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大學證釋經文
第(7/11)页

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 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 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國在齊其家。

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 可以教國人。

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

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謹按:今本列傳之九章。釋齊家治國。自「堯舜帥天下」起,至 「未之有也」止,現移前修身齊家章。又詩云上「故治國在齊其家」 句,現刪。一家節「戾」改「利」,理由見後。

【宣聖孔子講義】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一節,仍舊!中一節已改正,移於前 章。「故治國在齊其家」,係重出。可刪!下即引《詩》三,仍原本。 至「此謂治國在齊其家」止,為一章。

此章係述治國之要。欲治其國,先齊其家。家齊而后可以治國;家 不齊,則不可治國。其理,以國之本在家。本立而道生也。故本章先言 齊家之效及於國者。國與家比,國大家小。然積家而成國。家皆齊矣, 國焉有不治者乎?且此處非僅言治法。蓋重在教!教固,並及於政。然 必先理而後事。以理言之,教之能行於其家,方可化於其國。若家猶未 服,奚以使國人從耶?故治國必先齊家。

即以事言之,家為國本,家之為教也易,其政也簡,其人親,其物 近,情易通也,性易盡也。故必先之。先家而齊矣,而後推之於國,亦 如推修身之道以齊家者然。先近而遠,由易而難,事半而功倍也。況家 齊而人皆法之,取譬於家,人皆有其家,人皆以自齊其家,國無不齊家 矣!舉國皆能齊其家,則國何有於治平乎?然國雖如家,而猶有異者 焉!故齊家者,猶未可謂之治國也。必也推其齊家之道,以治國耳。此 君子必推其所為焉!本章首稱「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即所 謂立本者也。

次言「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即所謂以家為人效法者也。下 言孝者三語,即所謂推齊家之道以治國者也。《康誥》諸語,皆述齊家 之效足以治國之理也。蓋齊家之道,必先以一身為則。身正則人自誠 服,以盡己而修其身,以推己而及於人。忠恕之道已備,家自隨而齊。 盡己以齊其家,推己以治其國,亦忠恕之行,而國焉有不治者乎?知此 義,則知人心正如我心,人情可得,人性可盡,而教之必行,令之必 從。不待先有其國,或先有其位,而後言治者也。

故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赤子者,盡己 推己之謂也。不遠者,教必行,令必從之謂也。茍能如此,豈必有國有 位,而後能言治乎哉?故曰:「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一家仁,一國興仁」,此言家為國人表式。「一人貪利,一國作 亂」,此謂由己不謹,而國人相率為亂也。雖言齊家,仍不離修身。身 可以為人法,則其家亦可以為國式也。再細求之,不獨一家也、一身 也。即一言之微,猶可僨事,而一人之德即可定國。其相應有如此。故 君子欲國之治,可不自修其身,齊其家乎?身之於家、於國、於天下, 皆以忠恕行之。則欲仁而仁,欲讓而讓。仁、讓由己,而國人從之俱 化。此為善之效,有不期然而然者;反之,則以己之貪利,小人相效, 而爭奪以起,一言害德,而人相率而背畔,為惡之效亦不期然而然矣!

故聖人為己,時自警惕,恐或動於惡而召覆亡。此堯舜之所以治 也。小人不知天命,不能敬畏,逐物徇欲,妄作妄言,而致眾畔親離, 家亡國滅。此桀紂之所以亂也。故治、亂之機,在己而不在人;在自立 其德,而不在貪其利;在先示以仁讓,而不可妄言以惑眾也。

夫一人定國者,聖人而王者也。言足以為民法,行足以為民則,重 仁讓、先禮教,利當前而不貪,欲在物而不蔽,兢兢自持,惟勤惟謹, 而后人懷其德、化其教,政行而民安。雖與之天下,無不平矣,況一國 乎?故君子為治,知高位之不易居,大權之不易握,身在民上,必自待 以下,德為民望,必謹慎以審言察行,思治日亟,則不敢圖功;居位日 久,則不敢貪利;明天之道也,順性命之正也。天無為而能恒久,不息 之道也;性無物而自光明,不染之道也。惟能無為,始合天道;惟能光 明,始順性命,皆自修身致其功也。故君子以道為治,以天道為政,以 性命為教。天從而民不違,性正而物皆順。此聖王之治也。不教而民 勸,不令而服,況教之、令之者乎?故君子處萬事而無所容其心,平天 下而無所用其智,垂供而治,不慮不思而無所遺,不貪利而得天下,不 圖功而治其國。蓋能本乎天道,適乎人情之至者也。堯舜之謂也。

故儒者為教亦同,勵己而化行,修身而教施,天下無不從其言,感 其德。一言而為後世法,一行而為後世則。凡日月所照、霜露所墜,莫 不尊親。不必有其土地,不必居其權位,而民奉之如神,敬之如天。蓋 其德所致也,非竊名貪功者可語也。故聖人為教,不強人以從,不嚴法 以迫人,不夸以示人,不以外而忽內、末而忘本。皆順性之正,率天之 道也。

故其成功也,無功而功莫與大;無名而名無與齊;無利而天下皆利 之;無為而無不為;無德而德自大;無道而無不適於道。教之極,化之 至,無世界方域之殊,人民風俗之異,皆將崇而奉之,信而行之矣!

【又曰】

自一家以推及一國,固如一身推及一家。惟國中政教極多,須使人 人均能率從,故非以身作則不可。言之為效,不若行也。為國者必事事 慎戒,處處謹循,以為眾法。蓋一人之邪,足以為國之亂;一人之正, 足以致國之治。其影響至大,又非僅一人之得失、一家之禍福也。故堯 授舜位,而告之以「天之曆數,在之躬,四海果窮,天祿永終。」舜、 禹皆亦然。皆誓於天以明其志,不敢少違其訓。其重天命,即重民命 也。故克享天命,而四海永甯。

聖人為君,未嘗敢肆其心,兢兢業業以持其躬,匪伊朝夕,靡有自 逸,其治乃大,其明治平之道也。蓋道者無不平,在上者必下其心,道 乃不危。茍自以為君而虐其民,自失其德,而示民無德。是亂也。故治 國之要,在以一人為天下責,不可以天下為一人責。堯舜之戒慎,非有 所迫也,非為名也。以其道耳!合道則聖,背道則昏。桀紂之昏,以天 下惟吾獨尊,惟所欲而莫予違,遂敢為暴虐,荼毒其民,而民欲與俱 亡。故身殘國敗,而天命莫續也。

故君子為國,必自戒慎恐懼,有德以式於民,以契於天。即不在 位,亦如是以為教。使遠近咸服,莫不隨化。故身在家而教成於國也。 身在家而教成於國者,無他!以其善推所為耳!人之性同秉於天,其德 同。以吾德感,無有不同化者也。《書》曰:「如保赤子。」正以赤子 全其性,德皆同也。人不失其赤子之心,即仁也。仁,性德之大者。推 其仁,則國皆化而仁;推其恕,則國皆化而恕。茍推之無盡,化亦無盡 矣!

故君子求諸己之所得,施於人無不應。故曰:「雖不中,不遠 矣!」夫同化之效如此。君子不患無其位也。茍修其身以及其家,雖不 出家而教日以遠,不必先求之人也。女子雖在家,而夙夜承父母之訓, 其嫁也,自能善其生育也,亦以其教之化同。其所化者應也。君子雖不 在位,教且行於全國;其仕也,自能善其政令也。豈必先政令而後可仕 哉?故君子為政,只在教中;而為教,只在推性之德耳!

故治國在齊家;齊家在修身也。茍明此道,則修其身者,即為齊家 治國者也。齊其家者,即為治國平天下者也。只在本吾性德,推吾仁 恕。在家則教行,在位則治成,無往而不化,無往而不從。此君子之學 本於己者也。《詩》所云:「宜其家人」。宜其家人,已齊其家矣!故 可教國人也。如桃之葉蓁蓁者,由於其花之灼灼。其華之灼灼者,由於 其樹之夭夭。而樹夭、華灼、葉蓁者,其實未有不蕡者也。正謂人之能 立其德者,其家人無不宜。家人宜者,其教自可及國人也。

下之「宜兄宜弟」,及「其儀不忒,正是四國」諸語,皆此義也。 人既宜兄宜弟,是家人無不宜矣!其可以教於國人者,即在此。其儀之 不忒者,其教之可化於國,亦可知矣!蓋其家人如父子、兄弟,皆足以 為法。而民亦從而法之矣!此即教之化及於國,而莫非由於身之德及於 家人也。

宜兄,謂善友;宜弟,謂善恭。父子、兄弟足法者,謂父慈、子 孝,兄友、弟恭,無不可法也。此齊家之至,而即治國之所自也。

夭夭,指樹。此《詩》以桃之夭夭,比人之善修其身、立其德,而 足以齊家以教國人。莫不由於本之先立耳!本立者,其枝榮、其華灼、 其實蕡,其應必矣!人而能立其德,修其身,齊其家,教自化於國。其 應亦如之。故曰:「治國在齊家。」

【宗主孚聖附注】

本章「貪利」,原誤為「貪戾」。 宣聖以治平不能不謀人民福 利,故後有生財大道,及以義為利之訓。然恐在上者,因爭貪一人之 利,而忘大眾之福利,是必啟爭奪之禍而亂作矣。故孟子以梁王尚利而 告以其害。王好利,則以下者無不隨之利己而圖。而利有盡,欲無窮。 此所以爭奪也。故曰:「不奪不饜。既相奪矣,欲不為亂,得乎?」 此 夫子所謂「一人貪利,一國作亂」者也。觀於今世,此語尤信。茍 望無亂,必在上者不貪!

述治國平天下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 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 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 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 道。

《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 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

《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道 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 以失之。

《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 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 仁親以為寶。」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 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己 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惡 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 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 人,能惡人。」

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 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 此之謂民之父母。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 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 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 出。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 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 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 家,不畜聚歛之臣;與其有聚歛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 利,以義為利也。

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 竝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以上述治國平天下

(今本)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 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 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 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謂 民之父母。

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 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

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 國,失眾則失國。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 財此有用。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外本內末,爭民施奪。

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第(7/11)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坐在家里欺君赚钱漫漫末世成仙路穿越之上神为奴改造窒息婚姻,是束缚还是幸福一天一亿抖币,我为什么还这么穷我是开发商,爱组歌舞团无限之律者:连接过去,引导未来穿书七零,被首长家的纨绔盯上了梦想的乡野旋律校花骗我进黑厂,我以杀证道!汉末黄巾霸业救命!我老公是绝世高手!九龙大陆被驱逐宗门,废材小师妹无敌了断岳穿越武侠世界,每天获得一点突破开局合欢宗,我的功法至巅峰抗日:铁血战魂,带出一个特种部队徒儿你无敌了,下山去吧转生萝莉,我即为神明的终焉穿越配角有个病娇老婆人已暮年,开局父子相认快穿:万人迷又在闲来垂钓退婚后,我怀上了四个首富继承人总裁别追了!夫人她带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