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所能够制造出来的核弹无外乎两种原理,其一为枪式,其二为内爆式。
知名度最高的“小男孩”便是枪式原理,这种结构核弹很简单,两团总共64千克的u-235安装于两端,然后高速碰撞在一起,超过临界质量,在中子源的作用下开启不可控的链式反应。
但是,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引爆核弹,当中间部分释放能量以后,外边的核材料就已经被内部的爆炸炸飞了,所以这种核弹的利用率很低,64千克的u-235中,大约只有17的铀能够参与反应,而最后“小男孩”总共也只释放了相当于大约一万五千吨tnt爆炸的能量,也就是15万吨当量。
与之相比,采用内爆式原理的“胖子”的利用率就要高的多了,仅仅使用了6千克的pu-239,就成功释放了二万二千吨tnt的能量,利用率高达20。
随之而来的,便是内爆式的核弹的设计、制造、加工原理更为复杂和困难,其内部结构必须让数十个炸药块在极短的时间误差内同时引爆,如此方能成功。
当然,这只是原理,具体的应用上,还可以玩点小花招,左念微就知道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裂变弹威力的办法,即聚变增强型裂变弹。
具体的方法就是在核弹内部注入少量固态或气态的氘、氚。
如此一来,当裂变反应发生时,这些氘和氚会一同发生聚变,虽然它们释放的能量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忽略不计,但它们能够在反应中释放大量的中子,这些中子会进一步让更多裂变材料发生反应,从而提高整体的威力。 聚变增强型裂变弹本质上还是裂变弹,所以制造难度很低,科技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当前的背景下,能搞出来的即是如此。
简单设想了一下未来的情景,左念微再次收回了思想,将注意力放在眼前的文章上:
[采用中子轰击微小铀粒子疑似发生特殊放射性嬗变]
[产生第93号元素痕量半衰期56小时24分,具有极强放射性]
“很有突破,但核心关注点依然存在问题”左念微仔细浏览了一下,大致内容是说镭素研究所在实验中,于“超铀元素”中发现了疑似第93号元素的物质。
这个关注点既有超前的突破,即确切的发现超铀元素,第93号元素在原时空一直到1940年才出现,但也有问题,即思路依然不能脱离嬗变和思维定势,与费米小组一样,将某些元素的同位素当成了超铀元素。
很显然,他们已经很接近正确答案了,说明理论基础已经比较完善了,所以左念微认为有必要帮助他们戳破这层窗户纸。
一如既往,左念微选择匿名信件,将所知的一些内容写在纸上,寄往研究所。
信件内容还是要好好打磨一下的,不过好在也不差这一天两天的,核裂变现象的发现时间不太重要,早几个月晚几个月都没事。
曼哈顿计划前后花费了20多亿美元,能造二十艘衣阿华级战列舰,而且其中九成的经费都用在了原料的加工上。 这是什么概念?
就算是论证成功,证明这将会是一个超级炸弹,也不会有哪个国家真的开搞,半个美国海军与一个虚无缥缈的可能,孰轻孰重?
将信件草稿收了起来,左念微继续办公,虽然说他这个总理已经不怎么管事了,毕竟人都七十多了,年轻时左念微三天三夜不合眼指挥大兵团作战也没事,但如今精力大不如前了,觉少人乏,但大事还是要递到左念微这里来看看的。
而引起左念微关注的正是海军部递来的内容——
“鉴于国际局势发展,英美法三国海军拟就《条约》限制,做出如下更改,现征求我国意见”
“于第二部分第4条所约定‘任何主力舰之排水量不得超过35000吨(35560公吨)标准排水量’及‘主力舰不得装备口径超过14吋(356公厘)的火炮’,将变更为‘上浮主力舰排水量至45000吨(45722公吨)标准排水量,上调火炮口径上限至16吋(406公厘)”
嗯?动作来的这么快吗?
德国人的新战列舰才刚刚摆上船台吧?他们这就等不及了?看来16英寸的猫猫还是比较有威慑力的。
在本位面,目前各国开工的主力舰中,法国人的黎塞留级战列舰开工最早,1935年9月就开工了,但进度最快的反而是1935年11月开工的维内托级战列舰。
开工时间最晚、体型最大的是德国人的43712型战列舰,而数量最多的很快便会成为美国,由于美国所面对的局势有所不同,虽然美国人依然保持着十分淡然的心态,但中国毕竟不是日本,一个温和的中国海军所产生的威胁,仍高于一个即将疯狂的日本海军。 如今,美国人的北卡莱罗纳级战列舰开工的时间更早,1936年3月就开工建造了,而去两艘战列舰的名字都取好了,由于科罗拉多级三号舰华盛顿号被保留了下来,所以北卡的二号舰舰名被选定继承美国第一艘无畏舰“南卡莱罗纳”号。
如今北卡的四联装14吋炮塔已经铸造好了,只是可能也用不上了。
而南达科他级的时间也要更早些,在今年初美国海军便已经订购了两艘新舰,不过,由于美国海军没有真正面临战争威胁,所以美国政府还是不愿意真的将战列舰放大到45000吨的水平,因而并未采纳设计局的新方案,而是依然将排水量限定在35000吨内。
当然,战列舰虽然订购了,但这两艘战列舰显然不可能插进1938财年的预算当中,所以开工时间肯定还在1939年。
相比于这两级战列舰,左念微自然更关心衣阿华的情况,按照美国海军的惯例,既然他们在现在提出了修改条约,那么说明衣阿华的设计应当已经定型了。
可以批准下一级战列舰的研制了吧?
一篇长长的报告里,除了前面一小段叙述了美英两国拉着法国要改条约,问中国同不同意,后面一大段都是用各种方式在旁敲侧击,问能不能研制下一级战列舰。
看到这些东西,左念微不禁哑然。
新战列舰当然是要造的,单纯从斗兽棋的角度出发,战列舰派与航母自然都各有说辞,但抛开使用者和使用环境去谈建造计划显然都是不可取的,更何况航母并不能完全取代战列舰。
意大利人可以不去考虑航母的问题,法国人也可以不去考虑航母的问题,但日本不行,美国不行。 同样的,荷兰可以只通过轻型单位和潜艇在航空兵掩护下东印度群岛进行迟滞作战,但rn却不能够只依靠载机舰,轻型单位和潜艇保卫帝国。
而这正是左念微在军事战略上的真正的价值——
在战略决策面前,说服自己去赌,因为科学是具有逻辑的。
穿越者可以洞悉世界发展的步骤,但这同样引出了一个悖论,那就是时间。
穿越者改变局势需要时间,因为世界不是游戏,点点鼠标即可,即便是一位专制的暴君,他也需要去说服一部分人,只是手段各异,成效快慢。
但在此过程中,世界的走向也会发生变化,线路会错开,先前的经验将不再准确,这就考验其本人的能力。
走到这一步,双方同样是赌,只不过,穿越者不需要去赌航母的价值,这已经是自己手上的牌了,剩下的只需要去赌国家的命运。
原子弹,那是无论如何都不亏的买卖,只要你能支付得起它所需的代价——人才、组织、金钱、时间
而航母与战列舰则完全不是与原子弹等同的选择,它依然是在赌国家命运。
但是,你也可以不赌啊,我全都要不行吗? 这是必赢的赌局,但赢家是航母,未必是你,只是很大概率两者会重叠。
所以综合起来看,你最终会得到——usn。
皇家海军的资料总是显示出一种无奈,他们无法像日本那样疯狂的赌,因为他们仍有底气,但他们也无法像美国那样探索,因为他没有足够的底气。
然而,这恰好就是航母与战列舰发展最好的写照,在1919-1921年的战后问题委员会和帝国防务委员会上就已经把载机舰视为主力舰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在1929-1939年间,cag可以释放的打击编队的规模和载机量出现了极大地提升,战果和演习显示舰载机可以击沉载机舰。
而演习和后续的实战同样证明航母可以摧毁战列舰,只是条件更为苛刻。
然而,华盛顿条约的成功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是同类中的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没有之一的条约,以及30年代的经济危机都是这一切的推手,让所有人不得不加入战列舰的行列,然后又亲手送走他们。
因为所有人都有主力舰,所以所有人都不会主动放弃主力舰,而在此前急于抛弃均衡舰队,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极端航空主义者/extreme air view’也好,国联爱好者/国际主义和平主义者也罢,就会可能会输掉战争。
这又是一场必输的“赌局”,正如1921年11月,华盛顿条约签署前夕,英美日三国代表的交流一样:
“我们建造(如此昂贵,如此强大的,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海军舰艇尺寸的)战舰的唯一目的就是和彼此作战。”