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知佛问意。故称世尊而言曰。我如来所说人身长大者。乃色身之大。终属幻妄不寔。非若法身。常存不坏。故虽大而为非大身。然色相宛然。是则名之为大身耳。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佛以须菩提所言大身之意。深契其旨。故呼须菩提而告之曰。菩萨之人。虽志在度生。亦当如视大身之虚妄。而不存度生之见。若作是言。而云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其心为有生可度。便成执相。是则不得名为菩萨矣。
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所谓著相度生。不名菩萨者何哉。须菩提。当知菩萨之人。虽有修证。而不执法相。是则名之为菩萨也。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是以我常为汝等说。一切佛法。皆应遣着。而不存人我等见。方为正法。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夫菩萨度生。既不应执相。则庄严亦不应著相也。须菩提当知。若菩萨而云我当庄严佛土者。是即不得名为菩萨矣。盖庄严净土者。乃自净其心。不生执相。斯为庄严自心佛土。若着意庄严。与夫建立塔庙。种种装饰。皆不得谓之庄严也。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所谓著相严之非者何哉。盖我所说庄严佛土者。但有庄严之名不存庄严之迹。是即名之为庄严也。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当知。度生为利他。庄严为自利。菩萨之人。既能自他俱利。而不执相矣。然大患莫若于有身。世间众生。皆因心存我见。遂生出种种妄执。不能脱离。是有我累之也。若菩萨能遣着我执。人我一如。即为通达无我法者。我说是人。可名之为真菩萨矣。盖求道之人。要人欲净尽。斯天理流行。若有丝毫挂碍。即难期开悟矣。有心斯道者。先须无我。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言如来大慈。等观一切。不存私己之心。不作轻人之见。至公无私。故得证穷法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来所证。五眼六通。迥超侪辈。虽菩萨亦不能究其极。而其所以然者。第以平等心。而行普度行耳。故呼须菩提而诘之曰。汝意以为何如耶。如来色身。有肉眼否。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以如来色身现在。故即是之。而云如来有肉眼。但如来肉眼。虽若无异于人。寔不异而异耳。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佛复问须菩提而言。如来有天眼否。须菩提以佛五眼具足。故以有天眼答之。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历问诸眼。须菩提皆答无异辞。就所见而言耳。若佛五眼观照之境。则非须菩提所能知矣。华严经云。五眼者。肉眼见一切色。天眼见一切众生心。慧眼见众生诸根境界。法眼见一切法相寔相。佛眼见如来十力。又古德偈云。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慧眼惟观俗。法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此之五眼。通该十界。而优劣有殊。若如来五眼。则皆佛眼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佛欲设喻众生妄心之多。故先以恒沙诘须菩提曰。如恒河中所有之沙。佛亦云是沙否。须菩提以沙见无异。故即是之而云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寗为多不。
此佛以世界喻妄心之多也。故呼须菩提而诘之曰。汝意以为一恒河中所有之沙数。一沙复作一恒河。设佛世界如众恒河沙数之多。亦曾为多否。
甚多。世尊。
须菩提以恒沙世界。且多不可量。况众恒河沙之佛世界乎。故以甚多答之。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佛以须菩提既答世界甚多之语。故复告之曰。尔知佛世界如众恒沙之为多矣。抑知尔国土中众生之妄心。更为多否。夫一人之妄心既尔。众人之妄心无穷。尤为不可数计。但彼等虽具若干种心。我以佛眼观之。悉皆知见。盖众心虽多。无非妄耳。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所谓众生诸心。我能悉知者何哉。盖我说彼等诸心。无非私妄。皆不得为真如之心。然真妄皆出于一心。是亦名之为心耳。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得。
夫我所谓众心非心者何哉。须菩提。当知真妄虽殊。总不出过去。现在。未来。三种心量。然过去心已过随灭。现在心念念迁谢。未来心尚属未至。当从何处觅心耶。奈众生不知此理随逐妄念。变幻流转。以故心念之多。无有穷极。是为生灭法。若任念起。心不随之。则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纵有三心万念。不能为碍矣。思之。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言佛心平等。遍法界中。无不流通度化。若以宝施福德。而入无相之心。则三轮体空。此法界之所以通化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此佛又举宝施获福。转眼成空。且与心性总无交涉。欲勉人人修途也。故呼须菩提而诘之曰。汝意以为何如耶。若人满大千世界七宝而为施者。是人以宝施因缘。其得福曾为多否。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以世间福报计之。则此人以宝施之多。其得福固应无量矣。故以甚多答之。
须菩提。若福德有寔。如来不说得福德多。
佛以宝施获福虽多。于心性毫无关涉。故呼须菩提曰。此宝施福德。终成幻妄。若于心性寔有所济。则如来不谓之得福多矣。盖宝施之福。仅得世间福报耳。修行人所不取。
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缘以宝施福德于心地工夫。毫无寔济。是以如来仅谓之得福多也。然福报虽多。终有穷竭。则区区享受。又何足云。佛盖勉以勤修出世功德。毋徒种世间福德也。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