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言宝施之福。固无量矣。然若有人。持诵此经。虽至仅持四句偈。而复为人解说者。视彼宝施福德。纵百千万分。以至无可数说之分。终不能及此持说之一分也。宝施福德。不及持说。佛屡言者。良以钝根众生。信心难发。我佛大慈。故不惜叮咛数四。以启发之。普度之心。益滋切矣。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言如来虽化度群生。而不见有生之可度。是无我人等相也。故云化无所化。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
佛又恐人以如来愿存普度。遂疑为有意之为。故呼须菩提曰。于汝意以为何如耶。汝等慎毋谓如来随类度生。即心存是念。而云我当度尽众生。须菩提。当知如来度生。不见有生为我所度。汝切莫作是念。而云如来有意度生也。
何以故。寔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所谓汝莫作是念者。何故哉。盖如来说法度生。亦惟令自修自度。而我不与焉。是则非寔有众生为如来度者。若见有生为如来所度。则既见有生即见有我。我人生寿。四相宛然。既有四相。则亦不得谓之如来矣。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佛以顷说如来无我之见。恐人疑。佛说法时。亦有尔我之称。故呼须菩提曰。如来常时。为汝等说法。所称有我者。系泛指人我之辞。非确有我见也。乃凡夫不悟。遂为寔有真我。我见既生。则人等诸相炽然俱生。因而真性日漓。去道愈远。我见害之也。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须菩提当知。彼凡夫者。在如来等观一切。亦不以凡夫视之。况能回心向道。则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尚得以凡夫目之哉。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言法身乃非相之相。迥出有无。非若色身。可执相而求。若以色相觅佛。则失之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佛呼须菩提而诘之曰。人可即以三十二相好而观如来否。佛前已设此问。今复申问者。恐人疑心未尽。欲因须菩提之答。以释群疑也。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须菩提以佛先问色相见佛之语。曾答以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矣。然如来色相现在。彼欲瞻仰金容者。未尝不即此而观之。揆其答意。特谓观望之观。非谓观心觅佛之观也。故云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须菩提答意。佛固知之。但恐人仍著相求佛。而不觅法身。亦复何益。故又折之曰。若以相好观如来者。则轮王所修福德。亦具三十二相。即可谓之如来矣。转轮王。掌管四天下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须菩提领解佛旨。故称世尊而言。如我解佛顷所说义。自不当以三十二相而观如来矣。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是时世尊以须菩提既答离相观佛之语。乃系以偈辞。引申其说曰。若人于睹色闻声中。欲求见我者。则为邪见。而行邪道矣。尚得见如来哉。盖色声觅佛。愈觅愈离。故中庸亦以声臭俱无为至也。但声臭俱无时。是何景象。有识之者否。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言佛以此经一往破相。恐成断灭。故于此揭明并不离相。以见真空不空。非竟断灭也。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以此经一往破相。而前分又折须菩提相好观佛之语。特恐人不悟其旨。即落空亡。而成断灭。故于此呼须菩提而告之曰。汝勿以我说离相之故。遂成断灭之见。便谓如来并不以具足相。而得无上正等正觉之法也。惟当一切不着。一切不离。方为中道。尝见别本。有将如来不以具足相故。两句中不字删去者。盖谓此经以破相为宗。不当于此又说有相。自相拂戾。不知如来说法不偏不倚。不落有无。亦不废有。无方成圆义。若将此处不字删去。则全经但说空义。无不空义。便堕偏枯。且与下文不说断灭相语。不相呼应。故此一字。寔全经之关键。可妄删乎。附辨于此。明者自知。
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重言之辞也。故呼须菩提而云。汝切莫作是念。谓如来不以具足相而遂成正觉也。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
佛又呼须菩提曰。汝若作此念。则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者。便说一切诸法。悉皆断灭者矣。汝慎莫作是念。又叮咛之也。
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所以教汝莫作此念。而成断见者何哉。盖发此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者。于菩提正法。决不说有断灭之相。若法有断灭。又何云无上正法哉。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言菩萨虽修众善。而不存欲受福德之心。惟不贪故。功德转胜也。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
佛呼须菩提曰。若有菩萨。以恒沙世界之七宝。持作布施。其所得福。固应多矣。以喻无相求道。功德无比也。
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若有他菩萨知一切法。从因缘生。缘生无性。无性故无我。无我则诸相都无所著。如是而修必成正觉。原其所以得成者。其得力处。全在一忍字上下手。盖一切无诤。则贪私易去。私去则明。明则觉生而至于道矣。是此菩萨所修见性功德。不远胜于前菩萨所得宝施之功德哉。此晓人以毋贪有漏福报。而不修见性功德也。
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所谓性修功德。胜宝施者。何哉。须菩提当知。缘此诸菩萨所修持。曾无贪受福德之心。故胜于彼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闻佛不受福德之语。便疑为拒而不受之意。故白佛而称世尊曰。菩萨修为。何故不受福德耶。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佛以须菩提误会不受福德之意。故呼而告之曰。菩萨所作福德。非必拒而不受。但不应心生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也。然惟不生贪着。而受福愈多矣。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