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曲子清新明快,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双调〕大德歌
春
子规啼[1],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2]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注释】
[1]子规啼:子规,即杜鹃鸟,其鸣声若“不如归去”。容易引起思乡之情。
[2]鱼雁:是“鱼书”、“雁足”的合称。代称传送书信。
【鉴赏】这首曲子以“春”为题,表现了一位闺中少妇对远方游子的思念。
曲子开头采用起兴手法,“子规啼,不如归”,既描写景物,又点明时令,同时也交代了少妇怀念远人的原因:春天的杜鹃鸟啼叫了,啼声好像是在说“不如归去”。子归鸟的啼叫声,声声都响在闺中少妇的耳旁,回旋在闺中少妇的心上,这种情景深深地触动了她,使她产生了怀念远人的情怀。所以第三句便落笔在“道是春归人未归”。意思是说:你走的时候就跟我说春天就回来,而今春天已经到来,却不见你的踪影。话语之间已微露出少妇对远人的不满。“几日添憔悴”,是说她近日的面色憔悴多了。这是从外形上描绘少妇的愁苦。接着又进一步从内部揭示少妇心灵上的创伤。“虚飘飘柳絮飞”,表面写的是景,实际是指少妇的心理状态。经过这样的描写,一个感人至深的少妇形象便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柳絮杨花,又正是暮春的景象,作者从中又巧妙地暗示出少妇在等待中度过了一个漫长的春天,同时也使下句的“一春”二字有了依据。少妇一等再等,结果不仅人未归,连消息也没得到,最后就不得不伤感地明确说出“一春鱼雁无消息”了。在这七个字中,虽未着一“思”字,少妇对远人的思念却已经溢于言表。这样的离别之苦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最后一句以双燕衔春泥反衬一春未得信息的少妇的孤独之苦。
〔双调〕大德歌
夏
俏冤家[1],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2]!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3]。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带石榴花[4]。
【注释】
[1]俏冤家:对爱人的昵称。
[2]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偏,与愿相反,出乎预料的意思。那里,指爱人所在的地方。堪,能。系马,拴马。
[3]数对清风想念他:频频地对着和美的清风想念爱人的情形。清风,指清微之风。意思说尹吉甫作了这支歌,它的美好像清风,愿仲山甫永远带在身边,用来慰藉心灵。
[4]“蛾眉”两句:蛾眉,好像蚕蛾的触须,形容女子弯弯的长眉毛。瘦岩岩:形容瘦削或瘦弱的样子。
【鉴赏】曲子一开始就写远方的情人是个“俏冤家”,该词一出,妇女的妩媚、嗔怒、相思的一系列的心理状态都表现了出来。可如今他远走天涯,一去不复返,怎能让人不骂他。第三句,“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就更加明显地表现出了女主人公由怀疑转向了抱怨,这几句连起来就是,你流连天涯长期不归也就罢了,让人最不放心的就是怕你在外贪恋新欢。“绿杨堪系马”,一语双关,既点明夏日的时令,又比喻滞留异地,拈花惹草的负心郎。女主人公虽然抱怨,却并未决绝。因此,下文“困坐”、“数对”两句,又表现为万般慵懒、无所事事,只有一次次面对清风一吐自己对远方情人的情思。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它进一步刻画了女主人公对远方情人思之深、爱之切。我们不禁要问,女主人公如此扯不断放不下,到底是思念远方情人什么呢?下文就给出了我们答案:“蛾眉淡了教谁画”?这是女主人公借汉代张敞为妻画眉的故事来表示她对夫妻恩爱生活的回忆和渴望,然而,好事难成,希望最终无法实现,以致愁得“瘦岩岩羞带石榴花”,憔悴不堪,寂寞难耐。
〔双调〕大德歌
秋
风飘飘,雨潇潇[1],便做陈抟睡不着[2]。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3]。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4]。
【注释】
[1]风飘飘,雨潇潇:飘飘,形容风的回旋不息;潇潇,摹写秋雨淅沥不已。这里指风雨不止。
[2]便做陈抟睡不着:便做,即使是、就算是。陈抟,五代末北宋初的著名道士,号希夷先生。据说他在华山修道,清心寡欲,一睡就是上百天,因此便有“陈抟高卧”之说。
[3]扑簌簌:形容泪珠纷纷落下之貌。
[4]“秋蝉儿”两句:蝉,即知了。蛩,即蟋蟀。淅零零,指雨声,多指连续不断的小雨。
【鉴赏】这首《秋》抒写了女子在一个风雨交加之夜,久盼归人而人未归的不尽愁绪。开头三句写风、写雨、写长夜无眠,由景入情。“风飘飘,雨潇潇”是说风雨交加,突然而至,声势逼人。这开头的两句,立刻就给脆弱的女主人公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增加了其苦闷的情绪,使其难以入睡。所以第三句就说“便做陈抟睡不着”,借用典故表达主人公在愁绪下的极度煎熬,忧思如此之深,由烦恼到悔恨到伤心以致落泪,“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在这首曲子中,女主人公的愁思势如潮涌,最终坚持不住,泪水滚滚而下了。最后两句,“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借外界的景物,强烈地衬托出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和难以名状的相思之苦。此时此刻,自己形单影只;窗外,秋蝉聒噪,雨打芭蕉;窗内,泪如泉涌,揩不干,擦不净。这一切交汇在一起,充分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相思之苦。
本曲以秋景切入,又以秋景作结,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人物形象真实感人,艺术感染力强。
〔双调〕大德歌
冬
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1]。瘦损江梅韵[2],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3],好一个憔悴的凭阑人[4]。
【注释】
[1]断魂:极言人的悲伤。
[2]瘦损江梅韵:瘦损了如梅妃那样的风韵。江梅,唐玄宗的妃子梅妃,她本姓江,因爱梅,玄宗赐号梅妃。
[3]香闺里冷落谁瞅问:此句是写离妇遥望远处的景象。
[4]好一个憔悴的凭阑人:此句是写离妇在大雪纷飞中倚着楼栏,面容憔悴地翘望远人的归来。
【鉴赏】这首曲子以“冬”作题,描写闺中少妇在大雪纷飞的寒冬里思念远方的丈夫,相思到几乎绝望。开头两句,“雪纷纷,掩重门”,是说大雪封路,这样的情况下,远方的人就更不可能这么快回来了。所以第三句就直抒胸臆地写道“不由人不断魂”,“断魂”极力描写少妇的悲观失望,痛苦欲绝。第四句“瘦损江梅韵”,是说江边的梅花已经瘦得不成样子了,失掉了往日的风采,这里写梅花,实际却是作者以梅花来比喻女主人公因为相思之苦而日渐消瘦的样子,进一步形象地表达了“凭阑人”清冷孤寂的悲痛心情。至此,女主人公便脱口发出了“香闺里冷落谁瞅问”的慨叹。女主人公如此绝望,似乎所有一切都已经破灭,但实际上她并未被这一切所压倒,内心的希望之火仍然在燃烧着。尽管风雪交加,大雪封路,自己的身体瘦弱不堪,但女主人公仍然凭栏远眺,硬要“望断天涯路”,在漫天风雪中,惟有她依栏远望、凝思,表达思念之情。所以最后一句“好一个憔悴的凭阑人”,立刻一扫上文所散发出的绝望情绪,显示出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坚强的性格。
本曲采用的是前后矛盾对立的结构方式,前面几句写的是女主人公无可奈何近乎绝望的心情,但是最后一句,却一反常态,表现出了女子的希望。先抑后扬,更富艺术魅力。
〔双调〕大德歌
雪粉华[1],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洒[2]堪图画,看疏林[3]噪晚鸦。黄芦[4]掩映清江下,斜揽着钓鱼槎[5]。
【注释】
[1]华:光辉。
[2]密洒:形容雪下得很大。
[3]疏林:指光秃的树木。
[4]黄芦:指枯黄的芦苇。
[5]槎:即竹筏。
【鉴赏】这首曲中作者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描绘了冬天傍晚水乡渔村的雪景。开头两句“雪粉华,舞梨花”,描写了冬季的特色景致————飞雪。大雪粉白光华,像飞舞的梨花,飘落于天地之间。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勾勒出了飞雪飘洒的情态。第三句“再不见烟村四五家”,指大雪弥漫,遮住了郊野三三两两的农家。“再不见”既从侧面见出了风雪之大,同时又描绘出了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第四句“密洒堪图画”,对前面所描绘的雪景作了概括性的描述,这时作者面对大自然的壮观景象发出了由衷的赞美。后三句写飞雪笼罩下的近景,层次分明。“看疏林噪晚鸦”,一个“看”字领起下文,表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这句同时运用了视觉和听觉,从声音上对冬景进行描绘,为这一幅宁静的雪景增添了一丝热闹的气氛。结尾两句“黄芦……鱼槎”又归于静景的描写,写江边泽畔所见之景。
此曲语言通俗晓畅,潇洒轻灵,写景层次分明,远近高低相互映衬,极富表现力。
〔南吕〕一枝花
不伏老
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1]。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梁州〕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攧竹;打马,藏阄[2]。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3]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4]。你道我老也,暂休。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5]?曾玩府游州。
〔隔尾〕子弟每[6]是个茅草冈、沙土窝初生的兔羔儿乍向围场上走;我是个经笼罩、受索网、苍翎毛老野鸡蹅踏[7]的阵马儿熟。经了些窝弓冷箭蜡枪头[8],不曾落人后。恰不道“人到中年万事休”,我怎肯虚度了春秋。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9]?我玩的是梁园[10]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11]、会打围[12]、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13]。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