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人欲见佛时。须离色相求之。若见自性如来。方为真见。不当于色相而求真佛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佛恐人昧于自心即佛。自心是佛之语。而于色相上觅佛。故呼须菩提而诘之曰。于汝意中以为何如耶。人若欲见佛。可仅于其足诸相之色而见之否。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
须菩提闻佛问辞。而知色身觅佛非法身真佛。故以不也答之。而言欲见如来。不当仅以具足色身而见之也。
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所谓不可以色身见佛者何哉。盖如来所云。具足色身。即非可仅以色身而云见佛也。别有法身存焉。但今色相宛然。是亦名之为具足色身而已。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佛又恐人以见佛相好。即云见佛。故又呼须菩提而诘之曰。于汝意以为何如耶。如来色身。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具足诸相。见此相者。名见佛否。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须菩提以见佛相好。不名真见。故仍以不也答之。而言欲见如来。不当仅以具足诸相见之也。
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夫不可以诸相见佛者何哉。诚以如来所说诸相具足者。系色身佛。非法相之具足也。然身相具在。是亦名之为诸相具足而已。此言欲见佛者。不当向外驰求。须寻自己法身真佛。方名真见。若但见佛相好。于己无益。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言如来说法。说而无说。总无寔法与人。闻之者。不当仅记言说。自无心解。以塞悟门也。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
佛恐人仅记佛语。不事参求。如圣门学者。多以言语观圣人。故呼须菩提而告之曰。我常向汝等说法。乃欲汝等解悟也。若既解悟。法亦应舍。汝慎勿谓如来曾作是念。而云我今当以何等法语。说与汝等。使汝等服膺弗失。我初寔无此念。汝等切勿作此见解。盖法因人设。但随地解说。非有一定成规。而为说法也。
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所谓汝莫作如来说法之念者。何哉。盖人若言如来有何定法说与人者。此人便为谤佛。以其未能解我所说法之故也。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须菩提。当知说法者。初无定法可说。不过随在去其粘着。是即名之为说法耳。又佛说法四十九年。未曾道着一字。随说随扫。不落寔迹。是谓说无可说。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
是时须菩提。闻佛说此经。去其疑滞。解证甚深。上堪绍佛心宗。续佛智慧。下能开示众生。顿超生死。故称慧命。又道法集于厥躬。寔众生之慧命也。
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须菩提以自发信解。得闻妙法。故称世尊而言。颇能有众生。于未来之世。去佛渐远。而得闻此法。能生信受之心否。盖逆知后来众生。鲜能发正信之心也。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佛因须菩提之问。而言未来众生。骤闻此法。固未必尽能信受。然必有大心众生。忽闻正法。便发信心。勤修解证。但此众生者。寔非等闲之人然现处众生之中。则又不得谓之非众生也。
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所谓众生非不众生者何哉。盖称彼信心众生为众生者。寔则我说此人为非众生矣。盖其既发信心。自能修行证果。但现未离侪类。是亦名之为众生耳。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言学佛者。虽有得法之名。寔无得法之迹。盖法无可说。则亦得无所得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须菩提既悟无得无说之旨。而复设此问者。恐在会及后之闻者。尚滋疑议。故白佛而称世尊云。我佛在本师处。所得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寔为得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以须菩提问意。深合无得无说之旨。故亟是之而又呼之曰。我昔于此无上正法。乃至毫发之间。并不存有所得心。亦无所得之迹。但寔有所证。是特名之为无上正法耳。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言菩提正法。一切平等。不生分别。自得证悟。是以清净心而行善也。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佛承上章而告须菩提曰。此菩提正法。一切平等。并无高下。依此而修。是即名之为无上正觉之法矣。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谓是法平等者。以不存人我等见。不生分别。如是而勤修一切大乘正善之法。即得无上正等正觉之法矣。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佛以顷言修诸善法之语。又恐人心存取舍之见。故呼须菩提曰。所谓善法者。如来非教人以善法。而执持不舍之谓。盖虽奉行众善。而其心若行所无事。是则可名为修善法者矣。佛所说法。都无所著。往往如是。学者能体此意以修。则庶乎几矣。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言受持此经者。其福德智慧。无可比论也。盖行持精进。终至证果。永享法乐。其福智讵有涯哉。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一小世界。有一须弥。大千世界。则有百万须弥矣。须弥为众山之长。故称山王。佛呼须菩提曰。若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以七宝堆积。亦若如是之多。设若有人。以此而持用布施。则其福德。应无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