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早松了金钏,减了香肌:形容由于相思的折磨,莺莺变得形容憔悴,消瘦了许多。
【鉴赏】在《西厢》故事中,“拷红”一幕,老夫人虽然勉强答应了崔张婚事,但她却又以“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理由,逼迫张生上京应试,使这一对刚刚从相思之苦中解脱出来的情人,又面临一场离别的痛苦。《张生赴选》一曲就描述了张生应老夫人之命进京赶考,崔莺莺于十里长亭设筵送行的情景。曲子开头“碧云……南飞”四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景图:碧空万里,白云朵朵,金菊遍野,秋风萧瑟,北雁哀鸣。短短四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形象地传达出一对离人哀怨、悲伤的心境,自然贴切,富有新意。“恨相见难,又早别离易”两句,写莺莺对此番别离的怨愤之情。表达了莺莺对老夫人逼迫张生上京赶考的埋怨。“久已……悲啼”,既表现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又表现出离愁别恨。对莺莺来说,张生能否金榜题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早日归来,夫妻团聚。而且她心里还有对张生金榜题名后会不会“停妻再娶”的顾虑,这就加重了离别时的悲凉气氛。而在离别的短短一瞬,女主人公也被折磨得形容憔悴,“早松了金钏,减了香肌”。这一曲主要表现了莺莺的轻功名重感情,表现了她的反叛精神。
〔双调〕沉醉东风
咫尺[1]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2]。手执着饯行杯,眼阁[3]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4]”,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5],望前程万里!”
【注释】
[1]咫尺:指非常近的距离。
[2]月缺花飞:比喻离别的凄苦。
[3]阁:同“搁”,这里有含着之意。
[4]将息:休息。
[5]好去者:好好地离开。
【鉴赏】这首曲子描写女子在为情人饯别时的离愁别绪,感情真挚,凄婉动人。“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夸张地描写了情人就要离去时女子内心的苦楚,奠定了全曲愁苦怨恨的感情基调。接着,描写饯行的场面:女主人公手里举着为情人饯别的酒杯,眼角含着别离的泪水,口里说一声“保重将息”,心里头好比是万箭穿刺,极度悲伤。“执”、“搁”、“道”三个字以动作、表情和语言,生动地表现了女子送别情人时的悲痛。此曲写送别,语言明白如话,刻画细致入微,感情真挚动人。曲中描写送别主人公离别时的情景:手拿饯行杯、眼含离别泪、一再说着叮咛话,突出了分离时的矛盾心理,也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望前程万里”一句,显示了女子对离去的情人的良好祝愿:“好好地去吧,祝愿您一路平安,鹏程万里!”在含情脉脉的祝愿声中,进一步揭示了女主人公留恋痛苦的复杂心理,真挚感人,将女子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双调〕沉醉东风
忧则忧鸾孤凤单[1],愁则愁月缺花残[2]。为则为俏冤家[3],害则害谁曾惯[4]?瘦则瘦不似今番。恨则恨孤帏绣衾寒,怕则怕黄昏到晚。
【注释】
[1]鸾、凤都是传说中的飞鸟,人们常用鸾凤比喻美好的夫妻。
[2]月缺花残:比喻女子的孤独。
[3]俏冤家:俏,表明男方的俊俏可爱。冤家,对爱人的一种昵称。
[4]害谁曾惯:害,指害相思。谁曾惯,不曾习惯。
【鉴赏】这首曲子描写一位女子与爱人离别之后的孤独凄凉和刻骨相思。曲子开头写别后的孤独凄凉。“忧则忧鸾孤凤单,愁则愁月缺花残”,连用两个比喻,唤起了昔日恩爱欢聚的美好回忆,与现在的境况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了她的凄苦心境。接下来写离后的相思哀怨,相思成疾的女子在病中发出怨言:“为则为俏冤家,害则害谁曾惯?”爱恨交织。“俏冤家”既表现了女子对爱人的嗔怪不满,又表现了对爱人的思恋、心疼。下句“瘦则瘦不似今番”,写女子形容消瘦憔悴,是对前两句的补充。最后两句写女子既恨又怕的心理。“恨则恨孤帏绣衾寒,怕则怕黄昏到晚”,进一步描写女主人公的寂寞与忧愁,并在哀怨的基调上,渲染了她恨和怕的心理。孤身一人,独守空闺,只有冷清清的罗帏和绣花被,心中充满了空虚之感,而此时黄昏又无情地笼罩下来,长夜难眠。回想以往同情人欢会的美好时刻,想到眼下天各一方的处境,一种无以言说的怨恨便油然而生。“怕”是女子真实感情的写照。作者写她怕黄昏,不仅是因为黄昏时刻笼罩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更要紧的是,这阴沉的黄昏过后,便是绵绵不尽的漫漫长夜,夜深人静,闺房空荡,那种忧愁寂寞会更加浓重。曲中“怕只怕”三个字,将闺中女子孤独苦闷的感情一下子推向了高潮。
这首曲子运用重叠句法,从不同侧面反复铺陈,将离情别绪渲染得淋漓尽致。
〔双调〕碧玉箫
怕见春归,枝上柳绵[1]飞。静掩香闺,帘外晓莺啼。恨天涯锦字稀[2],梦才郎翠被知。宽尽衣[3],一搦[4]腰肢细。痴,暗暗的添憔悴。
【注释】
[1]柳绵:柳絮。
[2]锦字稀:指书信极少。锦字,用锦织成的字。这里指夫妻间的书信。
[3]宽尽衣:指因憔悴消瘦而衣裳变得宽松。
[4]一搦:一握,一把。这里指女子腰身纤细,只此一搦。
【鉴赏】这首曲子写闺中少妇思念远在外地的情人,因为书信稀少而变得憔悴消瘦。“怕见春归”,特写女子在暮春时节一种别样的心理状态。“枝上柳绵飞”,点明春将归去。女子“怕见春归”,但是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春天还是很快就要过去了。“枝上柳绵飞”是借春归的景象对“怕见春归”可还是要“春归”的隐讳之言,表达了对春天的惋惜和眷恋,也是对爱情的惋惜和眷恋。人们历来把春天视为爱情的象征,在春天,女子可能有许多美好的愿望,多希望能与心上人共享这美好的春天,可惜事与愿违。“静掩香闺”,写女子看到枝上柳絮飘飞所采取的行动,从侧面表现了女子心中的落寞与无奈。“帘外晓莺啼”,再次点明春将归去。尽管黄莺婉转鸣啼,可是女子哪还有心思来看即将消逝的春光?对远人的思念无法排遣,于是便不如掩上房门,眼不见为净。“恨天涯锦字稀,梦才郎翠被知。”交代了女子心烦意乱的原因:因为思念着远方的情人,由思念而生幽怨,埋怨他书信寄得太少,薄情寡义。“宽尽衣,一搦腰肢细”,写女子备受相思的煎熬而形削体瘦,极言相思之苦。最后一句:“痴,暗暗的添憔悴”,写主人公被相思之情折磨得容颜憔悴。一个“痴”字,写出了女子的痴心与赤诚,写出了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与期待,撼动人心。
〔双调〕碧玉箫
盼断[1]归期,划损短金篦[2]。一搦腰围,宽褪素罗衣[3]。知他是甚病疾?好教人没理会[4]。拣口儿食[5],陡恁的[6]无滋味。医,越[7]恁的难调理。
【注释】
[1]盼断:盼望计算。
[2]短金篦:一种较短的金饰梳头用具,也可以用作头上的饰物。
[3]一搦腰围,宽褪素罗衣:一搦:一握,此处形容腰细。宽褪,指女子因身体消瘦,而使衣带显得宽松。
[4]没理会:不明白。
[5]拣口儿食:挑拣吃的东西。
[6]陡恁的:一下子变成这样。陡,突然。恁的,如此的,这样的。
[7]越:越发、特别。
【鉴赏】这首曲子写女子因远人未归,相思成疾,形容憔悴。“盼断归期,划损短金篦”,起笔便为读者描绘了一位痴情女子急切盼望情人归来,与之相聚的动人形象。“一搦腰围,宽褪素罗衣”,写女主人公被盼归折磨得形容憔悴。“知他是甚病疾?好教人没理会”,写女子相思成疾,不禁问这相思病是什么病呢?真叫人不明白。“拣口儿食,陡恁的无滋味”,写女子因盼望情人归期而食之无味。
此曲叙事,全是以女子内心独白的形式刻画女子的心理感受,同时又善于选取生活中典型的细节,描摹出了一个急切盼望情人归来的闺中少妇的鲜明形象。
〔双调〕碧玉箫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1]。松径偏宜[2],黄菊绕东篱[3]。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4]。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注释】
[1]红叶满山溪:一个“满”字给人一种无限寥廓感。
[2]松径偏宜:化用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意。
[3]黄菊绕东篱:这里用陶渊明《饮酒之五》中的一句,只换了两个字,是为了韵脚上的需要,也是为了在色彩上与上两句形成统一和对比。
[4]有白衣劝酒杯:化用陶渊明九月九日有菊无酒,适逢友人遣白衣童子送酒的典故。
【鉴赏】这首曲子描写了秋山景色的绚丽宜人,作者游山的诗酒豪情以及由此产生的归隐之叹,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开篇一连四句,展现出秋山的壮丽景色:正是金风玉露的季节,作者载酒游山,只见漫山遍野火红的枫叶,比起那姹紫嫣红的春光也毫不逊色。泉水淙淙,青松苍劲,漫步在苍松之下的小径上,神清气爽。再看大地,金灿灿的菊花正迎霜盛开,宛如团团黄金锦绣,盘绕菊园。秋景如画,使作者顿生灵感,欣然而叹“秋景堪题”。作者一反诗词中的悲秋情调,而以乐观豪情去写秋景的磅礴绚丽和沛然生机,寓情于景。五六句写开怀畅饮的豪情:值此绚丽宜人的秋景,正该让清樽斟满,开怀痛饮;难得与一伙布衣朋友相聚,正可举觞相劝。清樽、泼醅、白衣、酒杯,这些意象,又隐含着安贫乐道,看破功名之意。末尾四句正面抒发不愿进仕的归隐之情:出仕做官,即使品级再高也无济于事。故不如学陶渊明归隐,以醉消忧。关汉卿也想兼济天下,施展抱负,但处于这样的时代,统治者昏庸暴虐,杜绝贤路;官场黑暗险恶,相互倾轧;正直之士又不愿同流合污。所以作者发出了绝意仕进,愤世嫉俗的呼声。然而,这毕竟只是积愤之辞,事实上终其一生,他并未消极归隐,而是正视现实,走上文坛,创作杂剧,在仕隐两途之外开辟出一条新路,度过了他富有战斗性的一生。
此曲写秋天之景,意象壮阔,不着悲凉语;抒发归隐之情,亦豪迈旷达,毫无颓唐情调;且对仗工整,音律和谐自然。
〔双调〕碧玉箫
笑语喧哗,墙内甚人家?度柳穿花,院后那娇娃。媚孜孜整绛纱,颤巍巍插翠花。可喜[1]煞,巧笔难描画。他,困倚在秋千架。
【注释】
[1]可喜:即可爱。
【鉴赏】这首曲子开头用了一句设问,“笑语喧哗,墙内甚人家”,作者从少女游春的花园墙外经过时,听到园子里的欢笑声,所以产生疑问:有如此欢声笑语,会是何等人家的花园呢,引发了读者好奇心,不禁使人想起苏东坡“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的名句。三四句将目光转入墙内,“度柳穿花,院后那娇娃”,一位美丽的少女正在园内的杨柳、花丛之间跑来跑去。以下六句集中展现“院后那娇娃”的芳姿。“媚孜孜整绛纱,颤巍巍插翠花”,进一步描绘那位少女的娇态。这两句呼应了开头的“笑语喧哗”,纱裙之所以凌乱,珠花之所以落下,都是之前与女伴嬉闹的结果。“媚孜孜”和“颤巍巍”的细节描写,将少女娇柔的风韵展现得淋漓尽致,而经过“整绛纱”和“插翠花”后,少女的倩影更加迷人,作者不禁发出“可喜煞,巧笔难描画”的赞叹。本曲前几句是实写,具体表现少女的美丽动人;这里则是虚写,笼统地表现观者的感受。后面作者再添一笔:“他,困倚在秋千架”,充实了想象。“困倚”表现了少女天真娇憨的慵态,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