京西萬一千二百里。自陽關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蠻國,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賓國,從斯賓南行度河,又西南行至於羅國九百六十里,安息西界極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國。《[[漢書]]》云:「北庚居,東烏弋山離,西條支。國臨嫣水。土著。以銀爲錢,如其王麵,王死輒更錢,效王麵焉。」〈《史記·大宛列傳》「安息」《正義》引。按此《括地志》文,各本《史記正義》倶誤作《地理志》,《漢志》無此文。「西」當作「陽」、漢至唐通西域諸國皆自陽關出。〉

跋祿迦國出細好白氈、上細毛廚,爲鄰國中華所重,時人號爲「末祿氈」,其實毛布也。〈《大藏音義》巻八十二引。〉

天竺一名身毒,在月氏東南數千里,俗與月氏同,而卑濕暑熱。其國臨大水。乘象以戰。其民弱於月氏。修浮圖道,不殺伐,遂以成俗。土有象、犀、碡瑁、金、銀、鐵、錫、鉛。西與大秦通,有大秦珍物。明帝夢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金黃色」。帝於是遣使天竺問佛道法,遂至中國,畫形像焉。萬震《南州志》云:「地方三萬里,佛道所出。其國王居城郭,殿皆彫文刻鏤。街曲市裏,各有行列。左右諸大國凡十六,皆供奉之,以天地之中也。」《浮圖經》云:「臨兒國王生隱屠太子。父曰屠頭邪,母曰莫邪屠。身色黃,發如靑絲,乳有靑色,爪赤如銅。始莫邪屠夢白象而孕、及生,從母右脅出。生有發,墮地能行七歩。太子生時,有二龍王夾左右吐水,一龍水暖,一龍水冷,遂成二池,今猶一冷一暖。初行七歩處,琉璃上有太子腳跡見在。生處名祇洌i舍,在舍衞國南四里,是長者須達所起。又有阿輸迦樹,是夫人所攀生太子樹也。」〈《史記·大宛列傳》「其東南身毒國」《正義》。按據上文增「屠」字。〉

沙隻大國卽舍衞國也,在月氏南萬里,卽波斯匿王治處。此國共九十種,知身後事。城有隻樹給孤園。〈《史記·大宛列傳》「身毒國」《正義》引。〉

天竺國有東、西、南、北、中央天竺國,國方三萬里,去月氏七千里。大國隸屬凡二十一。天竺在昆侖山南,大國也,治城臨恒水。〈《史記·大宛列傳》「身毒國」《正義》引。〉

南蠻北接氏羌,西過蠻界卽入土番南界,越數重髙山峻嶺,渉暦川谷,凡經三數千里,過上番界,度雪山南腳卽入東天竺,東南界迦摩縷波國,其次近南三摩怛吒國、嗬利鷄羅國及耽摩立底國。此山路與天竺至近,險阻難行,是大唐與五天陸路之捷徑也。仍須及時,盛夏熱瘴毒蟲不可行履,過者難以全生;秋多風雨水泛,又不可行;冬雖無毒,積雪冱寒,又難登陟;惟有二、三月乃是過時,仍須譯解數種蠻夷語言,兼裔買道之貨,仗土人引道,展轉問津,卽必得達。〈《大藏音義》巻八十一引。〉

阿耨達山亦名建末達山,亦名昆侖山。水出,一名拔扈利水,一名恒迦河,卽經稱恒河者也。自昆侖山以南,多是平地而下濕。土肥良,多種稻,歳四熟,留役馳馬,米粒亦極大。〈《史記·大宛列傳》「身毒國」《正義》引。〉

阿耨達山亦名建末達山,亦名昆侖山。恒河出其南吐獅子口,經天竺入達山。嫣水今名爲滸海,出於昆侖西北隅吐馬口,經安息、大夏國入西海。黃河出東北隅吐牛口,東經泐澤,潛出大積石山,至華山北,東人海。其三河去入海各三萬里。此謂大昆侖,肅州謂小昆侖也。《禹本紀》云河出昆侖二千五百餘里,日月所相隱避爲光明也。〈《史記·司馬相如傳》「西望昆侖」《正義》引。按「濫」當作「泐」,據《水經·河水注》改。〉

阿耨達山一名昆侖山,其山爲天柱,在雍州西南一萬五千三百七十里。〈《史記·司馬相如傳》「經營炎火而浮弱水兮」《正義》引。〉

弱水有二源,倶出女國北阿耨達山,南流會於女國東,去國一里,深丈餘,闊六十歩,非毛舟不可濟,南流人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經營炎火而浮弱水兮」《正義》引。按此引有錯脱,不可通,依《大宛列傳》「條支有弱水」《正義》補正。〉

佛上忉利天,爲母説法九十日。波斯匿王思欲見佛,卽刻牛頭旃檀象,置精舍内佛坐。此像是衆像之始,後人所法也。佛上天靑梯,今變爲石,沒人地,唯餘十二蹬,蹬間二尺餘。彼耆老言,梯入地盡,佛法滅。〈《史記·大宛列傳》「身毒國」《正義》引。〉

王舍國,胡語曰罪悅隻國。其國靈驚山,胡語曰耆闍崛山。山是靑石,石頭似驚。鳥名耆闍,駑也。崛,山石也。山周四十里,外周圍水,佛於此坐禪,及諸阿難等倶在此坐。〈《史記·大宛列傳》「身毒國」《正義》引。〉

小孤石,石上有石室者,佛坐其中,天帝釋以四十二事問佛,佛一一以指畫石,其跡尚存。又於山上起塔,佛昔將阿難在此上山四望,見福田疆畔,因製七條衣割截之法於此,今袈裟衣是也。〈《史記·大宛列傳》「身毒國」《正義》引。〉

蔥嶺山在京西九千八百六十里,蔥茂於常,故曰蔥嶺。其山東至於賓,西腧廚賓。〈《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奄息總極」補《正義》引。〉

火山國在扶南東大湖海中。其國中山皆火,然火中有白鼠皮及樹皮,績爲火浣布。《魏略》云大秦在安息、條支西大海之西,故俗謂之海西國。從安息界乘船直載海西,遇風利時三月到,風遲或一二歳。其公私宮室爲重屋,郵驛亭置如中國。從安息繞海北陸到其國,人民相屬,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無盜賊。其俗人長大平正,似中國人而胡服。朱應《異物志》云大秦之北附庸小邑,有羊羔自然生於土中,候其欲萌,築牆繞之,恐獸所食。其臍與地連,割絶則死。撃物驚之,乃驚鳴,臍遂絶,則逐水草爲群。又大秦金二枚,皆大如瓜,植之滋息無極,觀之如用則眞金也。〈《史記·大宛列傳》「奄蔡黎軒」《正義》引。按「風」字衍。據《漢書·西域傳》增「國」字。《隋書經籍志》有《扶南異物志》一巻,朱應撰,《舊唐書經籍志》同,此誤爲「宋膺」,今據改。「秦」上脱「大」字,據下文增。〉

焦僥在大泰國南。〈《史記·孔子世家》「焦僥氏」《正義》引。〉

小人國在大秦南,人才三尺。其耕稼之時,懼鶴所食,大秦衞助之。〈《史記·大宛列傳》「奄蔡黎軒」《正義》引。〉

火林山生不燼之木。其山晝夜大火常然,猛風不盛,暴雨不滅。其木皮花皆堪績布,而皮布粗,花布細。又有火浣獸,其形似鼠,可重百斤,毛長三四寸,色白,細如絲,常居火中,炯赤如火。時時出外,人以水逐而沃之,得水卽死。取其毛績以爲布,經有垢汙,若以灰水洗終日仍舊;若置於火中燒之,與火同赤,出而振之,塵去潔白如新,因名火浣。〈《大藏音義》巻十五引。〉

北狄

鐵勒國,匈奴冒頓之後,在突厥國北。樂勝州經秦長城、太羹長路正北,經沙磧,十三日行至其國。〈《史記·匈奴列傳》「右方直灑泉張掖郡」《正義》引。〉

秣褐國,古肅愼也,在京東北萬里以下,東及北各抵大海。其國南有白山,鳥獸草木皆白。其人處山林間,上氣極寒,常爲穴居,以深爲貴,至接九梯。養豕,食肉,衣其皮,冬以豬膏塗身,厚數分,以禦風寒。貴臭穢不潔,作廁於中,園之而居。多勇力,善射。弓長四尺,如弩,矢用楛,長一尺八寸,靑石爲鏃。葬則交木作槨,殺豬積槨上,富者至數百,貧者數十,以爲死人之糧。以土上覆之,以繩係於槨,頭出土上,以酒灌酹,繩腐而止,無四時祭祀也。〈《史記·夏本紀》 「島夷皮服」《正義》引。〉

抹靺鞨國,古肅愼也,亦曰挹婁,在京東北八千四百里,南去扶餘千五百里,東及北各抵大海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邪與肅愼爲鄰」《正義》引。〉

東夷

朝鮮、髙驪、穢貊、束沃沮、夫餘五國之地,國東西千三百里,南北二千里,在京師東。東至大海四百里,北至營州界九百二十里,南至新羅國六百里,北至靺鞨國千四百里。〈《史記·朝鮮列傳》「眞番臨屯皆來服屬方數千里」《正義》引。按此引有脱文,與「五國之地」不相應,今據《後漢書·東夷傳》補「穢」、「夫餘」三字。〉

髙驪治平壤城,本漢樂浪郡王儉城,卽古朝鮮也。〈《史記·秦始皇本紀》「地東至海暨朝鮮」《正義》引,又《史記朝鮮列傳》「朝鮮王滿者」《正義》引,又《玉海·巻十·朝鮮》引。〉

穢貊在髙麗南,新羅北,東至大海,西〈《史記·留侯世家》「東見倉海君」《正義》引。按「西」下有脱文,末洋。〉

亶洲在東海中,秦始皇使徐福將童男女人海求仙人,止在此洲,共數萬家,至今洲上人至會稽市易者。呉人《外國圖》云亶洲去琅邪萬里。〈《史記·秦始皇本紀》「人海求仙人」《正義》引。又《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徐福得平原廣澤」《正義》引作「亶州在東海中,秦始皇遣徐福將童男女,遂止此州、其後復有數洲萬家,其上人至會稽市易者。」〉

百濟國西南渤海中,有大島十五所,皆邑落,有人居,屬百濟。〈《史記·夏本紀》「島夷卉服」《正義》引。又《史記五帝本紀》「島夷」《正義》引無「渤」字,「皆邑落」作「皆置邑」。〉

倭國西南大海中,島居凡百餘小國,在京南萬三千五百里。〈《史記·五帝本紀》「島夷」《正義》引。

第(9/9)页
上一页 目录 无下章
都在看:宋惜惜战北望易昉文熙居宋惜惜易昉战北望宋惜惜探墓笔记云峰重披铠甲,将军夫人她英姿飒爽宋惜惜易昉北派盗墓笔记宋惜惜易昉桃花马上请长缨宋惜惜战北望易昉踹开全家后,我天师的身份藏不住了将门弃妇又震慑边关了宋惜惜战北望易昉官场,我能听见别人的心声洪荒:我就酿个酒,怎么成圣了?重披铠甲,将军夫人她英姿飒爽白月光归国,我另嫁他人你疯什么重返1994:草莽人生玄幻:朕刚登基,让我复国大奉?我在官场顺风顺水,反派拿啥跟我争假千金抢走我上一世的老公,我笑了凡尘飞仙一世鸿图中医:直播看病观众都慌了进厂后,终于知道了什么是真爱年代恶女冰肌玉骨,被疯批拿捏了海贼:天使海军,起手就革命斩神:广寒宫主听令,借月华锁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