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比丘!譬如有善巧之助浴者或助浴者之弟子,溶浴粉散于铜盆,注水而捏[成丸],其浴丸得水、含水,水分周遍内外而无漏;正如是,诸比丘!有比丘以由离而生喜乐,滋润此身,周润、充满、周遍[此身],由离而生之喜乐无不周遍彼之全身。诸比丘!此乃圣之五支,是修正定之第一。
四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以寻伺寂静之故……乃至……具足第二静虑而住。彼即以由定而生之喜乐滋润此身,周润、充满、周遍[此身],由定而生之喜乐无不周遍彼之全身。
五
诸比丘!譬如有池,其泉涌出,于其东方无水之入口,西方无水之入口,北方无水之入口,南方无水之入口,又无随时降雨之云,尽管如此,但仍由彼池喷出冷水,冷水亦注入彼池,周注、充满、周遍[彼池],彼池无不以冷水周遍全体。正如是,诸比丘!有比丘,以由定生之喜乐,即滋润此身,周润、充满、周遍[此身],由定而生之喜乐无不周遍彼之全身。比丘!此乃圣之五支,是修正定之第二。
六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以离喜之乐故……乃至……具足第三静虑而住。彼即以离喜之乐而滋润此身,周润、充满、周遍[此身],离喜之乐无不周遍彼之全身。
七
诸比丘!譬如青莲池或红莲池或白莲池之中,同类之青莲或红莲或白莲生于水中、长于水中、不由水中出、潜于水面下生长,若以冷水自其顶至根而滋润、周润、充满、周遍[其身],彼之冷水无不周遍于青莲、红莲、白莲。正如是,诸比丘!有比丘,以离喜之乐,即滋润此身,周润、充满、周遍[此身],离喜之乐无不周遍彼之全身。诸比丘!此乃圣之五支,修正定之第三。
八
复次,诸比丘!有比丘以断乐之故……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彼即以净洁之心,遍满此身而坐,净洁之心无不遍满彼之全身。
九
诸比丘!譬如有人,欲以白布覆己头而坐,白布即无不周遍彼之全身。正如是,诸比丘!有比丘以净洁之心,即遍满此身而坐,净洁之心即无不周遍彼之全身。诸比丘!此乃圣之五支,修正定之第四。
一〇
复次,诸比丘!比丘善取观察之相,善作意,以慧善思惟、善觉知。
一一
诸比丘!譬如余者可得观察其余,或住者可得观察坐者,或坐者可得观察卧者;正如是,诸比丘!比丘善取观察之相,善作意,以慧善思量、善觉知。诸比丘!此乃圣之五支,是修正定之第五。
诸比丘!有比丘,如是修正定之圣五支时,如是多所作时,可以慧作证、以法作证而引发于心,于任何范围,则恒可正确得堪能。
一二
诸比丘!譬如台上有水瓶,其水全充满与边缘平齐,有力之丈夫将其倾斜时,其水随时将流出。”[诸比丘回答:]“然,大德!”“正如是,诸比丘!有比丘,如是修正定之圣五支时,如是多所作时,皆可以慧作证、以法作证而引发于心,于任何范围,则恒可正确得堪能。
一三
诸比丘!譬如平地之处有莲池,为四角形,堤防回绕,其水全充满与边缘平齐,有力之丈夫崩溃其堤时,其水随时将流出。”[诸比丘回答:]“然,大德!”“正如是,诸比丘!有比丘,如是修正定之圣五支时,如是多所作时,皆可以慧作证、以法作证而引发于心,于任何范围,则恒可正确得堪能。
一四
诸比丘!譬如于平地四衢道,有架良马备鞭之车,应为调马之御者,善巧之骑师乘,左手执缰,右手捉鞭,欲行所望之道,可得或进或退。正如是,诸比丘!有比丘,如是修正定之圣五支时,如是多所作时,皆可以慧作证,以法作证而引发于心,于任何范围,则恒可正确得堪能。
一五
彼若希求[:我]以一为多……乃至……当下即可使身到梵天界,若欲领受种种之神通,则于任何范围,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
一六
彼若希求,以超人清净之天耳……乃至……若欲闻声,则于任何范围,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
一七
彼若欲以心了解他有情、他补特伽罗之心……乃至……或欲知非解脱心为非解脱心,则于任何范围,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
一八
彼若欲知譬如一生、二生……乃至……欲具有如是行相与方所,欲随念多种之宿住,则于任何范围,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
一九
彼若欲以超人之清净天眼……乃至……欲知应业而生之有情,则于任何范围,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
二〇
彼诸漏已尽故,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而于现法欲以自证智作证、具足而住,则于任何范围,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满足。”
二十九
一
“诸比丘!此等是经行之五胜利。何等为五?
二
耐于远行,堪能精勤,无病,食、饮、嚼、味正而消化,依经行而得定者久住。
诸比丘!此等即是于经行之五胜利。”
三十
一
尔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俱游行憍萨罗[国],至伊奢能伽罗之婆罗门村。世尊住伊奢能伽罗密林中之伊奢能伽罗聚落,伊奢能伽罗之婆罗门居士,闻释迦[族]之子沙门瞿昙,由释迦族出家,来至伊奢能伽罗,住伊奢能伽罗密林中之伊能伽奢罗聚落。复谓:彼尊贵之瞿昙,有如是善美高扬之声名,彼世尊是应供、正等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者、天人师、觉者、世尊。彼于此世,人、天、魔、梵天、沙门、婆罗门众、王及庶民中,以自证智、作证而宣示。彼即说法而开示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善哉!谒见如是应供者。时有伊奢能伽罗之婆罗门居士等,是夜过后,取许多之嚼食、啖食,来至伊奢能伽罗密林。到达后乃发出高声大声,且立于楼门之外。
二
复次,其时,具寿那祇多为世尊之侍者。尔时,世尊告具寿那祇多:“那祇多!彼之高声大声者何故耶?恰如渔夫争相捕鱼。”
“大德!彼等为伊奢能伽罗之婆罗门居士,取许多之嚼食、啖食而立于楼门之外,将奉供于世尊及比丘僧伽。”
“那祇多!我不欲遇荣华,不欲荣华遇我,那祇多!不能以意得此无欲乐、远离乐、寂静乐、自觉乐以及无艰难、无梗涩之人,则任彼得其不净乐、睡眠乐、利养恭敬、名闻乐,能以意得到无欲乐、远离乐、寂静乐、自觉乐以及无艰难、无梗涩之我,当味之耶?”
“大德!世尊请接受,善逝请接受。大德!今乃世尊接受之时。大德!今世尊欲往何处,彼处皆有婆罗门居士、都市人及地方人者趣向而来。大德!譬如有密云而下雨时,雨水随即流向低处。正如是,大德!今世尊欲往何处,彼处皆有婆罗门居士、都市人及地方人者趣向而来。其故云何?大德!是世尊之戒与慧故。”
“那祇多!我不欲遇荣华,不欲荣华遇我。那祇多!不能以意得到此无欲乐、远离乐、寂静乐、自觉乐以及无艰难、无梗涩之人,则任彼得其不净乐、睡眠乐、利养恭敬、名闻乐,能以意得到无欲乐、远离乐、寂静乐、自觉乐以及无艰难、无梗涩之我,当味之耶?那祇多!食、饮、嚼食、啖食者有大小便,此乃其等流。那祇多!从所爱之转异而生忧、悲、苦、愁、恼者,此即其等流。那祇多!勤修不净相观行时,于净相[处]起违厌想,此乃其等流。那祇多!于六触处观无常而住时,于触处起违厌想,此乃其等流。那祇多!于五取蕴观生灭而住时,于取处起违厌想,此乃其等流。”
摄句:
二二之无敬、锈无戒与摄受
解脱、定、支经行那祇多
第四 须摩那品
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