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 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謹按:今本列傳之三章,釋止於至善。
【宣聖孔子講義】
以上係總述明明德、親親、新民、止至善諸義,而復結論之,以見 明德至善之君子,天下後世皆不能忘;而當時之民皆樂利無盡。其於大 學之道至矣!盡矣!學者可不師之耶?此後則就格物、致知始,以迄治 國、平天下終,分論其道,使學者知明明德之事,皆須見諸實行。而始 於己身,終於天下,莫不由此明明德以致之。其工夫固須由內而外,其 事功則初無二致。所謂用行舍藏皆可也。
《大學》本為學為聖賢,而聖賢必先自立其德始。德非空言,必致 之於事。故自齊家以至治國、平天下,無非推其德而竟其事。由己及 人,由人及物,事功既極,明德更明,而後天下後世奉其教而遵其禮。 此儒教為教之極則也。教以對人,學以持己。儒者以《大學》為教,而 重言學;以《中庸》為學,而重言教。以教者必學,而學者必教。教學 相須,無時或離。故《大學》皆言教人之事;《中庸》皆言學道之事 也。
如本章以後,教人為明明德之種種事業,皆基於綱領中「明明德」 一語。但其文似僅關乎明明德。其實親親、新民、止至善各條,無不在 也。此後隨時發揮其義。如齊家,親親也;治國、平天下,新民也。修 身以還,至於誠意、格物,無非為止至善也。而自格、致,以至平、 治,又舉不外「止至善」三字之義。是明明德為表,止至善為裡;明明 德為用,止至善為體。本末始終,一以貫之。故聖人之教,皆由於此。 而學聖人者,舉不能外乎此也。
或者以綱領雖列舉四條,而分論或詳或略,疑有輕重之分。其實有 內外而已。明明德至新民,外也。外則推其德也。止至善,內也。內則 進乎道也。且四者相須相用,不可強分,絕無輕重之可言也。故此後自 格、致,至誠、正,皆止至善工夫。修、齊則親親工夫。治、平則新民 工夫。合而言之,則皆明明德工夫。反而求之,則皆止至善工夫。一者 即四,四者即一。所謂「一以貫之」者,即此之謂也。
【宗主孚聖附注】
此文極精要。通論《大學》全書之旨,使後世知聖人當日留訓教人 之心,而無徒務枝節、穿鑿文字以晦真義。宣聖所云「大學為教人 者」,亦即重在深明大義。如明明德綱領四條,概括全書,固矣!即聖 聖相傳儒教心法,亦皆足以此盡之。故 宣聖於此書最注意。而於此數 語,尤極諄諄三致辭焉。讀者不可不知也。
【復聖顏子講述】
此節引《詩》以明「明明德」、「親親」、「新民」、「止至善」 之義,而志前聖之所成也。「淇澳」一詩,以菉竹比君子之行。君子修 己以敬,持身以仁,接物以恕,而備性之德者。故能中立不倚,矯然卓 出,如修竹之凌霄。其虛心勁節,秀外明中,本立枝榮,乃有猗猗之美 著於外。心無所擾,性澄於水,樂育其生,葆全其真,故能處安靜之 境,遂天然之樂,恬然自逸,光華自足,如菉竹之在淇水,而獨領天生 之趣。並以見君子之行,既能明其明德,而復止於至善也。
夫君子之能明德止至善者,非他!即其能盡其性而克明於道也。盡 性在於修養;明道始於學問。故必有切磋之功,而後可以明道;必有琢 磨之力,而後可以盡性。性已盡,道已明,而後見瑟僩之精神,具赫喧 之儀望。有諸內,形諸外,外推其德,內致其誠。而德非徒明,善非徒 止。所謂親親之誼盡,新民之澤宏,而極其明,至其止。此所以民懷物 賴,不可或忘。其德蓋並天地化育之恩,其善蓋完性道生成之本。此則 可謂之盛矣!至矣!
君子而有此盛德至善,而後民舉不忘。可見德善成於己,其感應徧 於人。君子之為學之自修,其功豈可量哉?故明明德也、親親也、新民 也、止至善也,茍不一一實踐而皆致其行,則無以明於道而盡於性矣! 豈僅民之忘之已耶?
觀於聖人所勗,固有深意存焉!《詩》云「前王不忘」一節,亦即 承上之意,更以明德之不徒明,善之不徒止,必有其實行焉!如明明德 者而及於天下,則天下之人化其德而安其生矣!親親者,天下亦化而親 其親;新民者,天下亦化而賢其賢矣!蓋新民即尚賢也。上尚賢而民自 勵,日新其德而無已。此即賢賢之義也。
君子以感而親親賢賢,為化於明德。小人亦感而樂樂利利,亦為化 於明德。更可見明明德必實行,而後可以化民矣!夫明德者,由身推而 外之至於天下。故天下化其德,而吾德乃明。其不化者,德無以明。外 無以明其德,則內無以止至善。故明明德為止至善也。親親、賢賢,樂 樂、利利,雖明德之行,猶止善之功。人既化其德而皆沒世不忘,則吾 之止於善亦可萬古不失也。故引《詩》以盡《大學》綱領之義,而明立 教之本也。
【宗主孚聖疏述】
此節總括義,而明立教之本。蓋明教以學問、修養並重,而見明 德、止善同功也。切磋指學,即道問學也;琢磨指修,即尊德性也。非 學無以明德,非修無以止善。蓋德之明,待於事而成行,為明德也。善 之止,求其真而復性,為止善也。
故明德必始格致,止善必先定靜也。如切如磋者,就物而明其理, 因事而成其德也。琢磨者,抑情以養其真,克己而致其善也。故瑟僩之 為恂慄,戒慎以葆其真之謂也。赫喧之為威儀,溫恭和樂以見其容之謂 也。一屬於外立其德;一屬於內致其善,故曰「盛德至善」也。
君子小人,以智、愚言。猶中人以上、中人以下之謂也。非關位與 德也。君子親親賢賢,智者導之也;小人樂樂利利,愚者從之也。蓋親 親賢賢,天下皆尚德,而明德極矣!樂樂利利,天下皆得所而至善亦至 矣!雖分君子、小人言之,究不可執!君子既親賢,豈無樂利?小人樂 利,自及親賢。不過君子先親賢而後樂利。而小人則必先樂利耳。
蓋君子明道,小人重生,為治者不可不知。非聖人視不平等也。小 人先樂利,即富而後教之義。此前王德教及民之效。而《大學》之道亦 盡於是!
述格物致知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 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故好 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 惡,莫知其苗之碩。」
(辟讀為僻。惡而之惡、敖、好,並去聲。鮮上聲。)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物不得盡其情 也。此謂物格,此為知本,此為知之至也。
以上述格物致知
(今本)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 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謹按:今本無「所謂致知在格物者」句。「人之其所親愛」起,至 「莫知其苗之之碩」止,係列傳之八章,釋修身齊家。「子曰聽訟」 節,係列傳之四章,釋本末中。又「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二句, 係列傳之五章,釋格物致知之義,以為有關闕文,由朱子補之。又「無 情者」句,現改正為「無物不得盡其情也」。「大畏民志」句,現改正 為「畏天愛民」,移前述「親親新民」節。
【宣聖孔子講義】
此章係分論格物、致知。但文久錯亂,且遺缺。茲補之。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至「莫知其苗 之碩」止,即今本所謂「齊家在修其身者」以下諸語。因錯置在彼也。 可照移於此。下「聽訟,吾猶人也」,至「使無訟乎」止,下「無情」 一句,係顛倒錯誤。茲改正為「無物不得盡其情也。」下即「此謂物 格」、「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原重一「此謂知本」,而 遺「物格」句。蓋傳訛也!
格者,為明乎物而盡其情,使不害於吾之正。辟,即格也。人之有 知,由於情。情生於性,非性之正。逐情徇物,乃蔽其聰;明物順性, 乃充其智。故格物為致知;而物格,知乃致矣!後人或謂格物為「窮物 理」;或謂格物為「去物欲」。其實兼斯二義,且不僅此二義也。《中 庸》所謂「盡物之性」,亦在此「格」字中。
蓋「物」者,包舉萬事萬物而言。人之情欲,亦物也。天地之間, 耳聞目見、心思身觸,皆物也。先須明之,而後可以去之。去之不足, 而必盡其情以順其生。要在明乎物,而不為物所蔽;適於物,而不為物 所役。斯可謂之格物!斯可以致吾之知。若但作窮理解,是逐物而將亡 其正,何有於致知?若但作「去欲」解,是外物而不盡其情,亦何有於 致知?故不得僅以「窮」或「去」為訓也。
聖人之教,親親仁民,仁民愛物,不可去也。聖人以盡己之性,盡 人之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不徒「窮」也。故必由格物而得其情, 使皆樂其生,適其序,而吾乃能即物之情,以順人之情,而毋害於生, 悖於序,方可以致其全知,發為上智。所謂仁則愛物,智則辨物。新教 教義所重在此。即繼述此篇者也。
由精言之,《中庸》言「致曲」,言「不二」,皆格物之功也。故 曰:「不誠無物。」又曰:「其為物不二,則生物不測。」蓋人生而 後,無時無地不接於物。「人」亦物也。故曰:「物交物,引之而 已。」以在物之間,舍物無以生,務物則為害。必明物之與人,皆生息 道中,並鞠並育而本不相賊。
設悖夫生生之則,而為情欲之所驅,心為耳目之役,神為形體之 官,是下愚之夫,何以語於道?又或懾於禍福,強為寂寞,自絕於天 地,獨儕於木石,是孤陋之士,何以宏其德?故聖人皆所否也。此章以 七情好惡譬物而蔽其明,必明物之情而後得真知。下引聽訟之喻,謂盡 物之情,始能各順其生而無所爭。無非論格物以致知之義耳!
【宗主孚聖附注】
宣聖諭《大學》一書,錯簡甚多。其最甚者,莫過於格物一節誤為 本末。且「聽訟,吾猶人也」之語,下數句文字顛倒,致後人莫解,而 強謂「大畏民志」為使民畏。「不得盡其辭」一語,實大悖聖旨。此句 應不在此,係在「其命維新」下。原文為「故君子畏天愛民」,係以新 民之德,上敬天命,天命日新,民乃歸心。故君子時存「畏天愛民」之 念。畏天,即所以祈新命;愛民,即所以新民德也。而後人誤「天」為 「大」、「愛」為「志」,而復顛倒之,遂至不可解矣!
【宗主孚聖疏述】
此段聖訓尚有極深之義。蓋「格物」即「誠」,而「致知」即 「明」也。誠明要貫徹看。如佛家止觀定慧亦然。格物只是明白心身一 切行止動靜、耳目視聽情狀。格之使無妄作、妄念,而止定其中也。致 知,就是心身耳目,一切行止動靜,時時觀察,皆能洞明無遺,而愈見 聰明智慧也。故格物則致知,知致則物格。亦隨止隨觀,隨觀隨止也。 不可過為分開。
聖人教人,言淺旨深。要須明白正心誠意工夫,全在致知格物。若 如後人所釋,則完全與誠正無涉,何得視為誠正最進、最細工夫?觀於 「欲誠意,先致知」,「致知在格物」二語,則可知二者之真義矣!學 道者,先須於此著意,方有下手處!
述誠意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故君子必慎 其獨也。
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 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之謂自慊。故君子必慎其 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 廣體胖。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誠其意。
以上述誠意
(今本)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 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 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 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 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謹按:今本列傳之六章,釋誠意。又「此之謂自謙」句,「謙」改 為「慊」,移在第二節「則何益矣」句下。二節「此謂誠於中,形於 外」句,移在四節「心廣體胖」下。
【宣聖孔子講義】
此章言誠意,以「毋自欺」一語蔽之,言人之誠意須不生妄念、不 作妄想,即毋自欺是也。人之耳目口節為情欲所寄,一役於視聽玩好聲 色,而外物遂移其中。中移則心失其正,皆由於不能明知情欲之害於 正、物之易蔽其聰。故誠意之先,必致知格物。物格而知致,則意可誠 矣!
人溺於情,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惡之、好之,情所見也。惡臭、 好色,物也。物欲蔽於前,情動於內,而其意不得而誠矣!自欺,非徒 謂欺詐也。謂挾物欲以欺侮正氣。情充而性約,妄長而真漓。欺,即妄 也。真存,則正氣弗失,而意無不誠矣!
「誠」字,即《中庸》「誠明」、「至誠」之「誠」。亦即真意盎 然,充塞四體之謂。然此境界,絕非役於耳目、逐於情欲、蔽於物者可 為也。
故自格物至誠意,純是一貫工夫。即由誠意以至正心修身,莫非徹 始徹終,徹內徹外境界。「如惡」二句,僅舉一例以見毋自欺。要如此 做去,然後正不失,真不漓,意可誠矣!其要,在慎獨一語。慎獨又見 於《中庸》,其意義同,皆為葆真存正以契於神,不愧怍於天為旨歸 也。此中精義至深,須深參新教教義、人神靈真各節,而后可知慎獨之 切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