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往西三百里,有座阴山,浊浴水就从这山发源,之后向南注入蕃泽,该水域有很多五彩斑斓的贝壳。山里有种野兽,样子像野猫,脑袋是白色的,名字叫天狗,它发出“猫猫”的叫声,把它饲养在身边可以防避凶邪之气。
又西二百里,曰符惕之山(1),其上多棕枏(2),下多金玉,神江疑居之。是山也,多怪雨,风云之所出也。
【注释】
(1)符惕:山名。
(2)枏(nán):同“楠”。
【译文】
再往西二百里,有座符惕山,山上遍布着棕树和楠树,山下有大量的金属和玉石,江疑神就居住在这个地方。符惕山上常下怪雨,风云也常在此兴起。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是山也,广员百里。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白身四角,其豪如披蓑(1),其名曰(2),是食人。有鸟焉,一首而三身,其状如(3),其名曰鸱。
【注释】
(1)蓑(suo):用草或棕编成的雨披。
(2)(ào yē):野兽名。
(3)(luò):传说中的鸟名。
【译文】
再往西二百二十里,有座三危山,有三只青鸟栖息在这山上。三危山方圆百里。山里有种野兽,长得像牛,身体是白色的,脑袋上长了四只角。身上的毛又长又密,看上去好像穿着蓑衣,这野兽的名字叫,它吃人。山里有种鸟,有一个脑袋三个身子,这鸟的形状与鸟很像,它的名字叫鸱。
又西一百九十里,曰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1),其音常如钟磬。其下多积蛇。
【注释】
(1)耆(qí)童:即老童,传说中颛顼帝的儿子。古称六十岁为耆。
【译文】
再往西一百九十里,有座山,山上遍布着美玉,没有石头。耆童就居住在这山里,他的声音像敲击钟磬的响声。山下到处是成堆成堆的蛇。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其状如黄囊(1),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2),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3)。
【注释】
(1)囊(náng):袋子,口袋。
(2)浑敦:即“混沌”,模糊,不分明。
(3)帝江(hóng):即帝鸿氏,传说中的黄帝。
【译文】
再往西三百五十里,有座天山,这座山上盛产金属和玉石,山里也出产石青和雄黄。英水就从这山发源,之后向西南注入汤谷。山里住着一个神,他的模样像黄色的口袋,身上发出火红的光,长着六只脚和四只翅膀,面目模糊不清,他懂得唱歌跳舞,这个神就是帝江。
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山,神蓐收居之(1)。其上多婴脰之玉(2),其阳多瑾瑜之玉,其阴多青、雄黄。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神红光之所司也。
【注释】
(1)蓐(rù)收:传说中西方的神祇,司秋,人面虎爪白毛。
(2)婴脰(dòu)之玉:可以作颈部装饰的玉石。婴,颈饰。脰,颈项。
【译文】
再往西二百九十里,有座泑山,天神蓐收就居住在这里。山上盛产可用作颈饰的玉石,山的南边遍布着瑾、瑜一类美玉,山的北边遍布着石青和雄黄。站在泑山上,向西可以看到夕阳西下的场景,气象雄浑壮阔,这由天神红光主管。
西水行百里,至于翼望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狸,一目而三尾,名曰(1),其音如夺百声(2),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瘅(3)。有鸟焉,其状如乌,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4),服之使人不厌(5),又可以御凶。
【注释】
(1)(huān):传说中的兽名。
(2)夺:超出、压倒。
(3)瘅(dàn):通“疸”,即黄疸病,中医认为是由虚热造成的。
(4)(qí tú):有五彩而赤纹的鸟。
(5)厌(yǎn):同“魇”,恶梦。
【译文】
往西走一百里水路,就是翼望山,山上没有草木,却遍布着金属和玉石。山里有种野兽,样子像野猫一般,只有一只眼睛,却有三条尾巴,它的名字叫,发出的声音能压倒一百种动物一起叫的声音,把它饲养在身边可以躲避凶邪之气,吃了它的肉可以治黄疸病。山里有种鸟,形状像乌鸦一样,长着三个脑袋,六条尾巴,喜欢嬉笑,名字叫,吃了它不会做恶梦,还可以躲避凶邪。
凡西次三山之首,自崇吾之山至于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其神状皆羊身人面。其祠之礼:用一吉玉瘗(1),糈用稷米(2)。
【注释】
(1)吉玉:玉有纹彩者。瘗(yì):埋。
(2)糈(xu):祭神用的精米。稷(jì):即粟,谷子,是古代主要的粮食品种。
【译文】
西方第三列山系,从崇吾山起到翼望山止,一共二十三座,途经六千七百四十四里。诸山山神都是羊的身子人的面孔。祭祀山神的礼仪是:将祀神的吉玉埋入地下,祀神的精米用稷米。
西次四山之首,曰阴山,上多榖,无石,其草多茆、蕃(1)。阴水出焉,西流注于洛。
【注释】
(1)茆(mǎo)、蕃(fán):茆即莼菜,也叫凫葵,一种漂浮植物。蕃,通“”,草名。
【译文】
西方第四列山系的第一座叫阴山,山上生长着很多构树,但没有石头,山里的草以莼菜、蕃草为多。阴水就从这山发源,之后向西流注入洛水。
北五十里,曰劳山,多茈草(1)。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