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如斯若乐动不定 此事常见于人中
明知叹叫皆无效 何故汝等乱悲泣
四
沉溺之人心被夺 无知愚勇心不静
共思贤者为愚者 此为不知八法故
菩萨如斯为彼等说法,除彼等之悲。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彼家之主人入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为多数人等说法除悲之贤者即是我。”
三一八 夹竹桃华本生谭
[菩萨=盗贼]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比丘为原妻诱惑所作之谈话。此一故事出于根本生谭(第四二三)之中。佛向比丘云:“前生汝亦因此女之故而被刎首。”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于迦尸国某村之某居士家,以盗贼之星下出生,达成年后,为盗贼之生活而渡世,广为世知。有勇气具象力,无有一人能捕得彼。
彼一日破长者家之墙而入,持去诸多财宝。都中人等往国王之所告云:“大王!一大盗扰乱都中,请与捕捉。”国王命令都中守卫捕彼,夜间到处组队置哨,于彼持财宝之处拘捕,向王报知。王命即行刎首,向都卫之人下令。都卫之人以强绳缚彼背手,于彼首上挂夹竹桃之花环,头上散洒瓦粉,每至十字路口,即以鞭鞑,鸣击荒音之大鼓,由牢屋中牵来。都中之人,全体起大骚动,皆云:“此扰乱都中渡世之大盗,终于被捕。”
时于波罗奈都中有一千两之金声价之游女名萨摩者,国王中意彼女,召使五百女佣。彼女于高台开启之窗,见此牵行之男。此男美丽可爱,优奇有天人之貌,于一切人中特别耀眼,游女见彼被牵行,起爱恋之情,女思:“用何手段使彼为吾夫?”彼思得一策,于是用一能达自己所望之女人,送都卫之人千两之金,告云:“此盗贼为萨摩之兄弟,萨摩除此人之外,无何依赖之人,汝取千两之金,请放此人。”女依命而行。都卫之人曰:“此盗贼世间知名,不能如此释放。然能得另外之人,然后将此盗乘载于覆盖之乘物送出。”女还依言禀告。
时有一长者之子思恋萨摩,彼每日以千两之金送与萨摩。此日太阳没时,携千两之金来至其家,萨摩更取其千两之金,置于膝上,哭泣而坐。“此究为何故?”“恩主!此盗乃我之兄长,自己思为可耻之事,不来我处。遣人往都卫之所,回答谓:‘取千两金者则放人。’然今无持千两金往都卫处之人。”彼因思恋此女,谓女曰:“予往行事。”“如此,请持此金前往。”彼接金前往都卫之家。
都卫之人将长者之子押入秘密场所,将盗贼乘载于覆盖之乘物中送往萨摩之所,然后辩称:“此盗贼国中皆知,使世界先当黑暗,因此须于人退散之时杀之。”少经时刻,于人退散之处,对长者之子,付以严密警戒,伴往牢房,以刃刎首,串其肢体送入都中。
自此以后,萨摩由他人之手脱离,不接受任何一人,惟与此男戏乐渡日。彼思:“若此女思恋他人,予亦仍被除去,而与其男戏乐。此女颇易背叛同党,予不能停留此处,应早遁去。”彼思:“予不能空手而行,可取女之饰物道具而行。”某日向女云:“我等如入笼之鸡,终日只居于家中,何时至游园一游?”彼女云:“甚善。”当即承诺,一总准备软硬食物,以所有诸类饰物饰身,与男一同乘覆盖之车向游园之中而来。
彼与女共为戏乐之时,自思:“予应速逃。”彼以女为对象作充满欲情之状,入于夹竹桃树薮之中,抱女强压,陷入不省而倒卧,尽数取下饰物道具,以女之上衣包裹,将物品挂于肩上,超越园墙而逃去。彼女不久恢复意识,起立来至伴女等之所问曰:“相公何处?”“夫人!我等不知。”女心不快:“彼以我已死去,恐惧而逃。”于是由彼处还家。女云:“予可爱之相公未能觅见之前,予不卧此装饰之床。”于地端就寝。自此以后,不着中意之衣物,节省二度之食事,不用香与花环及其他之物。彼女唤女之舞手等来,使握千两之黄金,务必用任何手段,探寻相公回转,谓之曰:“汝等无天下不到之处,无论村街,王所住之都城,所到之处,集合人众,于集合场所,第一先唱出此歌。”彼女教舞手等唱第一之偈,并云:“汝等唱此歌,若相公交杂于集众之中,将与汝等交谈。然后向彼告我无事,伴彼归来,若彼不来,请与一信。”嘱后与舞手等资助金而去。
彼等出波罗奈都城,于各方各处集合人众,行至某边鄙之村里,而此盗贼亦逃来此处,舞手一同于此处集合人众,先唱第一之偈:
一
有人春季互挽手 入于夹竹桃林中
用力强压萨摩身 传汝萨摩身无事
盗贼闻此语来舞手之所云:“君谓萨摩生存,予不相信。”彼与舞手交谈唱第二之偈:
二
唯汝舞手!我如何能信 风可运动山
若风能运山 一总运大地
萨摩本已死 如何言无事
舞手闻彼之语唱第三之偈:
三
彼女确未死 亦不望他男
萨摩守一夫 唯只思慕汝
盗贼闻此云:“彼女生或未生均宜,对予终归无用。”于是唱第四之偈:
四
彼由久亲者 得我非亲者
彼由固交者 得我不固者
由我欲得他 我更赴远处
舞手等归来,语女彼之所为事,女悔自己之所为,仍依以前而渡日。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心持烦恼之比丘入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长者之子是此比丘,萨摩是原妻,盗贼即是我。”
三一九 鹧鸪本生谭
[菩萨=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憍赏弥附近之跋陀利园中时,对罗睺罗长老所作之谈话。此一故事已于三卧鹿本生谭(第一六)中说出。比丘等于法堂中云:“诸位法友!罗睺罗尊者怀学问之志,富悔悟之念,有守教诫之意志。”比丘等开始语尊者之德,佛适出堂问曰:“汝等比丘!今汝等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罗睺罗非自今日始,前生即怀学问之志,富悔悟之念,有守教诫之意志。”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婆罗门之家。达成年后,往得叉尸罗修习一切学艺,去雪山地方出家,入仙人之道,得神通与禅定,享禅定之乐,乐住森林之中。后为得盐食与酸味,往某边鄙之村里。人人见彼起信仰之心,于森林中建一木叶修葺之小屋,供其应用之物品,使之居住。
时其村有一捕鸟者,彼捕一媒鸟鹧鸪,彼善为教艺,养入笼中。彼携鸟入森林中,捕捉闻声而来之鹧鸪。媒鸟鹧鸪云:“予之亲类受予之影响,死去甚多,此予之罪。”从此不再出声。捕鸟者知鹧鸪不出声音,以竹制之鞭,叩彼之头,鹧鸪不堪其苦而出声,如是捕鸟者依此恩荫捕捉鹧鸪维系生命。
于是鹧鸪思考:“自己皆无死之意志,然依此所生之业将我还来,予不出声则不来,予出声则来。此人捕来者而夺其生命,就此而言,予岂无罪?”彼自此以后思惟:“谁能破此业者?”探访适当之贤人而行。
某日,此捕鸟者捕数多之鹧鸪入于笼中,思欲饮水,赴菩萨所住之道院,置其笼于菩萨之傍,饮水坐于砂上而眠。鹧鸪知其入眠,自思:“予问此行者解予之疑惑,彼有所知,必可语我。”于是于笼中向行者唱第一之偈:
一
我渡安乐日 得应得之食
陷他于危难 尊师!我应赴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