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比丘!心有是等之五锈,为是等锈、所侵蚀之心,则不柔软,又不堪加工,又无光泽,又脆弱,又为漏尽而不能等持。
五
诸比丘!心远离是等之五锈时,其心柔软,又堪加工,又有光泽,又不脆弱,又为漏尽而等持;复次,若依诸证智而可引发作证之法,依证智而可引发作证之心,若依此原因[即使何时]于各[法]皆可得予满足。
六
彼若希求[:我]以一而为多,多而为一,显现、隐没、穿壁、过墙、翻山,如行于空中不滞碍,出没于地,如于水中,不沉没于水中,如行于地上,趺坐空中而行,如有翼之鸟,有如此大神力,有大威德,以手抚摸日月,当下即可使身到梵界,若欲领受各式各样之神通者,于任何范围,各各皆可得堪能。
七
彼若希求,以超人之清净天耳,欲闻天、人之远、近声,于任何范围,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
八
彼若希求,欲以心了解他有情、他补特伽罗之心,或欲知有贪心为有贪心,或欲知离贪心为离贪心,或欲知有瞋心为有瞋心,或欲知离瞋心为离瞋心,或欲知有痴心为有痴心,或欲知离痴心为离痴心,或欲知略心为略心,或欲知散心为散心,或欲知大心为大心,或欲知非大心为非大心,或欲知有上心为有上心,或欲知无上心为无上心,或欲知等引心为等引心,或欲知非等引心为非等引心,或欲知解脱心为解脱心,或欲知非解脱心为非解脱心,任何范围,于各各[之法]皆可得堪能。
九
彼若希求,欲知譬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六生、七生、八生、九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多坏劫、多成劫、多坏成劫,彼于彼处,如是名、如是种姓、如是色、如是食事、如是乐苦受、如是寿量者;彼死于彼处而生于他处,于他处亦如是名、如是种姓、如是色、如是食事、如是乐苦受、如是寿量者;彼死于他处而生于此处。彼若欲具有如是行相与方所,欲随念多种之宿住,则于任何范围,各各皆可得堪能。
一〇
彼若希求,欲以超人之净天眼,而见有情之死、生、劣、胜、妙色、恶色、善、恶;欲知应业而生之有情,实则此等生存之有情,成就身恶行、成就语恶行、成就意恶行、毁谤圣者、怀有邪见、受邪见业,彼等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地狱;或又此等生存之有情,成就身妙行、成就语妙行、成就意妙行、不毁谤圣者、怀有正见、受正见业,彼等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如是欲以超人净天眼而见有情之死、生、劣、胜、妙色、恶色、善、恶,欲知应业而生之有情,则于任何范围,各各皆可得堪能。
一一
彼诸漏已尽之故,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而于现法欲以自证智而作证、具足而住,则于任何范围,各各皆可得堪能。”
二十四
一
“诸比丘!于无戒、坏戒者,其正定之因破;正定无有时,于坏正定者,其如实智见之因破;如实智见无有时,坏如实智见者,厌弃与离欲之因破;厌弃与离欲无有时,坏厌弃与离欲者,解脱与智见之因破。
二
诸比丘!譬如树枝及叶坏时,其芽亦不能成就,外皮亦不能成就,木质亦不能成就,心亦不能成就;正如是,诸比丘!于无戒、坏戒者,正定之因破,正定无有时;于坏正定者,如实智见之因破,如实智见无有时;于坏如实智见者,厌弃与离欲之因破,厌弃与离欲无有时;坏厌弃与离欲者,解脱与智见之因破。
三
诸比丘!于有戒、具戒者,其正定之因具,正定有时;正定具者,具如实智见之因,如实智见有时;于如实智见具者,厌弃与离欲之因具,厌弃与离欲有时;于厌弃与离欲具者,解脱与智见之因具。
四
诸比丘!譬如树枝及叶具时,其芽亦成就,外皮亦成就,木质亦完成,心亦完成;正是如此,诸比丘!于有戒、具戒者,正定之因具,正定有时;于具正定者,具如实智见之因,如实智见有时;于具如实智见者,厌弃与离欲之因具,厌弃与离欲有时;厌弃与离欲者,解脱智见之因具。”
二十五
一
“诸比丘!摄受五支之正见者,有心解脱之果,又有心解脱果之胜利,又有慧解脱之果,又有慧解脱果之胜利。何等为五?
二
诸比丘!世间有正见,摄受于戒,又摄受于闻,又摄受于论义,又摄受于止,又摄受于观。
诸比丘!摄受是等五支之正见者,有心解脱之果,又有心解脱果之胜利,又有慧解脱之果,又有慧解脱果之胜利。”
二十六
一
“诸比丘!此等是五解脱处。有比丘于此处,若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则未解脱之心解脱,或未尽之诸漏得尽,或未得无上之安稳可得。何等为五?
二
诸比丘!世有[大]师或随一之最受尊重之同梵行者,为比丘而说法。诸比丘![大]师或随第一之同梵行者,如为彼比丘说法,如是彼恒能于彼法之义正确了知,或者能正确了知彼文,能正确了知彼义;正确了知彼法起悦,起悦者生喜,生喜者身轻安,身轻安者受乐,受乐者心则定。诸比丘!是第一之解脱处。有比丘若于此中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则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或未尽之诸漏得尽,或未得之无上安稳可得。
三
复次,诸比丘!有[大]师或随一之最受尊重之同梵行者,虽不为比丘说法,彼有闻,究竟详尽为他人广说彼法。诸比丘!比丘有闻,究竟详尽为他人广说彼法,如是彼恒能正确了知此法之义,或能正确了知彼文,能正确了知彼义;正确了知彼法者起悦,起悦者生喜,生喜者身轻安,身轻安者感受乐,感受乐者心则定。诸比丘!是第二之解脱处。有比丘若于此中不放逸、炽然,不惜生命而住者,则未解脱之心解脱,或未尽之诸漏得尽,或是未得之无上安稳可得。
四
复次,诸比丘!有[大]师或随一之最受尊重之同梵行者,不为比丘说法,彼有闻,虽不究竟为他人广说彼法;彼有闻,究竟广为法之读诵。诸比丘!有闻,究竟广为法之读诵,如是彼恒能正确了知此法之义,或能正确了知彼文,正确了知彼义;正确了知彼法者起悦,起悦者生喜,喜者身轻安,身轻安者感受乐,感受乐心则定。诸比丘!是第三之解脱处。有比丘若于此中不放逸、炽然……乃至……安稳可得。
五
复次,诸比丘!有[大]师或随一之最受尊重之同梵行者,不为比丘说法,彼有闻,不究竟为他人广说彼法;有闻,不究竟广为读诵彼法;有闻,究竟以心随寻随伺彼法,以意观察[彼法]。诸比丘!若比丘有闻,究竟以心随寻伺彼法,以意观察[彼法],如是彼恒能正确了知彼法中义,或能正确了知彼文,能正确了知彼义;正确了知彼法者起悦,起悦者生喜,生喜者身轻安,身轻安者感受乐,感受乐者心定。诸比丘!是第四之解脱处。有比丘于此中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则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或未尽之诸漏得尽,或未得之无上安稳可得。
六
复次,诸比丘!有[大]师或随一最受尊重之同梵行者,不为比丘说法;彼有闻,不究竟为他人广说彼法;有闻,不究竟广为读诵彼法;有闻,不究竟以心随寻随伺彼法,不以意观察[彼法],然彼能取第一善之定相,能思惟其善、了知其善、以慧通达其善,诸比丘!如能取第一善之定相,能思惟其善、了知其善、以慧通达其善,如是彼恒能正确了知彼法之义,又能正确了知彼文,正确了知彼义;正确了知彼法者起悦,起悦者生喜,生喜者身轻安,身轻安者感受乐,感受乐者心则定。诸比丘!是第五之解脱处。有比丘若于此中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则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或未尽之诸漏得尽,或未得之无上安稳可得。
诸比丘!此等者是五解脱处。有比丘若于此处不放逸、炽然,不惜身命而住,则未解脱之心解脱,或未尽之诸漏得尽,或未得之无上安稳可得。”
二十七
一
“诸比丘!须以聪明而[又]忆念修无量定!诸比丘!若以聪明而[又]忆念修无量定者,则五智便生于内。何等为五?
二
‘此定为现在乐,又为当来乐之异熟’,彼智便生于内。‘此定为圣而无染’,彼智便生于内。‘此定非为恶人所习’,彼智便生于内。‘此定是静、是妙,依净而得,依一趣性而证,依有行而折伏,排除障碍’,彼智便生于内。又,‘我以正念而入此定,亦同以正念而出[此定]’,彼智便生于内。
诸比丘!须以聪明而[又]忆念修无量定!诸比丘!若以聪明而[又]忆念修无量定者,则是等之智便生于内。”
二十八
一
[世尊曰:]“诸比丘!有圣五支正定之修,闻之善作意!我当说。”“唯然,大德!”彼等诸比丘回答世尊。世尊曰:“诸比丘!何等为正定修之圣五支?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离欲……乃至……具足初静虑而住。彼即以由离而生之喜乐,滋润此身,周润、充满、周遍[此身],由离而生之喜乐无不周遍彼之全身。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