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怖之处 断怖根本
菩萨曰:“汝勿心忧,我已使蛇不与汝为敌,以后勿须疑惑。”菩萨教彼等修行四梵住行,可生梵生。蛇与鼬各依其业出生于应生之所。
结分
佛述此法话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蛇与鼬是今之二大人,尔时行者即是我。”
一六六 乌婆沙鲁哈婆罗门本生谭
(菩萨=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名乌婆沙鲁哈伽之婆罗门,执意墓场为不净之谈话。彼为大富翁,具有诸多财产,因信仰不同,与住于近所精舍之佛弟子等,并不相亲,然彼之子,贤而智慧。彼已年老,谓其子曰:“我子!彼低贱人之火葬墓场,不可葬予。汝应葬我尸骨于不污之所。”“父亲!父之火葬适当场所,我不能知,父可与我结伴前行,指定适当之场所。”婆罗门于是与子结伴出都,登灵鹫山顶,谓其子曰:“我子!此处无一贱者火葬,可于此处葬我。”婆罗门与其子下山。
佛于是日晨起,观察应济度亲族之中,此父子二人具入预流向资格,于是佛如猎夫攀寻山路,向山麓前行,等待彼等二人由山顶降下。恰于降下时与佛相会,佛与彼等喧谈:“汝婆罗门等曾往何处?”青年婆罗门语其事。“汝等善来,今可再往汝父所言之处。”佛与父子二人相伴,再登至山顶。佛问:“在于何处?”青年曰:“尊师!我父指此三山之中间。”佛云:“青年!汝父厌墓之不净,非自今始,前生即为厌墓不净之人。汝父命汝葬彼于此处,亦非自今始,前生彼仍欲葬于此处。”佛应青年之请,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此人仍于王舍城,其名仍为乌婆沙鲁伽婆罗门,青年仍为其子。尔时菩萨出生于摩揭陀国婆罗门家,修习学艺已尽,出家入仙人之道,得禅定与神通,彼享禅定之乐,久住雪山地方。为得盐酢等物,住于灵鹫山上草舍之中。尔时彼婆罗门以与今相同之语告其子,子云:“请教我安葬之处。”彼仍教此所,与其子由山降下,来至菩萨之侧,菩萨亦问青年与今相同之语,闻青年之语而行,并谓:“依汝父所语,察看尸骸污与不污之所。”与二人一同登至山顶。青年云:“此三山之中间为不污之所。”佛曰:“青年!此处被火葬者,其数之多,不可胜数。仅出生于此王舍城婆罗门之家如汝父乌婆沙鲁伽之名而被火葬者,即为一万四千次。在此大地之上,未作火葬之所,非墓场之所及未曾辗转头骨之所并无一处。”于是菩萨教彼明宿住智而唱次之二偈曰:
一
乌婆沙鲁哈伽名 一万四千人葬所
皆被荼毗于此处 世间无有不灭者
二
对人真实有正义 慈爱节制与克己
彼为贵中所尊敬 能于此世成不灭
如是向彼父子说法,使闻修行四梵住法,出生于梵天之世界。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父子已入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父子是今之父子,行者即是我。”
一六七 完美本生谭
(菩萨=长老)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王舍城附近温泉精舍时,对三弥提长老所作之谈话。某时,三弥提尊者一心不乱终夜坐禅后,朝日升时,浴于温泉,黄金色之身将干,着内衣手执上衣而立。身体如黄金之像,甚为美观,三弥提(完美)其名,当之无愧。
斯时有一天女,见此美极之身,起恋慕之情,向长老曰:“比丘!汝尚年少,为一发毛黑而美之青年,精神充沛、气量宏伟、甚可敬爱。具此优美,不求世间快乐,而为出家,有何效益,先求世间快乐,而后出家修行沙门之道,岂非得体?”长老对天女云:“天女!予经几多之年将死,予亦不知死时,此对予为一秘密。因此予于少年之时,修行沙门之道,思致终其苦恼。”天女不得与长老相亲,即于其处消失。长老参诣佛所,告白此事,佛曰:“三弥提!汝受天女之诱惑,非自今始,于前生出家时,即曾遇天女之诱惑。”佛应长老之请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迦师国某村之婆罗门家,达成年后,极一切学艺之奥义,出家入仙人道,得禅定与神通。一心不乱坐禅后,浴水着一树皮制之衣,手携一件,以待身干而立。
有一天女见彼至极优美之姿,起恋慕之情,诱惑菩萨而唱第一之偈曰:
一
比丘!汝不享欲而乞食 汝应享欲勿乞食
享欲而后再乞食 汝勿空过汝之时
菩萨闻天女之语,说明己志而唱第二偈曰:
二
死时我不知 秘密不显时
乞食不享欲 我时不空过
天女闻菩萨语,即场而消失。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天女是今之天女,尔时行者即是我。”
一六八 鹰本生谭
(菩萨=鹑)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鸟训经”述调御自身心地之谈话。某日佛唤诸比丘曰:“汝等比丘!各自回返父之乡里托钵。”并说与此关联“大品”中之一经。佛云:“汝等且待,前生为畜生之类,舍弃父母之处所,至其他之处觅食,陷入敌人手中。其有智慧者,巧用计略,幸得脱出敌手。”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为鹑身,住于耕地之土壤间。某日彼不于自己之食场觅食,思欲往他处猎饵,往森林之端。一鹰见之,鹑为鹰疾飞,降而捕捉。
彼随鹰而行,叹曰:“予等至为不运,身少善业。我等不应至其他之食场觅食而往其处猎饵,若居于自己两亲遗留之处拾物,汝虽前来,我与汝战,将不负于汝。”鹰曰:“汝之两亲所遗之食处在于何处。”鹑曰:“在此耕地土壤之间。”鹰信己力可胜鹑,遂放鹑曰:“汝其行矣,虽归彼处,亦难逃脱。”鹑回居所,立大土块上云:“汝可来一搏。”鹑向鹰呼唤叫战,鹰自持己力,并翼俯冲,鹑知鹰以非常之势冲降搏己,迅速避入土块之中,鹰来势过猛,不能自制,胸撞土块破裂,眼球突出而亡。
佛语昔日故事使比丘闻:“汝等比丘!如畜生之类,徘徊于非自己食处而落入敌手,而于自己两亲所遗食之处,则能却敌。因此汝等不可徘徊于非己之领域,至他之领域,魔见乘隙,为魔之目标。汝等比丘!非己领域他之领域为何?即是五种之欲。五种之欲为何?即眼所知之色等,汝等比丘!此非比丘自己之领分,乃为他人之领分。”于是现等觉者(佛)唱第一之偈:
一
鹑于己食场 鹰以力陷之
急降难自制 为此遭逢死
鹰死而鹑出:“予真见敌之背矣。”鹑立其胸上,喜而歌唱第二之偈:
二
予知此方便 乐亲传食处
今喜敌之灭 见己之利益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诸多比丘达预流果及其他————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鹰是提婆达多,鹑即是我。”
一六九 阿逻迦仙本生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