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
一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行不应行。四者为何?
即:行贪欲不应行,行瞋恚不应行,行愚痴不应行,行怖畏不应行。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行不应行。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不行不应行。四者为何?
即:不行贪欲不应行……不行怖畏不应行。
诸比丘!此等四者是不行不应行。”
二
由贪瞋痴怖畏 法相违不论谁
彼荣誉尽退失 犹如黑分之月
由贪瞋痴怖畏 法不违任凭谁
彼荣誉获充满 犹如白分之月
二十
一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配食者,依其配食,如相偕随附而堕于地狱。四者为何?
即:行贪欲不应行……行怖畏不应行。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配食者,依其配食,如相偕随附而堕于地狱。
诸比丘!成就四法之配食者,依其配食,如相偕随附而生天国。四者为何?
即:不行贪欲不应行……不行怖畏不应行。
诸比丘!成就此等四法之配食者,依其配食,如相偕随附而生天国。”
二
一切诸欲不制止 尊重非法者非法
有依贪瞋怖之行 彼等名之为泽众
有智沙门如是说 如此称赞斯善人
安住于法不为恶 依贪瞋怖概不行
于彼名为醍醐众 有智沙门如是说
此之摄句:
行、戒、勤、律仪等第五施设
微细智三不应行配食者此等为十。
第三 优楼比螺品
二十一
一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陀林中给孤独园,于其处,世尊言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诸比丘答称:“大德!”于是世尊说:
“诸比丘!我初现等觉时,住优楼比螺尼连禅河畔,阿豫波罗尼拘律树下。诸比丘!我独自宴坐,心中起如是思惟:住于不尊重、不从顺是苦。我当如何于沙门、婆罗门,住于恭敬、尊重、依止?诸比丘!我思惟:我为圆成尚未圆满之戒蕴,于其他沙门、婆罗门,应住于恭敬、尊重、依止;然则我于天、魔、梵天、世中,于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自已具戒,更不见其他更殊胜之沙门、婆罗门。我为圆成尚未圆满之定蕴,于其他沙门、婆罗门,应住于恭敬、尊重、依止;然而,我与天、……人众中,自已具定,更不见于其他更殊胜之沙门、婆罗门。我为圆成尚未圆满之慧蕴,……应住于……。然则,我于天、……人众中,自已具慧,更不见其他更殊胜之沙门、婆罗门。我为圆成尚未圆满之解脱蕴,应住于……。然则,我于天、……人众中,我应住于恭敬、尊重、依止,自已具解脱,更不见其他更殊胜之沙门、婆罗门。
诸比丘!我说……我于法现等觉,我即住恭敬尊重、依止此法。
二
诸比丘!当时娑婆主梵天,于心知我心中思惟,譬如具力士夫,伸其屈臂,或屈其伸臂,正亦如是,没于梵世,现我之前。
诸比丘!当时娑婆主梵天,一肩披上衣,右膝着地,合掌向我,而作是言:
‘世尊!诚然!善逝!诚然!大德!过去世有应供、正等觉者、诸世尊,于恭敬、尊重、依止法而住。大德!未来世有应供、正等觉者、诸世尊,亦于恭敬、尊重、依止法而住。大德!世尊于现在是应供、正等觉者,亦于恭敬、尊重、依止法而住。’娑婆主梵天,如此说斯语已,更说:
一切过去正等觉 复有未来诸佛等
无复更有多忧虑 现前增上正等觉
咸共尊重于正法 曾住于今亦复住
且又当来更应住 此是诸法之教法
如是于己犹爱好 心希求望伟大者
常自思念诸佛教 诚宜尊重于正法
诸比丘!娑婆主梵天作如是说。说此既已,问讯于我,右绕之后,当座即消失其形。其时,诸比丘!我于梵天之劝请,了知于我现等觉法应,相当于自身,令恭敬、尊重、依止而住。诸比丘!又,僧伽亦具大性故,我于僧伽,亦深致尊重。”
二十二
一
“诸比丘!我初现等觉时,住优楼比螺尼连禅河畔,阿豫波罗尼拘律树下。诸比丘!时有甚多衰弱、老朽,生来已久,历经多年岁月,年龄已老大之婆罗门,来诣我住处。至已,与我俱相庆慰,相互欢欣交谈值得铭心之语已,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婆罗门向我云:‘尊者瞿昙!我等闻说:沙门瞿昙于衰弱、老朽,生来已久,历经多年岁月,年龄已老大之婆罗门,不予问讯,亦不起立,或不请座。尊者瞿昙!此事确实如此,仁者瞿昙于衰弱、老朽,生来已久,历经多年岁月,年龄已老大之婆罗门,不予问讯,亦不起立,或不请座。尊者瞿昙!此者诚然不如理。’
二
诸比丘!我说:
‘呜呼!此辈老年人,纵居上座,则不知作上座法。’
诸比丘!即使从生以来,已八十、九十、或百岁之老年,作非时语者、不实语者、无益语者、非法语者、非调伏语者,说出留于心底无益之语、不契时机、无原由、不着边际、无益于人之语,彼于此时,祇得自谓入于凡愚上座之数。诸比丘!纵然年幼,或强壮、年轻、发黑、正当青年,彼作时语者、实语者、义语者、法语者、调伏语者、说出留于心底有益之语,说出契合时机、有原由、著于边际,有益于人之语时,彼当下即入于智者上座数。
三
诸比丘!作此等四者,是上座法。四者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