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之言语 发声如肢体
汝今为此语 施与汝肢体
作斯语后,取肢体之肉与之。今又一长者之子问曰:“君以何语强索?”“予称其为兄。”彼云:“予将得一片之肉。”彼云:“父亲!与我一片之肉。”猎夫云:“予将与汝与语言相当之肉。”于是唱第三之偈:
三
作儿来称父 震动父心脏
汝语等心脏 吾友!施汝心脏肉
作斯语毕,取心脏及味美之肉施与。第四位长者之子问曰:“汝云何而强索?”“予称其为父。”彼曰:“予亦向彼索要。”“吾友!请与我一片之肉。”猎夫云:“予将与汝之言语适当之肉。”于是唱第四之偈:
四
村中无朋友 等同住森林
汝语总一切 吾友!一切总施汝
如斯语毕,谓长者之子曰:“君可将此车中所积之肉连车运往君宅。”长者之子使彼押车,至自己之家卸肉,对猎夫亲切恭敬款待,并将猎夫妻子唤来,令止猎夫之工作,住于自己家中,与彼结为生死之坚交,和睦渡其一生。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猎夫是舍利弗,皆得其肉长者之子即是我。”
三一六 兔本生谭
[菩萨=兔]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总施生活上必需品所作之谈话。舍卫城某家之主人对佛与比丘等一同准备施舍一切生活必需品,于家之入口处,设一假屋,招待佛与比丘等一同。于假屋之中,预设上等之坐席,施舍诸种精味结构之食物,日复一日,七日之间,尽力招待。于第七日施佛与比丘等以生活必须用具。佛于食事终了,述随喜之语,佛言:“信士!汝喜甚善。汝今之施,堪为古昔贤人之夸奖。昔之贤人等向来自己之所乞食者,舍生命施自己之肉。”佛应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兔胎,住森林中。此森林一方为山麓,一方为河,一方为边鄙之村落。外有猿、豺、獭三只之友,此四者皆甚贤德,自己寻求自身之饵场,夕暮则聚于一所。贤德之兔云:“予等不可不施,不可不守戒法恭行布萨。”向三者说诫心之法。三者从其诫,各各入住于薮中各各之栖家。如是经过多时,某日,菩萨观空,知明日为布萨会,语他之三者:“明日为布萨会,请诸位三人受戒恭行布萨。坚守戒与施舍,有大果报,因此,乞食之人来时,诸位由应施之物中施舍食物。”一同承诺,各归己之栖家就寝。
翌日,其中之獭,晨起欲搜寻获物,出往恒河岸边。时有一渔夫捕得七尾之赤鱼,穿串埋于恒河岸边沙中,更下往恒河捕鱼。獭嗅得鱼之腥味,掘沙见鱼,取出后三度呼曰:“此为谁之鱼?有鱼主耶?”三度不见持主,咬串往置于自己之薮中,自云:“时至再食。”于是顾自己之戒法而就眠。豺亦出往搜寻获物,于某田中看守者之小屋中,见有二串牛肉,大蜥蜴及一壶之牛酪,豺云:“此为谁之物,有持主耶?”三度呼之,不见持主,于是以首贯牛酪壶之纽,口咬肉串及大蜥蜴,置于自己寝薮之中,自云:“时来再食。”于是顾自己之戒法而就寝。猿亦入森林之中,持庵罗果还,置于其栖家之薮中,自思:“时至再食。”于是顾自己之戒法而就寝。菩萨亦于应出之时前往觅食,自云:“食突婆草。”入于自己之薮中就寝时自思:“乞食者来自己处所,不能向乞食者施草,而自己又未持有胡麻及米,若乞食之人来至己处,只有舍自己身体之肉。”
依彼持戒之威神力,使帝释天之赤黄毛毡色之石座,生出暖意,帝释诠索,悟其理由。彼思:“予将试兔王。”先往獭之栖所,化作婆罗门之姿而立。獭云:“婆罗门君!何为而立此?”“贤者!予欲得食物,守布萨之日,行出家之道。”“谨尊君命,予行布施。”与彼共语而唱第一之偈:
一
予得七尾鱼 由水运陆上
婆罗门!予有此之物 食此住林中
婆罗门云:“请置此至明朝,然后再如何加以处理。”彼往豺之住处。豺云:“何用而立于此处?”彼依例回答。豺云:“谨如尊命,予行布施。”豺与彼语唱第二之偈:
二
由彼守田处 取来夜食料
串肉大蜥蜴 更有一壶酪
婆罗门!此为我食物 食此住林中
婆罗门云:“请置此至明朝,以后如何再行思处。”于是往猿住之处。猿亦云:“何事而立于此处?”彼仍以相同之回答。猿云:“谨如尊命,予将施与。”于是唱第三之偈:
三
熟果与冷水 心地善清凉
婆罗门!予有此之物 食此住林中
婆罗门云:“请置此至明朝,以后如何再作思考。”于是再往兔贤者之所。兔云:“君有何用,立于此处?”彼仍以相同之回答。菩萨闻此喜悦而言曰:“婆罗门君!君为食物而来予所,甚善。今日予将施前此未有之施,然君为守戒者,不为杀生之事,君往集薪起火,请示知于予,予将舍自己之身投入火中。”与彼共语,唱第四之偈:
四
兔无有胡麻 亦无豆与米
炙我于火上 食我住林中
帝释天闻彼语,以自己之威力,作出一堆炭火,告知菩萨。兔由突婆草上之卧床起立,前往其所,嘱曰:“若有毛间之生物,均不可杀。”其身三度震动,全身向施,如白鸟王跳上莲花开放之中,止住其上,以喜悦之心,落于大炭火中。然其火无能烧毁菩萨身体之一毛孔,如同入于雪藏之中。
于是彼呼帝释天:“婆罗门君!汝所起之火太冷,不能烧予身体之一毛孔,此为何故?”“贤者!予非婆罗门,予乃帝释天,为试君而来。”“帝释!君请稍待,纵令住世界中者皆作对予试验,亦无认我有不施之心者。”菩萨对帝释作大狮子吼。帝释向彼曰:“兔之贤者!君请勿疑,汝之德遍为世界所知。”帝释压榨山取山之汁,于月绘兔之姿,招菩萨于森林薮中,使卧于嫩突婆草上,自己归去天人之住所。此四只贤者,敦善友谊,快乐守戒,恭行布萨,各各生于应生之所。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总施生活必需品之家主入预流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獭是阿难,豺是目连,猿是舍利弗,兔之贤者即是我。”
三一七 死者哀悼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就住舍卫城某家主人之谈话。据传,彼之兄死,悲痛不堪,不沐浴、不饮食、身亦不涂香油,晨起往墓场,胸中充满悲哀而悲泣。佛于晨起,遍观世界,见彼有入预流果之可能性,佛思:“予将使彼闻悉往昔之因缘以慰其悲哀。使彼能入预流果者,舍予并无他人,予必须救助于彼。”于是翌日午食之后,由托钵归来,携伴僧出至彼家之门口。主人闻佛来,设座席出迎白佛:“请佛入内。”佛入著于所设之座。主人出来礼佛,坐于一面。佛问:“贵主人有何思考?”主人:“唯然,世尊!予兄亡后,使予思念。”佛言:“贵主人!诸行无常,当坏者坏,此事闷闷,思之不当。昔之贤人等知,当坏者坏,于兄弟之死,无闷闷之思。”佛应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有八亿财之婆罗门家,两亲于彼达成年时死去,由菩萨之兄立家而行,菩萨依彼生活。其后兄亦罹病而死,亲族、朋友、知己之人等来集,扩展两腕泣叫,能镇静不乱者竟无一人,只有菩萨,不泣不叫。人云:“彼于兄死,面不颦促,根性过刚,彼思二人之分,欲为一人之享用,实为欲其兄之死。”对菩萨非难。亲族亦非难云:“汝对兄之死,竟不悲泣。”
彼闻众语云:“君等自己无智,不知世间八事,对予兄之亡而哭泣;然予亦将死,君等亦将死亡,何以对予等之死亡而不哭泣?诸行因无常而亡,依此法则得长存者无有一物。君等愚而无智,不知世间八事而哭泣,予又如何而泣?”于是唱如下之偈:
一
汝等悲已死 将死者不悲
总此有身者 次第舍命去
二
天人四足类 鸟群卷蜷蛇
此身与命者 享乐中舍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