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五根是。
[友等!比丘于此五法而正善修习其心,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世尊所说之五问、五说、五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世尊所说之六问、六说、六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友等!比丘于此六法而正善修习其心,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六法耶?
即:六出离界。
[友等!比丘于此六法而正善修习其心,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世尊所说之六问、六说、六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世尊所说之七问、七说、七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友等!比丘于七法而正善修习其心,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七法耶?
即:七觉分。
[友等!比丘于此七法而正善修习其心,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世尊所说之七问、七说、七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世尊所说之八问、八说、八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友等!比丘于此八法而正善修习其心,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八法耶?
即:八支圣道。
友等!比丘于此八法而正善修习其心,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世尊所说之八问、八说、八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八
世尊所说之九问、九说、九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友等!比丘于此九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九法耶?
即:九有情居。
友等!比丘于此九法而正厌患,正离贪,正解脱,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世尊所说之九问、九说、九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九
世尊所说之十问、十说、十答者,缘何而如是说耶?
友等!比丘于此十法而正善修习其心,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何等为十法耶?
即:十善业道。
友等!比丘于此十法而正善修习其心,正观边际,正现观其义,于现法而尽苦际。
世尊所说之十问、十说、十答者,缘此而如是说。
一〇
友等!世尊于大问中所说:‘一问、一说、一答,[二问、二说、二答,三问、三说、三答,四问、四说、四答,五问、五说、五答,六问、六说、六答,七问、七说、七答,八问、八说、八答,九问、九说、九答,十问、十说、]十答。’我将世尊所略说之义,如是广解。
友等!汝等若有疑者,则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请教此义。如世尊所说,欢喜受持!”
“唯然,大姊!”
迦战罗之优婆塞者,对于迦战罗比丘尼之所说,欢喜随喜,即从座起,礼敬迦战罗比丘尼,作右绕而往诣世尊所在之处。至已,礼敬世尊而退坐一面。坐于一面之迦战罗优婆塞,将与迦战罗比丘尼相俱所谈话之一切禀告世尊。
一一
“善哉、善哉!居士等。居士等!迦战罗比丘尼是聪明。居士等!迦战罗比丘尼有大慧。居士等!汝等若至我处寻问此义,我亦如迦战罗比丘尼之所说而说。此义如是。当如是受持!”
二十九 拘萨罗(一)
一
“诸比丘!凡于迦尸拘萨罗国之一切,凡于拘萨罗王波斯匿所有之境界中,说拘萨罗王波斯匿为最胜。诸比丘!连拘萨罗王波斯匿亦有变异、变易。诸比丘!如是观,有闻之圣弟子,乃厌患于此,厌患此最胜而离贪,况于下贱者!
二
诸比丘!凡日月周回,遍照诸方为千世界。于其千世界有千日、千月、千须弥山王、千阎浮提洲、千西牛货洲、千北俱卢洲、千东胜身洲、四千大海、四千大王、千四大天王、千忉利天、千夜摩天、千兜率天、千化乐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世。诸比丘!凡于千世界之中,说大梵为最胜。诸比丘!连大梵亦有变异、变异。诸比丘!如是观,有闻之圣弟子乃厌患于此,厌患此最胜而离贪,况于下贱者!
三
诸比丘!时,此世亦当有败坏。诸比丘!此世败坏之时,众生多生于光音天。于彼中为意生,以喜为食,自光明而行于虚空,净住久远长时而住。诸比丘!世败坏之时,说光音天为最胜。诸比丘!连光音天亦有变异、变易。诸比丘!如是观,有闻之圣弟子乃厌患于此,厌患此最胜而离贪,况于下贱者!
四
诸比丘!有十种遍处。何等为十遍处耶?
一者了解地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水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火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风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青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黄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赤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白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空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一者了解识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
诸比丘!此为十遍处。
五
诸比丘!于此十遍处中,所谓‘一者了解识遍,于上、下、傍是无二、无量’乃最胜。诸比丘!有如是想之有情。诸比丘!连有如是想之有情亦有变异、变异。诸比丘!如是观,有闻之圣弟子乃厌患此,厌患此最胜而离贪,况于下贱者!
六
诸比丘!有八胜处。何等为八胜处耶?
一者内有色想,外观少许好、丑之诸色,如是得‘胜彼[诸色]而知见’之想。此乃第一之胜处。
一者内有色想,外观无量好、丑之诸色,如是得‘胜彼[诸色]而知见’之想。此乃第二之胜处。
一者内无色想,外观少许好、丑之诸色,如是得‘胜彼[诸色]而知见’之想。此乃第三之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