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无有明慧 无能得其解
胜前覆慧人 是名膝慧人
如是屡趣问 于诸比丘前
为彼等所说 初中乃至后
当彼坐其座 能解文及义
起后不了知 亦忘前所解
胜前胜慧人 是名广慧人
如是屡趣问 于前比丘前
为彼等所说 初中乃至后
当彼坐其座 能解文及义
最胜之思惟 不乱彼心意
依之而受持 修行法随法
彼作尽苦痛
第四 天使品
三十一
“诸比丘!凡父母受子尊重之家,是有梵天在。诸比丘!凡父母受子尊重之家,是有轨范师在。诸比丘!凡父母受子尊重之家,是有可供养者在。
诸比丘!梵天即是父母之称谓。诸比丘!轨范师即是父母之称谓。诸比丘!可供养者即是父母之称谓。何以故?诸比丘!父母施大恩于子,将护子、养子、并让子见于此世。”
父母被称谓 梵天轨范师
儿等应供养 人人所爱念
是故有慧者 应归命恭敬
供食与饮料 衣服与卧具
涂身与沐浴 洗涤其两足
有人对父母 作种种效劳
现前人称赞 死有天欢喜
三十二
一
一时,具寿阿难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阿难白世尊言:
“大德!颇有比丘,能得如是定否?谓:于有识身得无我(见)与我所(爱)与慢随眠。又,于外之一切相,得无我(见)与我所(爱)与慢随眠。又,具足心解脱、慧解脱而住,即得以具足无我(见)与我所(爱)与慢随眠之心解脱、慧解脱而住否?”
“阿难!比丘得能得如是定。……乃至……得以具足而住。”
“复次,大德!如何比丘得能得如是定?……乃至……得以具足而住。”
“阿难!世间有比丘!作如是思惟————此是静、此是妙,即一切行之止息,一切依之弃舍、爱尽、离贪、灭、涅槃。阿难!如是比丘,能得如是定……乃至……得以具足而住。
又,阿难!于此,我于波罗延之富怜尼迦所问中,曾作如下说:
于世中思择 胜者与劣者
世上任何物 无能摇其心
寂静而无烟 无损亦无欲
已超生与老 如是为我说”
二
一时,具寿舍利弗诣世尊之处。诣已,问讯世尊坐于一面。世尊告坐于一面之舍利弗曰:
“舍利弗!我虽约略而说法。舍利弗!我虽广泛而说法。舍利弗!我虽广虽略而说法,难得能解法者。”
“今,是时,世尊!今,是时,善逝!世尊请约略说法,亦请广泛说法,亦请广略说法,有能解法之人。”
“然则,舍利弗!应如是学————于此有识身,应无我[见]与我所[爱]与慢随眠,又,于外之一切相,应无我[见]与我所[爱]与慢随眠。又,若具足心解脱、慧解脱而住,则我等应具足无我[见]与我所[爱]与慢随眠之心解脱、慧解脱而住,汝等应如是学。舍利弗!比丘于此有识身,若得无我[见]与我所[爱]与慢随眠。又,于外之一切相,若无我[见]与我所[爱]与慢随眠。又,若具足心解脱、慧解脱而住,则具足无我[见]与我所[爱]与慢随眠之心解脱、慧解脱而住故。舍利弗!此是比丘之断爱、舍结、以正[方便]现观慢,因而作苦之边。
又舍利弗!于此,我于波罗延之优陀耶所问中,曾说:
欲之想与忧 两者共断已
又除去惛沈 斥诸种恶作
清净舍与念 法寻思为先
尽破诸无明 以慧得解脱 如是我所说”
三十三
一
“诸比丘!此等是三种业集之缘。云何为三耶?贪是业集之缘,瞋是业集之缘,痴是业集之缘。
诸比丘!凡业被贪所制伏,从贪而生,以贪为缘,以贪为起因,则于彼自体所起处而熟,于其业所熟处,于现法,或于次生,或于后生,来感其业之异熟。
诸比丘!凡业被瞋所制伏,从瞋而生,以瞋为缘,以瞋为起因,则于彼自体所起处而熟,于其业所熟处,于现法,或于次生,或于后生,来感其业之异熟。
诸比丘!凡业被痴所制伏,从痴而生,以痴为缘,以痴为起因之业,则于彼自体所起处而熟,于其业所熟处,于现法,或于次生,或于后生,来感其业之异熟。
诸比丘!犹如将无缺减,无腐朽,无受风日所害,贞实而善保存之种子,播植良田,善予耕耘之地,而且,天又有适度降雨,诸比丘!彼种子必定发芽、张根、增大。如是诸比丘!正如是,凡业被贪所制伏……乃至……或于次生,或于后生,来感其业之异熟。凡业被瞋所制伏……乃至……或于次生,或于后生,来感其业之异熟。凡业被痴所制伏……[乃至]……或于次生,或于后生,来感其业之异熟。
诸比丘!此等三者,是业集之缘。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