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向彼说示:“在未被官吏捕捉之前,速往他方。”树神恐吓使彼逃走。于是阿说他树神唱第二之偈:
二
村里为恶事 盗贼受捕捉
生立此林者 纴婆汝如何?
纴婆树神闻此唱第三之偈:
三
阿说他!汝不知所以 我与贼不和
村里为恶事 王官等捕捉
纴婆之签刺 我心最恼此
如此二树神一同对话期间,物品失主,手携炬火,循足迹而来,见盗贼卧居之场所云:“盗贼已起而逃去,我等捕盗不得。若能捕得,以此纴婆树之根云为签刺之,挂于枝上而还。”于是巡回探索,不见盗贼而去。阿说他树神闻此,唱第四之偈:
四
可恐之物应须恐 未来怖畏应须防
智者观此二世界 皆由未来怖畏生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生于阿说他树之树神是舍利弗,纴婆之树神即是我。”
三一二 迦叶愚钝本生谭
[菩萨=青年婆罗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老年比丘所作之谈话。据传,舍卫城有一良家子,彼见纵恣诸欲之祸,于佛所出家,专心观念修行,不久得阿罗汉果。其后彼母死去。
母死之后,彼使父与弟出家,住于祇园精舍中。雨安居时将近,闻知容易获得衣物之必须品,于是往某村里居住,三人均于其处入于安居。安居终了,又还住祇园精舍,于接近祇园精舍处,青年比丘云:“沙弥!长老劳顿,汝伴其行,予先行扫除房屋。”言毕向祇园而去。老年之长老缓缓而行,沙弥以头触之:“尊师速行。”于是强行引曳而行。长老云:“汝以我为无力之人,引曳而行。”于是长老又返原处,再由原地出发而行。彼等如此互相争执之中,太阳落下,天色黑暗。
青年比丘扫除房室,预备用水,等待彼等到来,取炬火出迎。见彼等迟来问曰:“何以迟到?”老人说明理由。彼以二人劳碌,伴之缓缓行走,当日未得向佛问候之余暇。次日前来佛处问候礼拜,坐于一面。佛问:“何时到来?”“世尊!昨日前来。”“昨日到来,今日前来我所耶?”“唯然,如是。”于是说明理由。佛对老年比丘,加以非难,佛言:“此人为此事,非自今日始,前生亦复如是。今汝等为彼所苦,前生贤人等亦为彼所苦。”佛应彼之请求,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迦尸市场街婆罗门之家。彼达成年时,母亲死去,吊祭终了,经一月及半月之时,施舍家中财产,伴父亲与弟入雪山地方。由天人受得皮之衣物,入仙人之道而出家,抱拾落物主义,食树根及果实以维生活,心情愉快,住森林中。
雪山地方雨季来时,大雨降落频繁,不能于树之根干搜寻果实,树叶尽落,行者等大抵下山住人里中。
菩萨亦伴父与弟,住于村里,至雪山地方再花开实熟之时,伴父弟二人回返雪山自己之道院。至道院附近,太阳已没,菩萨云:“汝等慢行,予先行扫除道院。”遗二人于后而去。幼年行者与父缓缓共行,以头触父腰部,促其速行。老人云:“汝不喜伴我而行。”于是回返原地再行出发。彼等如此争执之中,天气黑暗。菩萨扫除草舍,预备用水,持炬火见二人由道路之反对方向前来,问曰:“在此期间,作何所为?”小行者说明父亲之理由。菩萨于是伴二人缓缓而行,安置道具,使父亲沐浴,洗足涂油,为彼摩背,准备火盆,于休息疲劳之所,坐于父亲之傍,谓曰:“我父!幼年之儿童,如以土所作之器皿,易即破坏,一旦破坏,再不能连接。虽有莽撞,老人亦须忍耐。”菩萨劝诫其父唱如次之偈:
一
迦叶尊者!年幼之人 因愚顶撞
智者恕之 贤者忍之
二
贤者虽争 疾而再和
愚如土钵 破而难接
三
己知罪过 善能学习
愈得安息 交而不败
四
他人有罪过 自己得善耐
如此负重荷 人中最上者
菩萨如此劝诫其父,自此以来,父亦善为自制。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父行者是今之年老长老,少年行者是沙弥,而与父劝诫者即是我。”
三一三 堪忍宗本生谭
[菩萨=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一易怒性比丘所作之谈话。佛对彼比丘言:“何故汝入于无怒之佛教出家而生怒耶?昔日之贤人虽身受一千鞭,切断手足鼻耳,对他人亦不发怒。”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名迦蓝浮之迦尸王治国时,尔时菩萨出生于持有八亿财产之某婆罗门家,名为坤达伽、库玛拉之一青年,达成年后,于得叉尸罗修习学艺,后构筑一家。两亲亡故后,彼见所贮之财宝曰:“予之亲族积此财宝,未能持去,予必须使之有所持去。”于是悉数调查其财产,对适当受施者则施以适当之物,然后入雪山出家,食种种果实,维系生命。长住以后,为得盐食酸味,来至人里,渐次到达波罗奈都城,住国王御苑之中。翌日托钵,巡回于都中,来至军师家之户口,军师敬服彼之行仪良好,请至家中,供养为自己调制之食物,彼此约束,仍住于王苑之中。
然于某日之事,迦蓝浮王酒醉,舞妓之群伴随,威仪堂堂入王苑之中,于用为王座之板石之上,设为卧床,王卧于一中意妇人之膝上。巧妙之舞妓等奏音乐及歌舞音曲,王之荣耀恰如帝释天王。国王不久沉沉睡去,妇人等自思:“予等为王所歌唱,今王已睡去,我等无歌唱之必要。”于是将琵琶,大鼓到处弃置,往苑中采拾花果及树芽,于苑中到处娱乐。
时菩萨于此苑中,如威势之象,坐于满开花朵之婆罗树下,体味出家之乐时,妇人等到处游步,见菩萨居于此处,相互告曰:“诸位请来,今有出家者坐于此处,于大王醒觉前,我等且坐,由彼受教。”于是均往彼处,礼拜菩萨,坐于周围向菩萨曰:“请向我等说语善事。”于是菩萨为彼等说法。王所枕膝之妇人摇膝而王起,王醒觉不见诸妇人等,问曰:“彼等妇人均往何处?”“大王!彼等于彼处坐于行者之周围。”王怒持刀云:“予使此恶党行者有所见识。”于是急往彼处。
彼妇人等见王之凶相前来,其中有王中意妇人等前往由王手中取刀,对王安抚,王近立于菩萨之傍问曰:“沙门!汝为何宗旨?”“大王!予为堪忍宗。”“何谓堪忍宗?”“对恶口与打击从不怒。”王云:“汝有堪忍,今且试见。”于是唤斩首之役人前来。彼携带于自己职务所用之斧及附刑之鞭,着黄色衣物,持赤色花环而来,向王表敬意而问曰:“大王有何差遣?”王曰:“捕此盗贼之恶党行者,撂倒于地端,以附刑之鞭,由其前后左右四方痛击二千鞭。”彼依言而为。菩萨之外皮破裂、内皮破裂、肌肉破裂,血液流出。王再问曰:“汝之宗旨为何?”“大王!予为堪忍宗。王以堪忍在予之皮内,大王!堪忍不在皮内,王亦不能得见,实则秘藏予心之内部。”斩首役人问王:“有何差遣?”王曰:“切断此恶党行者之双手。”彼取斧登于切台之上断其双手,王继而命:“切其两足。”两足亦切,由手足先端如壶破油流,溢出鲜血。王又问曰:“汝为何宗旨?”“予为堪忍宗,王以堪忍在予手足之先端,实则不在彼处,予之堪忍秘藏于深奥之处。”王命:“切断其耳与鼻。”斩首役切其耳鼻,于是全身为血弥漫。又问:“汝为何宗旨?”“大王!予之宗旨为堪忍宗,然王以堪忍在耳鼻之先端,然予之堪忍实秘藏于深奥之心内部。”王云:“此恶党行者,任汝堪忍而坐。”王以足蹴菩萨之胸,离现场而去。
王离去后,军师拭去菩萨身体之血,以布包裹手足耳鼻之先端,徐扶菩萨坐起而礼拜,坐于一面而乞请曰:“尊师!若君发怒,君对此为暴恶事之王发之,勿对他人发起怒心。”于是唱第一之偈:
一
汝之手与足 耳鼻均断落
大雄者!对彼起怒意 慎勿灭此国
菩萨闻此唱第二之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