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二战中发挥着非常特别的作用,这并不是指作用大不大的问题,而是对二战战局有着更基础的影响。
如果美国不参战,那么日本所构想的单独对英开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在日本人的主观认识中,英日碰撞是必然的,但日美不是,永田铁山等人认为日美之间不存在决定性矛盾。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美国对德作战的那一刻,就意味着远东的绥靖政策正式结束了,如果日本继续作战,必然招致美国的打击。
用1941年前后日美和谈时,美国国务卿的话来说就是,日本必须放弃从1931年以来获取的一切利益(将其让渡给美国),否则不存在和谈的空间。
这话自然存在唬日本的成分,但美国的底线绝对不会高于半个东北,日本至多能留下这么多。
最后的结果自然就很显然了,日本人的眼光缺乏前瞻性,他们的大战略一塌糊涂,只能看到眼前的胜利,而看不到未来的威胁,因此最终迎接的只有毁灭。
如今的协约国在同时有信仰与物理加持的德国面前脆弱不堪,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芬兰虽然影响力不大,但他们也各有所长,多少也能帮点忙。
从上帝视角来看,如果英国没法拉美国入局,那么局势将会非常危急。
但时人并不如此认为,至少在法国倒下之前,美国不可能参战,英国也不会真的下血本拉拢美国,英美联合不具备急迫性。
不过,他们自己有几斤几两还是清楚的,因此先发制人仍有必要。 时间来到6月,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俄国内战的局势进展迅速,虽然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周围的革命备成功镇压下来,但在更次一点的城市,这一境况却不容乐观,明斯克、叶卡捷琳堡、敖德萨等城市纷纷被布尔什维克或者其他革命武装、市民自治团体占领。
不过,敌人薄弱的地区在很多时候也是革命薄弱的地区,应对的策略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因而这份动乱更多的体现在欧洲地区,在叶卡捷琳堡以东的广大西伯利亚地区,布尔什维克的运动却不容乐观,新西伯利亚、车里雅宾斯克等城市的革命势头基本都被当地的军队按住了。
而这些东方面军下属的一众师长旅长们虽然不愿意看着布尔什维克崛起,毕竟他们这批人就是靠打布尔什维克起家的,双方的仇恨自不必提,布尔什维克上台第一个清算的就是他们。
但这并不意味着显然他们愿意随意掺和欧洲地区的事情,从当年与布尔什维克在西伯利亚纠缠时,军阀化的种子就已经埋下了,立宪大会的失败削弱了右翼政府的中央威信,也让政府对地方的控制能力的下降,前者催生了五月党人主导的法西斯政府,后者则催生了西伯利亚的准军阀们。
俄国没有被一冲就散无疑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而在经过长时间的内部争论后,英法两国也正式确定了干涉的计划。
6月的英国还称不上炎热,但在这样一座大城市中,温度也称不上多么宜人。
朦胧的小雨中,英国外交大臣弗雷德里克召见了挪威驻英国大使。
会面在外交大臣的办公室中展开,外交大臣和蔼可亲的与挪威大使攀谈了一会儿,然而大使心里也很清楚,对方必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所以表现得有些局促与紧张。
在闲聊过后,外交大臣义正言辞的表达了大英帝国对于最近德国方面的违约举措的警惕,以及德国海军侵犯挪威领海的关切。 “现在的局面很糟糕,英国政府被迫采取有效的处置手段来制裁德国,其中一方面就是阻止德国的军舰和商船通过挪威领海。”
英国外交大臣的话让挪威大使心凉了大半截,身为使节的从容淡定在英国人尖锐的语言中化为了碎片。
不待大使说点什么,外交大臣又补了一句更加充满火药味的话:“如有必要,皇家海军将有可能在挪威领海中执行战斗任务。”
尽管弗雷德里克一直表现的颇为和蔼,也不存在威胁、警告的语气,但话语中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不容挪威人拒绝。
在返回大使馆之后,大使立刻向首都奥斯陆发回了紧急电报。
他忧心忡忡道:“战争正在逼近,我们恐怕难以置身事外了。”
一旁的大使馆武官也叹息道:“这确实是最坏的情况,德国人肯定会将英国人的举动视作军事挑衅,他们的战争机器要发动了,战争会波及挪威的。”
“我们别无选择”
远在奥斯陆的挪威政府也十分无奈,这或许正是小国的悲哀——在大事面前,想要置身事外、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
盛世则安,乱世则危,但至少它们生在欧洲,盛世尚可安宁 英国人虽然没有正式文书,但也基本可以被视作最后通牒了,接下来该如何是好,挪威拿不准,被暗示的瑞典同样也存在着诸多分岐。
不过,相比于手足无措的挪威,国力更加强大的瑞典的表现还是要更为成熟一点的。
在从挪威和英法两国那里获取到了相关内容之后,瑞典立即进行了讨论,而经过几天的讨论,内阁大臣们达成了共识,认为瑞典应当运用一切手段尝试阻止英国人和法国人的行动,但是,假如这些行动都没有效果,那么瑞典坚决不能站在德国人的那边,同时,瑞典应当立即联合挪威,开始全力备战和动员。
在这其中,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五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这位国王在历史上以亲德闻名,(比较有意思的是,他的姓氏传承自古斯塔夫二世,为古斯塔夫·阿道夫),但同样的,他也是一个极其保守的人,这与他的儿子,喜爱中国文化和艺术、非常亲民的古斯塔夫六世完全相反。
在君主立宪趋于落后的时代,这位君主曾一度试图从议会手中夺回王权,他既是第一位没有教会加冕的国王,也是最后一位兼任瑞典武装部队总司令的国王,不过,在二战前夕,为了防止这位国王做傻事,议会剥夺了国王的这项权利。
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一战时,他举办了和丹麦和挪威的王室会议,力图加强团结,试图站在德国一方作战,并在主张加强军事力量在群众集会上大喊“我的海军……我的陆军……”,最终讨了个没趣。
二战时,纳粹德国入侵苏联,他曾就德国在北部过境问题上威胁总理,表示如果不同意德军过境他就退位。之后,他又给希特勒写了私人信件,感谢希特勒对“布尔什维克害虫”作战,祝贺他“已经取得了胜利,”,虽然这封信被总理汉森截留,但古斯塔夫五世依然通过私人手段将其交给了希特勒。
很显然,这位国王更痛恨工人运动,这远比“亲德”占有更大的比例,此时尚是瑞典总司令的国王,他的强硬态度也影响了议会,坚定了内阁抵抗的决心。
不但如此,这位国王又拉起了瑞丹挪三国王室会议,试图以这种方式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在混沌的局面面前聊做支撑,只是丹麦并没有回应,而挪威对于向英法抵抗仍怀有疑虑,不过总归是迈出了一步。
而这件事最终的交涉也被委托给了国王,古斯塔夫五世通过私人身份向英王乔治六世递送了一封信件,其中的内容自然是议会、内阁与国王的共识—— 「瑞典领海将成为英国皇家海军的作战区域实在是让人沮丧和担心,我衷心希望国王陛下能够设法制止这样的行动。否则,瑞典王国会被迫卷入战争,那会让瑞典的主权和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威胁」
虽说英国国王依然拥有较大的权力,比如直接任命首相,乃至直接解散议会,但是任何理智的国王都不会在正常情况下行使这些权力。
这样的举措无疑会导致宪法危机,让国王和王室的存在受到质疑,好好当个吉祥物不愿意,那我还要你这个国王做什么?
因此,对于古斯塔夫五世的请求,乔治六世只能表示爱莫能助,他在回信中宽慰了几句,并保证如果出现意外,大英帝国武装力量会保护瑞典免受威胁。
但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这玩意儿就是糊弄人的,所以在得到乔治五世的恢复后,古斯塔夫五世也没有意外。
当天,这位国王便在斯德哥尔摩举行了一次演讲,表示要加强瑞典的军队,以应对可能的“斯巴达克匪帮的残忍入侵”。
瑞典将它们现有的陆海军计划与这次行动相结合,计划增加四艘驱逐舰、四艘巡洋舰、150架飞机和二十万陆军,规模相比于瑞典的国家规模来说并不小。
面对瑞典和挪威的强硬态度,英国和法国外交部开始向荷兰、丹麦、比利时打招呼,让他们也向挪、瑞两国发出请求,进行多方面施压,以此迫使两国软化态度。
当然,这样的行动只是尽力而为,避免不必要的损耗,要是真的到了最后关头,就算瑞典和挪威还是这样子,英法自然是要让他们见识一下什么叫做老牌帝国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