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今得如斯可依人 比丘应须行精进
为达安稳修善法 次第断除诸结缚
如斯世尊以不灭之大涅槃为其法语之极意,更又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彼舍精进比丘即得阿罗汉果————为本生之今昔作结语云:“尔时之母亲是摩诃摩耶夫人,父亲是净饭大王,取与王国之象是此舍精进之比丘,象之父是舍利弗,无私心王子即是我也。”
一五七 有德本生谭
(菩萨=狮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阿难长老受得千件之衣所作之谈话。长老在拘萨罗王后宫说教之事,已见于前之大精本生谭中(第九二)。国王于长老说教时,送来每件价值千金之衣壹仟件,以其中五百件与五百宫女。宫女等于翌日一日间置此衣物,然后悉皆奉献与阿难长老,己身仍着旧衣着座随王朝食。王曰:“予以每件千金之衣配与汝等,何故不着而来?”“国王陛下!我等已皆捧献与阿难长老。”“阿难长老悉皆接受耶?”“唯然!已悉数领取矣。”国王自思:“等正觉者许其只得三件法衣,察彼阿难长老思为商卖而受取如此众多衣物。”王对长老颇含怒意,朝食终了,王往精舍,入长老之室,礼拜长老着座问曰:“尊者!于予宫廷,宫女等由尊者闻习法门耶?”“大王!全然如是,应闻者闻,应习者习。”“皆仅听闻法门耶抑或向尊者施与上下之衣物耶?”“大王!今日彼等赠我每件千金之衣五百件。”“尊者受之耶?”“唯然!大王。”“尊者!佛制非只许法衣三件耶?”“诚然如是,大王!世尊只许每一比丘唯有三法衣之衣料,然并未禁止施与之受取。因此,为与法衣古旧之人而受此衣物。”“然则诸众比丘,受汝衣物,其古旧法衣如何处理?”“古旧法衣作为上衣。”“古旧上衣如何处理?”“作为内衣。”“古旧内衣如何处理?”“作为褥垫。”“古旧褥垫,如何处理?”“作为地上之敷物。”“古旧敷物如何处理?”“作为拭足之拭布。”“古旧拭布如何处理?”“大王!由信心所赠之物,不能无用;而后用剃刀将拭布割切,混入粘土,涂墁坐卧之处。”“尊者!汝等对施与之物,乃至拭布,均非无用。”“唯然如是,大王!我等对所赠之物,不能弃置,皆具功用。”国王欢喜满足,将其他置于宫中之五百件衣,皆持来施与长老,闻感谢之辞,礼拜长老右绕三匝而去。
长老以初得五百件之衣,赠与法衣古旧诸人。长老有五百弟子,其中有一年少比丘,长老深得其助,彼扫除室之内外,预备饮料、用水、刷牙杨枝、洗面用物乃至清洗便所浴室,铺陈卧室种种工作,更为长老揉手槌背种种照拂。长老乃以后得五百件之衣,任己之意不留,悉数赠与其得力助手之少年比丘。然此比丘亦将此衣物悉数转赠分配与同门之弟子诸人。如斯得赠衣物诸比丘众,将此衣物裁剪染成如迦尼迦花色之法衣,为上下衣着,往至佛所礼拜佛后,坐于一面而白佛言:“世尊!有此入预流果之尊贵弟子等见人不同而施物[不同]之事耶?”“汝等比丘!尊贵弟子等无见人不同而施物之事。”“世尊!我等之和尚,法藏之长老以每件价值千金之衣五百件,唯只施与一年少比丘,然此比丘以自己所受之物分配施与我等。”“汝等比丘!阿难非见人不同而施物者。彼年少比丘大为阿难之助,因对助己之恩与德,且任自己之意,‘对有恩者必须报恩’,所谓由感谢之念而施与。昔日贤人等对自己所受之恩,应须返报。”于是佛应彼等之请求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狮子,栖于山窟之中。一日彼由窟出,见一山麓,环绕山麓有大湖水,其一所高处上方泥团之处,生有柔软青草,兔与羚羊及其他小动物之类,游于泥土之上啃食青草。当日亦有一只鹿来至彼处食草,狮子欲捕其鹿,由山顶跃身而下,以猛势搏鹿,鹿惊恐战栗悲鸣逃逸。狮势虽猛,未能制伏,陷入泥土之中而不能出。四足犹如四柱直立,七日间未得进食。
其后一豺来彼处探物觅食,见狮恐怖欲逃,狮唤止之:“豺汝勿恐怖,予陷泥中,不能动转,请汝助我出险。”豺行至其侧曰:“我救汝起,汝起之后,恐将食我。”“汝勿恐怖,我不食汝,且将与汝以大利益。以何手段,务救予起。”豺依约束,由狮子四足之侧,除去泥土,于四足之侧,挖掘洞穴,导向水边,使水流入穴处,泥土柔软。豺即入狮腹下,用力击狮之腹并大声呼叫:“汝用其力。”狮奋迅用力,由泥中跳出至陆上。暂休之后,入湖水中,洗去泥土,然后杀一水牛,以齿裂肉谓豺曰:“请君食之。”置肉于豺前,豺食之后,狮亦自食。豺后取肉一片,狮问:“君将何为?”豺云:“君应有妻,予取与妻。”狮云:“君可取去。”狮亦为其牝狮取肉后向豺云:“予将至山顶探视吾友君之栖家。”狮往其处,与豺食肉,并宽慰牡豺及牝豺曰:“此后我养汝等。”遂伴彼等至自己栖处,使住他窟之中。尔后出外探取猎物,留牝狮与牝豺于窟中,杀种种兽类,当场食其二只,余二只携归与彼等之妻。
经时不久,牝狮生仔三只,牝豺亦生仔二只,彼等互相友善生活。某日牝狮心中自思:“牡狮对二豺及其子等频频关爱,此必对牝豺相亲,始如此关爱。”于是牝狮虐待牝豺并威吓欲由此处赶走彼等。每当牡狮相伴牡豺出外猎物时,牝狮即虐待牝豺并与威吓:“汝等何故居于此处而不往他所?”牝狮子等亦对豺之子等同样威吓。牝豺以此事语告牡豺:“牝狮必依牡狮之言,始行如此,吾等常居此处,生命被夺不保,我等仍回原处为宜。”牡豺闻妻之语,即往狮所:“我等长久住于君之近处,长久共住,关系不佳,当我与君外出猎物之时,君妻对我妻为恶口杂言:‘何故居于此处而不退去?’君之子亦对我子威吓,人居己侧而起嫌厌,则即速离去为宜,恶口杂言,有何必要?”于是豺唱第一偈曰:
一
倾心随望所 兽王吼声高
此有力者法 应知赖者生恐怖
牡狮闻彼之语即向牝狮曰:“前者如是如是之时,予为取猎物而出,七日之后与两只豺一起归来之事,汝还记得?”“唯然!予仍记得。”“然予七日不还之理由,汝可知晓?”“夫君!恕我不知。”“汝可知,我欲捕一鹿,误陷泥中,而不能出,七日之间,立不得食,我为豺君所救,得以拾归生命。豺君实为与我生命之友,能为交友之道,友人非是弱者。自今以后,对我之友人及其妻子,不可表示如此轻蔑之意。”于是牡狮唱第二偈曰:
二
力弱之友知友道 为我亲族之友朋
有利齿者勿轻蔑 豺为我之生命亲
牝狮闻牡狮之语,向豺夫妇谢罪,自此以后,狮豺子等亦同在一起友善相处,共同游戏。两亲去世后,彼等友谊不变,仍然和睦共同生活,继续七代亲交不替。
结分
佛述此法语已,说明圣谛之理————佛说圣谛之理竟,有者成预流,有者成一来,有者成不还,有者成阿罗汉————佛于是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豺是阿难,狮子即是我也。”
一五八 善颊本生谭
(菩萨=大臣)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二人性情粗暴之比丘所作之谈话。尔时祇园精舍有一气质粗暴喜好喧吵之比丘,而于田舍间亦有如是比丘一人。某日田舍比丘因事前来祇园精舍,沙弥及年少比丘等皆知彼之气质狂暴,戏心导此比丘入于祇园狂暴比丘之室,以观此二人之喧吵。然此二人会面后,彼此友善和睦,互揉手足,按摩背部。法堂之中,顿起风评:“我诸法友!狂暴比丘对他人粗暴喧吵,而其彼此之间,相互友善,生活快乐。”佛适出堂,问诸比丘:“尔等比丘!聚集此处,作何谈语?”比丘答以:“如是如是之语。”“尔等比丘!此非自今始,彼等前生,即对他人粗暴喧吵,而彼等相互友善,生活快乐。”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备王咨询,商谈国事之大臣,无论圣俗诸事,不可或缺之一人。国王性喜财物,王有一匹烈马名摩诃索拏,某时,北国马商引来五百匹马,报知国王。菩萨未曾议价,照价买入。王甚不满,另唤大臣嘱曰:“应予议价,议价之先,放摩诃索纳入马群中,凡为其咬伤之弱马,均与廉价买入。”大臣谨遵如命。
马商甚为不快,将此事告知菩萨,菩萨问:“汝等于自都中有无烈马?”“长官大人,有烈马一匹名善颊者,性质狂暴。”“汝于再来之时,将彼带来。”彼等还都后,果于来时,带烈马至。王闻马商人来,开狮子栏,放出摩诃索拏,商人见烈马来,亦放出善颊,两马相会,互舐对方之身,然后静立不动。国王问菩萨曰:“此二烈马,对他马性暴喧吵,加以咬伤,何以彼此相会,和睦相处?”菩萨曰:“此二马性质相同,行不相异。”于是唱二偈曰:
一
索拏与善颊 行性皆不异
索拏之性行 善颊亦如斯
二
胆大且无耻 常咬手纲绳
邪与邪者聚 不善和不善
菩萨说偈已,更告诫国王曰:“大王,王以强欲损他人物,实为不宜。”于是付以马价之金,马商等得其偿金,满足欢喜而去。后王随菩萨之诫,依业生于当生之所。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于是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二马即是今之二恶比丘,国王即是阿难,贤明之大臣即是我。”
一五九 孔雀本生谭
(菩萨=孔雀)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厌出家生活之比丘所作之谈话。比丘等伴此比丘来至佛所,佛曰:“汝厌出家,是否真实?”“世尊!是为真实。”问曰:“汝何所见?”答曰:“见一饰身之妇人。”于是世尊曰:“比丘!如汝之心,如何能不为妇人所动?昔诸贤者,闻妇人之声,七百年间未起烦恼,机会一来,瞬间即为不品行事。清净之人亦起烦恼,誉高之人为不名誉,况不净者,无待言矣。”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宿某孔雀之胎卵中,其壳如迦尼迦花蕾之色,破卵而出,作黄金色,美丽可爱,两翼之间,具有美丽赤色之线。彼护己命越三山峰,至第四檀特金山中之平原,定为居所。黎明之时,彼立山顶,观日初升,为保护自己探取食物之所,唱念梵咒:
一
我此有眼唯一王 金色升照世界者
我礼金色照世界 依汝守护渡一日
菩萨以此偈礼拜太阳,又唱第二之偈礼拜过去入于涅槃诸佛及其佛德:
二
通一切法诸梵志 归命汝等请护我
我拜诸佛拜菩提 拜解脱与得脱者
如此日间出往各处,黄昏立于山顶观日之西沈,思念佛德,为保护所栖之家,再唱梵咒如次曰:
一
我此有眼唯一王 金色照没世界者
我礼金色照世界 依汝守护过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