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还探猎物,饮湖水向山窟而去。野猪向亲族言:“狮子败阵而去。”亲族等曰:“吾等不知何时将被狮子来取生命。”一同恐怖战栗,逃往他方。
结分
佛说此法语后,为本生之今昔作结语云:“尔时野猪即是此自慢长老,狮子即是我。”
一五四 龙本生谭
(菩萨=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因对将军间之不和而作之谈话。传闻奉仕拘萨国王之军队首领大臣二人,每次会面,必定喧吵相争,二人情感恶劣,都人遍知。国王及彼等之亲族友人亦未能使二人和好。某日,佛于晨起,以慧眼遍观所应济度亲族之中,此二人俱有入预流向之能力。翌日,佛只一人行乞入舍卫城,立于二人中一人之门首。彼一人由内出,受取佛钵,导佛入内,设座礼佛,佛坐其处,为彼说修慈悲定之功德,佛知其所能预想之事,为彼说四谛之教,说教终了,彼已达预流果。佛已知其达预流果,即向彼取钵而起座,又至另一人门首站立。彼一人亦出来礼佛:“请尊师入内。”言毕导佛入内设座,尔后大臣携钵与佛同入家中,佛为彼说慈悲之功德十一条,佛知其心所预调之事,为说四谛之教,说教终了,彼亦入预流果。如此彼等二人共为预流之人,互相忏悔,自白己过,友谊亲善,同成乐心,当日于佛前共进食事。食毕佛还精舍,彼等二人亦都携华鬘、香料、涂香及醍醐、蜜糖其他诸物,与佛同行。比丘等对佛勤行毕,佛教诫彼等后入于香室之中。黄昏,比丘等于法堂中间话:“佛为难于和解之法友相互和解,二人大臣经国王、亲族、朋友长久尽力不能使之友善,如来于一日间,能令相和。”斯时佛由内出问曰:“汝等比丘!云何集于此处?”比丘答称:“如是如是。”佛云:“汝等比丘!我为此二人,使之友善,非自今始,我于前生,即已使此二人友善。”于是佛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城中祭日狂欢,集聚多人。其中有天龙与金翅鸟及其他诸物为观人潮而来群集。时有一龙与一金翅鸟并立于一处。龙不知为金翅鸟而以手搭其肩上,金翅鸟以有搭其肩而反顾,知其为龙,龙此时亦知其为金翅鸟,龙于生命危怖恐惶之中,由城中逃出,沿河边逃走。金翅鸟誓欲追捕,随后赶来。斯时菩萨为一行者,于河岸边建一树叶葺之屋而居。为拂日中热气,着水浴衣,置皮衣于外面,入河洗浴。龙自思:“依此出家比丘可救助生命。”遂化为大宝珠之形,入皮衣中。金翅鸟由后追来,见龙入衣中,皮衣发出威光,不得近前着手,呼菩萨曰:“尊师!予腹内空饥,请取皮衣,我欲食龙。”彼为说明此意而唱第一之偈曰:
一
此处长龙曾逃入 化为石状欲脱险
师之尊颜我敬仰 饥饿不能食彼肉
行者立于水中谢绝金翅鸟王唱第二之偈曰:
二
梵天所护彼命长 天亦为汝现妙食
我对尊姿亦敬仰 虽饥勿思食彼肉
如是菩萨立于水中,说述谢意,出水着皮衣,陪伴二人归向道院,说修慈悲定功德,使彼二人和好友善。自此以来,二人友善快乐度日幸福。
结分
佛说此法语后,为本生之今昔作结语云:“尔时之龙与金翅鸟即是今之二人大臣,行者即是我。”
一五五 伽伽婆罗门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附近波斯匿王所建王园精舍时,对其自身喷嚏所作之谈话。某日佛于王园精舍坐于四众弟子中央说法时,忽作喷嚏,比丘等齐说:“世尊长命,善逝长命。”起大骚动,因而法语中断。世尊告众曰:“尔等比丘!人作喷嚏时说云长命,是其为人之生死原因耶?”“师尊,彼非原因。”“尔等比丘!人作喷嚏时,不可云长命,说者触恶作之罪。”
此时有人见比丘喷嚏而云:“师尊长命。”但比丘怀疑而不答。诸人不平,皆谓:“云何释尊弟子沙门对我等说:‘师尊长命’不予作答?”向世尊告白此事。佛说:“尔等比丘!在家人之言说,为喜缘起之善者,在家人之说:‘师尊长命。’则即应答‘长命’。”比丘等继问:“说‘师尊长命’而答以‘长命’由何时而起?”佛说:“尔时比丘!说‘长命’而答以‘长命’,乃往昔所起。”于是佛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迦尸国某婆罗门家,彼父以商贾为生。彼于菩萨十六岁时,使背负宝玉之箱,随之走遍大小村落而抵达波罗奈国,于守卫者之处,准备食物而进食,但不得宿所。商人问:“过时而来之商旅,宿于何所?”一人曰:“城外有屋一处,其中为怪物所栖,汝等不惧,可宿彼处。”菩萨对父云:“我等且往,如为夜叉,亦勿恐惧,我可制服,使之平伏于父之足下。”于是伴随其父前往。父卧于板床之上,彼则为父按摩其足而坐。
其处栖住之夜叉,十二年间奉仕毗沙门天,而得此屋。彼得毗沙门天许可:“凡入此屋之人,作喷嚏时必说‘长命’,而夜叉对之亦答以‘长命’,而除此相互回答者以外之人,皆可食之。”夜叉居于后栋木柱之上,彼欲使菩萨之父喷嚏,以己威力播撒细粉,粉入其父之鼻孔,父卧板床之上即作喷嚏。但菩萨未说“长命”,夜叉欲食菩萨由柱上降下。菩萨见彼下来,菩萨自思:“此必是使我父作喷嚏,夜叉对人作喷嚏时不说‘长命’者,必将食之。”于是菩萨就其父而唱第一之偈曰:
一
伽伽!汝生一百年 更活二十年
怪鬼难食我 伽伽!汝活一百年
夜叉闻菩萨语自思:“此青年说长命,予不能食彼,予可食其父。”夜叉接近父傍,父见彼前来自思:“此夜叉为食不说长命之人而来,予将答以长命。”于是就其子而说第二之偈曰:
二
汝亦生百年 更活二十年
怪鬼!汝将食毒物 吾儿!汝活一百年
夜叉闻彼之语,[思:]“此二人均不能食。”于是将欲回返,菩萨问夜叉曰:“汝何故得入此屋食人?”“我奉仕毗沙门天十二年间,得其许可。”“汝尽人皆食耶?”“除答‘长命、长命’者之外,予皆食之。”“夜叉,汝昔为恶,残忍而无慈悲,加害于人,生为夜叉。今又作此恶业,是由暗入暗,自今以后,应止杀生。”菩萨降服夜叉,说地狱之可怖,威胁于彼,使守五戒,夜叉遂为菩萨之使者。翌日,往来之人见此夜叉,知其为菩萨降服,遂向国王申报:“大王,某青年降服夜叉,已为使者。”国王唤菩萨前来,俾予军师之位,亦授其父大荣誉。国王命夜叉为徴税之人,彼随菩萨之教,多为施与行其他善业,得上生天道而去。
结分
佛说此法语云:“‘长命、长命’之回答,乃由彼时而起。”于是佛为本生之结语:“尔时国王是阿难,父是迦叶,子即是我。”
一五六 无私心本生谭
(菩萨=王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放弃精进努力比丘所作之谈话。世尊问彼之比丘:“比丘!汝废弃精进努力,是真实耶?”比丘答:“世尊!此为真实。”世尊复对彼云:“比丘!汝昔曾为等同块肉之年幼王子争取十二由旬之波罗奈城王位,如何于今出家于此教而废弃精进努力耶?”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
主分
昔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其城附近有木工村落,住有五百木工。彼等乘船溯流,于森林中砍伐木材以为建家材料,准备建筑一层、二层及其他种种之家屋,将一切梁柱等木材,作为印记,积入岸边运船之中,顺流而下,运还都中,任人选用,以建家屋,彼等取金,再赴其所,运来建家材料。
如斯生活之中,某时,彼等临时所建伐木小舍之傍,有一大象,误踏轲地罗树之刺,其刺伤脚剧痛,肿胀出脓,彼因剧痛,体弱难行,闻伐木之音,彼思依赖木工以愈伤痛,用三足近至彼等伐木之所,坐于地上。木工见大象脚肿有刺,以利刃之斧刺脚周围,然后用绳缠缚木刺,用力拔出,拭去脓血,洗以温水,敷以药物,不久伤愈。大象自思:“予受木工之福荫,救助予之生命,予须使此诸人受益。”自此以后,象与木工一同拔树,为木工运载砍伐之树木及卷取斧头及其用具。曲鼻押住默斗绳之一端。木工食时,每人与象饭团一握,每次进食,象可得饭团五百。
大象有仔象一只,全身白色,品格善良。大象自思:“予今年老,应舍仔象,为诸人用,我应离去。”彼不语木工,入森林中,伴仔象归来曰:“此仔象为我子,我被汝等救助生命,为报疗治之恩,舍子与汝等,今后彼为汝等工作。”大象更又嘱其子云:“今后我之工作,皆由汝来承担。”于是大象将子象交付木工等迳自进入森林而去。尔后子象依木工之言为用,随教而行,作一切事。彼等每日与彼五百饭团以养生。彼为诸事,亦入河戏水,木工诸子,时捉其鼻,于水陆共为游戏。品格高尚之物,无论象、马或人,均不在水中便溺,因此子象不于水中便溺,而便溺在河岸之上。
某日河上降雨,岸边半干之象粪,为雨水冲入河中流下,入于波罗奈城浴场中为一树丛所阻。国王之象奴,欲使象浴水,伴来五百头象,诸象嗅闻品格高象之粪味,竟无一只入河,纷纷扬尾逃出水面。看象者告知象师,象师云:“河中必有障碍之物。”于是清理河水,见树丛挂有品高象粪,象师知其原因,命持来水瓶,盛满混有象粪之水,遍洒诸象身上,诸象身放芳香,于是陆续入河浴水。象师奏知国王:“大王应即探索香象,伴其归来。”
王乘船筏出河,溯流而上,抵达木工等住所。子象正在河中游戏,忽闻大鼓之音,上岸至木工之所。木工等迎王:“大王!大王如需木材,何须亲临,何不遣人来取?”“予非为木材之用而来,实为欲得此象。”“大王!即请捕象归去。”但子象不肯前去。“子象!因何不行?”“大王!予受木工等养育,请赐与彼等养育所用之物。”“香象!予均照办。”国王于象之四足及鼻尾各挂十万两之金,但象仍不前行。木工等各以一套衣物与象,木工之妻等亦与下衣,并与国王约束与同游伙伴儿童等以保护之责,彼又频频回顾,遍视木工等及妻女儿童等,然后随王而去。王伴彼入都,装饰都城及象舍,象于都中环绕游行一周,然后进入象舍,与象以盛大装饰,并为之举行仪式,成为国王乘用之象。居于国王亲友之位,以王国之半与彼,与王具同等之名誉。自从象来之后,印度之王权,尽归王手。
斯时菩萨入于王第一妃之胎内,当妃将至临月之时,国王突然亡故。若象知国王驾崩,必将当场心胆俱裂,以故不使象知,人人如此奉仕。邻国拘萨罗国王闻知国王已故,王思:“此国空虚。”率大军前来包围都城。人民闭锁都门,致书拘萨罗王:“我等国王第一之妃,今正临月,自今七日后产儿,人相者而告云,若妃产男儿,我等于第七日与汝交战,不能与王国,于此期间,请王等待。”拘萨罗王承诺,妃于第七日产生王子。命名之日,以多人均无私心而得生,名为无私心王子。
于彼出生之当日,都中居民即开始与拘萨罗王战斗,因无大将,兵势虽多,不能取胜,向后稍退。大臣等奏明王妃:“兵士退却,我等行将败北。我王崩御、王子诞生、拘萨罗王来战等等之事,王友玉象尚不得知,此时何不使彼得知?”王妃许诺,装饰王子,使卧于黄麻布褥之上,由宫殿下,大臣一同引导前赴象舍,菩萨卧于象之脚下,妃云:“我主!汝之友人已亡,恐汝心胆俱裂,至今未敢通知,此汝友之子,拘萨罗王前来围国都城,与汝子战斗,我军退却,请汝亲自杀汝之子,否则即请取此王国而代之。”
尔时象以鼻抚慰菩萨,置菩萨于其颈之瘤上,既泣且悲,由背上放下菩萨卧于妃之手中,象云:“我必生擒拘萨罗王。”于是由象舍出。大臣为彼着铠装饰,开启都门由四方围拥而出;象出都城,作中呻声,多数敌军恐怖战栗,纷纷逃散。
象即打破本阵,执拘萨罗王发髻,捉回置于菩萨足前,象立于拘萨罗王前,以遮蔽欲杀王者,象责王曰:“尔后汝当谨慎,勿以王子年幼为可欺。”于告诫后释王归国。自此以后,印度全体之王权,皆落于菩萨之手,其他并无再起与菩萨对敌之人。菩萨年七岁时,行即位式,号无私心王正当治国,命终上生天界。
结分
佛说此过去之因缘故事已,现等觉者,唱二首之偈曰:
一
可依无私心王子 白象喜打大军势
生擒拘萨罗国王 以彼贪欲不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