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诸般爱欲蔽慧眼 生出多苦为大害
我今探求此根源 断除贪欲伴系缚
如此说后向国王云:“大王!请少假以时日。”彼得国王许可,入于小舍凝视“遍之轮”再得禅定,出小舍升至空中结跏趺坐,对国王说法:“大王!予自身住于不适当之处所,于多数诸人当中,得受耻辱,请大王亦进而修解脱之道,予将再入无妇人影之森林中。”国王悲泣,彼立赴雪山,再由禅定不堕,遂成入梵天界之身。
佛知此事件,现等觉者说次之偈:
九
哈利达仙人 努励为真理
舍离此贪欲 往生梵天界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四谛之理————说四谛之理竟,此心乱比丘得阿罗汉位————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国王是阿难,哈利达仙人即是我。”
四三二 足迹善知童子本生谭
[菩萨=童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童子所作之谈话。此童子为舍卫城某居士之子,彼于七岁年龄之时,既已具有知人足迹之巧慧。彼父思欲对彼试验,于彼不知之间,往友人之家,彼不问父之去处,彼寻觅父之足迹,即往赴父所在之处而立于其面前。某日,父向彼问曰:“予子!予未示知予之去处,然汝如何知予所往之处所?”彼答云:“父亲!予善能分辨父之足迹,予有知足迹之巧。”
于是父更为试彼,父于早饭后,由家中出发,立即往赴邻家,于是又出往第二之家,第三之家,再出回归自己之家门,然后到市之北门,出市门往左,赴祇园精舍,向佛恭敬作礼,坐而听法。彼童子问曰:“予父往何处?”答云:“予等不知。”于是童子从父之足迹,先由邻家开始,依父所行路线,赴祇园精舍,敬礼佛而立于父之近傍。父问:“予子!汝如何知予来至此处?”彼答:“予辨认父之足迹而来此处。”
佛问曰:“优婆塞!汝为何语?”父申述曰:“世尊!此子巧认足迹,予思试彼,以如是如是方法来至佛处,此子在家因不见予之姿而追迹前来。”佛言:“优婆塞!知地上之足迹无何不可思议,昔之贤人于空中之足迹,即为分辨。”佛应彼[优婆塞]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都梵与王治国时,其后行为不检,为王诘问之际,后誓言曰:“若予为邪淫之行,使予为马面夜叉。”如是,后死后生为某山麓之夜叉女,住岩石之洞穴,于大森林中捕捉由东方至西端往来通行大道之诸人而食,习以为常。依据传闻,彼女三年间奉侍夜叉王多闻天,许可彼于纵三十由旬,广五由旬之地面捕食行人。
某日之事,一富有而又美貌之婆罗门,率多数之从者登来彼道。彼等见夜叉女开大口笑,飞跃前来,从者诸人,尽皆逃去。夜叉女奔驰而行,迅速如风,捕婆罗门背脊负彼往洞窟之中,夜叉女因接触婆罗门而生烦恼,对彼生起爱情。于是夜叉女并未食彼,而以为自己之夫,如是彼等二人相互和睦生活。自此以来,夜叉女捕人时,剥其衣着,夺其米、油,与婆罗门以种种美味之食,而自己自身则食人肉。夜叉女于出外时,忧虑其夫逃走,于洞穴入口塞以大石,然后出发。
二人如此亲密度日之间,菩萨之前生告终,而以婆罗门为父,宿于夜叉女胎内,十月之后,生为男子。夜叉女对子与婆罗门生强烈之爱情,养育二人,其后其子及于长大,夜叉女将其子亦与父一同入于洞穴之中,紧闭洞户。某日,菩萨知夜叉女出发,将大石搬开,伴父出外,夜叉女归来问曰:“何人搬开石块?”子曰:“母亲!我为取除,我等不能坐于黑暗之所。”夜叉女觉其子年幼可爱,不作作何责言。于是某日菩萨向父问曰:“我母之口形与父之口形不同,是何缘故?”父答曰:“予子!汝母食人肉之夜叉,我等二人乃人也。”子云:“如此,我等何为住于此处?我等可往人之住处。”彼劝其父,父云:“予子!如我等逃出,汝母将杀我等二人。”菩萨云:“父亲勿恐,予伴父往人间住处,为予之责任。”菩萨勉励其父,翌日,母外出后,彼伴其父逃出。夜叉女归来,不见彼等之姿,立即随后追来,疾速如风,捕获彼等二人,女云:“汝婆罗门!为何逃耶?此处于汝有何不足之处。”父答曰:“予妻!汝遗怒于我苦矣,此为汝子伴我而出者。”夜叉女因对子之爱,亦无言责备,反安慰二人,于是将二三日间逃亡之彼等,再行带归自己之住处。
菩萨心中自思:“我母必有固定之活动范围,予将问母自由活动场所之范围,然后逃出其区域之外。”于是某日伴母而来坐于其侧曰:“母亲!我母之物,应让与子承受,母之自由土地范围,请使我闻。”夜叉女说示一切之方向及山等之目标,向其子说明纵三十由旬,横五由旬之地域后云:“予子!予之活动范围只此,可告汝知之。”经三日后,彼于母往森林之间,担父于肩上,依母所教之目标,飞速如风,到达境界之河岸。夜叉女归来,不见彼等之姿,立即随后追赶,尔时菩萨伴父已到达河之中央。
夜叉女追及,立于岸边,彼等已知在其自己地域境界之外而始停留于其场不进。女云:“予子!速伴汝父返来,予有何罪?汝等有何不足?予夫!汝速归来。”彼女向子与夫叹愿恳求。尔时婆罗门已渡过河去,夜叉女尚又向其子叹愿恳求云:“予子!汝勿如此,请速回返。”子答曰:“母亲!我等为人,汝为夜叉,我等不能住于汝之身边。”于是母问曰:“如是,予子!汝终不归耶?”子答曰:“母亲!我等不归。”母云:“汝若不归————汝于人世生活苦痛,无何技能者则不能生活————予知名如意宝之陀罗尼,依其法力可以追出过去十二年间倒退诸人之足迹,依此可为汝之生活之法。予子!汝可受持此尊贵之咒文再去。”夜叉女虽然非常苦闷烦恼,但为对子之爱情,以此咒文授彼。菩萨立于河中,向母为敬礼,合手如龟状,受持咒文,再向母为敬礼云:“母亲!再见。”夜叉女云:“予子!汝不归来,予不能活。”彼女捶胸,对子悲哀,忽然心脏破裂,死倒于当场。菩萨知母已死,呼迎其父,往母之前,积薪附以火葬,然后消灭火葬场之火,供以种种各色之花,悲泣掩埋,伴父赴波罗奈。
于是精通足迹之童子,来至城门之处而立,门卫通告国王,国王命引导入宫城,向国王交谈之时,国王问曰:“汝能为何事?”彼答曰:“陛下!过去十二年间被盗之物品,予寻觅足迹,能往追捕。”国王命曰:“如此汝可仕予。”彼云:“日可领得千金,予将出仕。”国王云:“甚善!汝可如此为仕。”于是每日以千金与彼。
某日,司祭官向王劝说:“大王!此童子以彼之特别技能力并未作任何事件,因此,彼果有如此技能与否,我等不能得知,今且对彼加以试探。”国王同意:“如此照办。”于是国王与司祭官向看守种种宝物之守卫者,告以预加秘密注意,将最要宝物持出,绕宫城三周后,架梯子越过墙顶外出,然后入裁判所,于一旦就座席后,再度出发,架梯子越过城墙,降落市内,然后赴水坑之岸边,三度围绕水坑之周围,降下于水坑中放置其宝,升往宫城之某高台上。
翌日,宫城大起骚动谓:“有由宫城盗去宝物者。”翌日国王佯若不知,唤菩萨前来谓曰:“吾友!诸多宝物由宫城被盗,必须追迹搜寻。”彼云:“大王!予于过去十二年间被盗物品,前往寻觅彼盗贼之足迹,亦能搜索前来,今仅一昼夜前被盗去之物品,如将其取回,并无何稀奇之处。予将其取回,请勿担心。”于是国王命令曰:“如此请即取来。”彼答曰:“陛下!谨遵台命。”言毕出发。彼先向死去亡母礼拜,唱念咒文,尔时彼立于宫城所建之高台上云:“大王!发现盗贼二人之足迹。”彼追寻国王与司祭官之足迹,入国王之寝室,由此处而去,由高台降下,绕宫城三周,更追寻往宫墙附近,立于墙上云:“大王!于此场所,足迹由墙脱离,出现于空中,请借梯子一用。”彼架设梯子越过墙之顶上,出至外侧,由此循足迹往裁判所,再归宫城,又架设梯子越过城墙而下降,达至水坑,绕彼三次后,彼云:“大王!盗贼降往水坑之中。”彼自己将如以前所置之物品取出,交付国王,而谓曰:“大王!此二盗贼乃有名之大盗,彼等通过此路,升往宫城。”人民等非常欢喜,弹指作响,开始挥动布帛。
国王于心中思考:“此童子往觅足迹,能知盗贼藏匿之物品,但只不过如此思惟而已,彼将不能捕捉盗贼。”于是国王对彼问曰:“汝已将盗贼盗去之物品取回交付于我等,然汝能否将盗贼等捕获引渡至我等之所?”彼答曰:“大王!盗贼在于此处,不在于远。”国王问曰:“何人与何人?”彼云:“大王!任何人欲为盗贼者,则置之为盗贼可矣。物品既已返回王手,盗贼又有何必要?请王勿寻。”国王命令曰:“予日日与汝千金,汝须捕捉盗贼引渡。”彼云:“大王!宝已取回,何有搜寻盗贼之必要?”国王断然言曰:“我等应须捕盗重于宝物。”彼云:“大王!予不能申告:‘如是如是之人,乃为盗贼。’予谨向王一谈昔日所起之事件,王若贤明,则可理解说此语之动机。”于是说昔日之事。
————“大王!昔日在由波罗奈途程不远之河岸之村,住有帕他拉之名舞蹈者。某日,彼连同其妻入波罗奈,歌舞储金,于彼庆祝之日终了时,买入诸多饮料及米,归回自己之村,到达河岸。尔时彼见新鲜之流水,因饮酒坐醉,于是不自量力,彼思:‘将此大琵琶结付于首上渡过河去。’遂牵妻之手而入河。尔时由琵琶之穴灌水,琵琶加重,彼之身体下沉。其妻弃彼登岸,立于其处,舞蹈者帕他拉载沉载浮,大量饮水,肚腹膨胀饱满非常。尔时彼妻自思:‘予夫已将死,予如何能得彼一歌,使予于群众之中歌唱,以维生计。’其妻云:‘予夫!君今时溺水,请向我一歌,依此予得维持生计。’于是为说此偈:
一
歌之圣手帕他拉 恒河之水运汝去
幸运降临于汝身 向我小歌使我闻
于是舞蹈者帕他拉向彼女曰:‘予妻!如何使汝能闻歌?常为人之保护者之水,今竟将杀我。’于是说次之偈:
二
苦者与恼者 此水与润泽
溺中我将死 护者生恐怖”
菩萨说示此偈,向王申述曰:“大王!水为庶民之保护者,为生命之所寄;国王亦为庶民之保护者,若由国王之手边生恐怖之事,则何人能得除去?”又云:“大王!此次事件为一秘密,予向贤人所说,立即得悟,大王!请与了解。”国王云:“此种暗示之语,予不向不解,汝将盗贼捕获,引渡与予。”于是菩萨向国王云:“如是,大王!请听闻次之语,王可了解。”于是更语其他之语。
————“陛下!昔日在波罗奈市外之村有一陶器师,彼为制陶器采集粘土,彼于同一场所不绝采集,于洞穴之中,掘穿大孔。某日,彼于采集粘土时,不时生起雨云,大雨倾注,水盛流入,使洞穴之岸崩溃,因此,彼之头被击破裂,彼悲泣而说此偈:
三
有情住大地 种子生彼处
护者生恐怖 今我头粉碎
陛下!大地为庶民之依所,打碎陶器师之头;同样国王为庶民之依所,亦与大地相等,国王起而为盗贼之行动,何人能得防之?大王!予为如是暗示之话,大王!盗贼为谁,将可了解。”彼如是申述,国王云:“予不了解如此隐晦之意义,汝须明示‘此即盗贼’,希望捕来与我。”彼尚为拥护国王,不能明言:“贵君即为盗贼”,于是更说其他之语。
————“大王!昔日,此城某人之家被烧,彼向他人曰:‘汝速入内搬出物品’,此人入其家搬取物品时,门户突闭,此人为烟所熏,目不得见,身受焦热痛苦,立其家内悲泣而述此偈:
四
煮沸或防寒 以火尽其务
今烧我手足 护者生恐怖
大王!与火同样为庶民所依之人,盗取诸宝之包,愿大王勿向我寻问谁为盗贼。”国王继续主张:“汝速捕盗贼,引渡交我。”彼对国王不言:“贵君即为盗贼”,更引他例而言曰:
————“陛下!昔日,此市中有一男人,因食过量,消化不良,苦痛心乱,悲痛而说此偈:
五
王族婆罗门 食物系生命
今我为食伤 护者生死怖
大王!与食物同样为庶民所依之人,今盗此宝而去。今此包既已得回,何故贵君仍追寻盗贼?”国王强烈主张云:“若汝能捕获盗贼,速引渡与我。”彼为使国王了解,更说他之实例。
————“大王!昔日,此市起暴风,一男人四肢被击碎,其人悲痛而说此偈:
六
暑季最后月(六月) 贤人祈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