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一
“诸比丘!此等是五力。何等为五?
二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
诸比丘!此等即五力。诸比丘!于是等五力之中,慧力为第一,是能摄、能收。
三
诸比丘!譬如屋顶为重阁之第一,是能摄、是能收;正应如是,诸比丘!于五力之中,慧力为第一,是能摄、是能收。”
十七
一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为自利而行,不为利他而行。何等为五?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自具足于戒,于他不劝请具足于戒;自具足于定,于他不劝请具足于定;自具足于慧,于他不劝请具足于慧;自具足于解脱,于他不劝请具足解脱;自具足解脱智见,于他不劝请具足解脱智见。
诸比丘!成就如是等五法之比丘,为自利而行,不为利他而行。”
十八
一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而行。何等为五?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自于戒不具足,于他劝请具足于戒;自于定不具足,于他劝请具足于定;自于慧不具足,于他劝请具足于慧;自不具足于解脱,于他劝请具足于解脱;自不具足于解脱智见,于他劝请具足于解脱智见。
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为利他而行,不为自利而行。”
十九
一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不为自利而行,亦不为利他而行。何等为五?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自不具足于戒,于他亦不劝请具足于戒;自不具足于定,于他亦不劝请具足于定;自不具足于慧,于他亦不劝请具足于慧;自不具足于解脱,于他亦不劝请具足于解脱;自不具足于解脱智见,于他亦不劝请具足于解脱智见。
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不为自利而行,亦不为利他而行。”
二十
一
“诸比丘!成就五法之比丘,为自利而行,又为利他而行。何等为五?
二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自具足于戒,于他亦劝请具足于戒;自具足于定,于他亦劝请具足于定;自具足于慧,于他亦劝请具足于慧;自具足于解脱,于他亦劝请具足于解脱;自具足于解脱智见,于他亦劝请具足解脱智见。
诸比丘!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为自利而行,又为利他而行。”
摄句:
未曾闻、屋、略、广
是应见、复屋与四利
第三 五支品
二十一
一
“诸比丘!于同梵行者中,无敬无崇,不与同类活命之比丘和合,而可圆满[世间之]最上行仪法者,无有是处;不圆满[世间之]最上行仪法,而可圆满有学法者,无有是处;不圆满有学法,而可圆满[四大]戒者,无有是处;不圆满[四大]戒,而可圆满正见者,无有是处;不圆满正见,而可圆满正定者,无有是处。
二
诸比丘!于同梵行者中,有敬有崇,与同类活命之比丘和合,而可圆满[世间之]最上行仪法者,必有是处;圆满[世间之]最上行仪法已,而可圆满有学法者,必有是处;圆满有学法已,而可圆满[四大]戒者,必有是处;圆满[四大]戒已,而可圆满正见者,必有是处;圆满正见已,而可圆满正定者,必有是处。”
二十二
一
“诸比丘!于同梵行者中,无敬无崇,不与同类活命之比丘和合,而可圆满[世间之]最上行仪法者,无有是处;不圆满[世间之]最上行仪法,而可圆满有学法者,无有是处;不圆满有学法,而可圆满戒蕴者,无有是处;不圆满戒蕴,而可圆满定蕴者,无有是处;不圆满定蕴,而可圆满慧蕴者,无有是处。
二
诸比丘!于同梵行者中,有敬有崇,与同类活命之比丘和合,而可圆满[世间之]最上行仪法者,必有是处;圆满[世间之]最上行仪法已,而可圆满有学法者,必有是处;圆满有学法已,而可圆满戒蕴者,必有是处;圆满戒蕴已,而可圆满定蕴者,必有是处;圆满定蕴已,而可圆满慧蕴者,必有是处。”
二十三
一
“诸比丘!黄金有如是等之五锈,为此等锈之所侵蚀,黄金不柔软,又不堪加工,又无光泽,又脆弱,又不能作正当之使用。何等为五?
二
即:铁、铜、锡、铅、银等。
诸比丘!黄金有是等之五锈,为此等之锈所侵蚀,黄金则不柔软,又不堪加工,又无光泽,又脆弱,又不能作正确之使用。
三
诸比丘!然而,黄金远离是等五锈时,其黄金则柔软,又堪加工,又有光泽,又不脆弱,又能作正确之使用。诸如希有之:戒指、耳坠、项链、金簪,欲造任何之庄饰物,亦能适合其目的。正应如是,诸比丘!心有是等之五锈,为是等锈侵蚀之心,则不柔软,又不堪加工,又无光泽,又脆弱,又因漏尽而不能等持。何等为五?
四
[五]欲之欲求、恚、惛眠、掉悔、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